農村經濟限制原因及發展措施
時間:2022-08-23 02:47:52
導語:農村經濟限制原因及發展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央提出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減少貧困,力爭從根本上扭轉城鄉差距過大的局面,不斷改善農民的經濟及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是我國農村經濟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多的制約因素,本文將針對在這些問題及發展思路進行探討。
一、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農業基礎薄弱,生態破壞嚴重,自然災害頻發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數量型的增長道路使農業發展所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耕地的逐年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一、人地矛盾突出,水資源嚴重短缺,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二、我國一直是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農業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不強,生產能力不穩。
(二)農村經濟建設投資高,收益低,缺少資金支持
長期以來,農民是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一、比較利益偏低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中國,農業是一種經濟利益很低的產業。農業的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率低,從而抑制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業發展受到限制。二、近幾年來,雖然支農資金逐年增長,但是與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農資金的投入有力的促進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術和流通加工領域的服務的發展,但是與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過小。
(三)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科技投入增長嚴重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在科技隊伍建設、科技機構健全、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資金投入、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造成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再加上服務機構機制不活、體制不新等問題,使服務體系很難發揮作用。農村普遍存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不開,農業信息獲取缺乏有效渠道等問題。(四)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人才流失嚴重我國農村許多地區的農民對子女文化教育極不重視,造成了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業的經濟效益較低,大批農民從農村流向城市,留在農村的大多數是老弱婦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競爭能力的人。二、農民接受科技知識的能力欠缺。在青壯年勞動力中,文化知識水平低,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差,很難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轉變和國家工業化發展的要求。
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農業投入不足的狀況主要是由于農業投入機制不健全所導致的。強化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力度,調整支出結構,完善農業投入運行機制。加強農業投資立法,克服農業投入的隨意性,規定各級政府對農業投入的最低比例,才能在二、三產業迅速擴張的過程中,相應增加農業的投入。
(二)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效益
我們要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應著力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增加對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的投入。農業科技的公共產品特性決定了政府始終是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投資的主體和主導力量。其次,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創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信息體系。最后,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同時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三)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結構調整升級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首先,發展優質農產品,實施精品、名牌戰略,依靠科技進步,緊盯市場,改良作物品種。其次,發展“訂單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廣大農民要緊緊抓住利益這一紐帶,圍繞優質優價,引導農民、糧食部門和糧食加工企業有機結合,這樣既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又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業的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生產水平的升級。最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能只局限于農業內部,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促進結構調整和結構升級,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口,增加農民收入。
(四)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培養和引進人才
首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其次,要努力提高基層干部經濟管理能力,干部要加強學習經濟和管理相關知識,結合工作實際,提高帶領群眾調整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自覺性和本領。再次,要重視培養農業專業人才,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鼓勵那些大中專畢業生走入農村,進行自主創業。
- 上一篇:擴大內需與經濟結構整改策略
- 下一篇:全區植樹造林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