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校園貸對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影響
時間:2022-06-02 11:34:40
導語:不良校園貸對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探究不良“校園貸”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政府、學校、家庭及個人三個層次各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以期借此來規范校園貸款,實現校園貸健康、長久地合理化發展。
關鍵詞:不良校園貸;大學生;消費心理;消費行為
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消費的主力軍,隨同大學生消費增長的一并還有新興事物———“校園貸”。目前,大學生對校園貸的使用已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隨著校園而引發的一系列極端事件的不斷披露,加快大學生校園貸的治理成為當代社會各界的共識[1]。
1“校園貸”的發展背景及歷程
2004年9月20日,在大學生信貸消費市場方興未艾的背景之下,金誠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名廣東發展銀行北京分行發行了國內首張“大學生信用卡”。這張在北京試點發行的信用卡突破了以往銀行對無收入人群的發行禁區。隨后招商銀行緊在次年推行出首張學生專屬的雙幣信用卡———Young卡,2006年廣發銀行正式面向全國發行Fantasy卡,眾多銀行爭先恐后地加入到爭奪大學生信用市場的混戰中。2009年受大學生壞賬規模空前、未償信貸總額高幅攀升的影響,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考慮到當時學生信用卡收到的爭議極大,壞賬率上升等緣故,校園金融也已不具備繼續開墾價值,各銀行遂逐漸停止大學生信貸卡的辦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雖遭暫停,但此刻信貸已成剛需,大學生的透支消費理念也在這一階段內不斷深化。2009年前后正直第三次互聯網大浪潮,大量非銀行機構與平臺依托互聯網進軍校園市場,如校園分期———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等消費金融公司[2]。以消費為目的向大學生提供分期業務,并提供部分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P2P、宜人貸等貸款平臺發展迅猛,這些信貸公司和平臺的校園業務分支相較于由銀行發行的信用卡類等,不僅覆蓋面廣、效率高,更兼有放貸快、無抵押擔保等特點,立刻取代了原有金融信貸產品,快速打開大學生的群體信貸市場。傳統電商平臺也陸續開通相關的信貸服務,例如京東提供的京東白條、淘寶提供的螞蟻花唄、借唄等[3]。不僅如此,部分民間放貸機構或個人披上校園貸的外衣,混跡其中向校園滲入,利用線上虛假宣傳,線下簽約等方式,做非法中介、收取超高費率。多方勢力爭奪客源,2013年“校園貸”迎來爆發增長“元年”。
2不良“校園貸”反應的問題
2.1不良“校園貸”借貸糾紛涉嫌違反民法。不良校園貸即是民間“高利貸”的衍生品。眾所周知,高利貸作為一種違法貸款產品,并不受法律保護。一些民間私貸機構或假設金融公司、或虛假宣傳所謂“低息”貸款進行放貸活動。2016年,由“借貸寶”平臺流出的“10G裸條資源”遭到曝光,也曝光了校園貸背后的烏煙瘴氣,更曝光了校園貸行業中持裸借貸這條灰色產業鏈。很多出借人采用的計息方式,年利率高達1564.29%,顯屬高利貸的范疇。包括P2P等在內的部分借貸平臺,雖將利率控制在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的4倍以內,但除了收取利息之外,這些平臺還巧立名目收取服務費、罰息、滯納金、違約金、催收費,收取遠遠高于貸款本息的巨額費用[4]。2.2非理性消費心理和行為是引發“校園貸”的根本原因。大學生信用卡的發行意味著金融產品正式向量入為出、崇尚節儉等傳統消費理念宣戰,這種挑戰和沖擊并未隨著大學生信用卡的退出而結束。伴隨創新驅動“互聯網+”金融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新形勢下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沖擊著大學生的貨幣財富觀,使其貨幣實際操控意識降低,且大學生群體的理財觀念薄弱,不良機構虛假宣傳趁機蠱惑,誘導大學生進行信用借貸以致深陷泥潭;另一方面,當代自由、寬松的經濟市場氛圍致使消費主義思潮的滋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消費者主體思維觀念,城市青少年群體是消費主義新觀念上的受眾者,尤其以剛獲得經濟能力卻未形成健康完備消費觀的大學生為主。受摻雜著庸俗價值觀的消費主義思潮滲透的影響,加之理想與現實消費水平能力的差距,部分大學生不思“節流”反向“開源”靠攏。需求的出現意味著市場的開始,為滿足大學生攀比、炫耀、超前等消費觀念和行為的校園貸開始粉墨登場。21世紀以來的消費主義思潮深刻影響著個人思想觀念及消費行為,學生之間聯系緊密,群體性消費理念和行為極易受個別消費主體觀念改變的影響,超前、攀比、炫耀,個性化消費心理不斷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蔓延,直接推動了“校園貸”的迅速發展。
3不良“校園貸”對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負面影響
校園貸是大學生群體非理性消費心理和行為影響下的產物,校園貸的出現進一步將透支消費細化成借貸消費行為。不良“校園貸”的形式包括連環貸、多頭貸、創業貸、培訓貸、刷單貸、裸條貸、逾期貸、借條貸,上述借貸形式中除金融詐騙行為外,無一擺脫“高利貸”的影子,也正是這點對大學生群體消費心理和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辯證的角度看,大學生群體非理性消費心理和行為決定了校園貸的產生,而校園貸的出現又反作用于大學生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不良“校園貸”在短期內滿足大學生群體的虛榮心理,為攀比、超前、炫耀等消費行為提供資金來源,助長大學生非理性消費之風。大學生離開家庭步入校園,深受過去的消費習慣以及周圍消費水準的影響,從而相對地決定自身的消費水平,這符合經濟學家杜森貝利(J.S.Duesenberry)的相對收入消費理論內涵。大學生通過借貸消費獲得暫時性心理滿足,尤其在攀比消費心理影響下,個體消費矛盾激化,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競爭”日益激烈,部分大學生為不落下風、維護自己的“自尊心”開始使用校園貸。大學生群體消費的水平隨收入增加而提升,但是當收入減少時,大學生在較高消費水平處所形成的消費習慣仍難以改變,收縮消費開支就存在相當大的難度,于是大學生便會停留在原有消費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消費。僅在短期波動的過程中,大學生進行借貸后,消費水平隨之提升至高等水平;即使是停止貸款,消費支出的減少也相當有限。這也就導致大學生短時間內難以擺脫對于貸款的依賴,學生主觀上會加大對校園貸的使用率。到接近還貸時受到高成本的影響,普通大學生難以承擔高額利息,只能陷入連環貸、套路貸等惡性循環當中,拆東墻補西墻,未按規定及時還款,遭受暴力追債、惡意騷擾在所難免。在當前階段大學生群體消費被迫節省開支、縮減消費規模以償還債務,其消費水平遠低于經濟水平,不免出現消費恐懼心理;收入主要用來填還貸款缺口,實際消費水平大幅降低。個體的消費舉止容易出現滯后效應,阻礙正常消費能力的發揮,這也是不良“校園貸”在大學生群體消費后期所產生的特殊影響。常規貸款機構和平臺對大學生的借貸業務審核門檻高、放貸額度有限、利率設定合理,且放貸款項多投放于大學生日常生活消費中,大學生同合法的借貸機構進行借貸活動中,較少出現拖債賴賬等情況。由此可見,不良“校園貸”的影響最為惡劣。校園借貸平臺鼓勵大學生借貸消費的做法并不利于大學生良性消費觀的養成[5]。
4整治不良“校園貸”的對策及建議
不良“校園貸”的泛濫,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消費誤導,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從宏觀層面來看,易造成嚴重的金融安全危機,擾亂民間金融秩序,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埋下隱患。不良“校園貸”起因復雜,市場上各類金融借貸產品魚龍混雜,整治不良“校園貸”需要各方的努力。4.1政府層面。4.1.1加大金融建設普惠力度。大學生群體的貸款已成剛需,校園貸款市場規模巨大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刀切”的做法明顯不合時宜。肯定正規機構和平臺發揮正面作用的同時,放開政策鼓勵銀行業進軍大學生信貸市場,借此豐富信貸市場供給主體,擴大借貸金融產品供給,進一步提升校園借貸的合法性、安全性,實現凈化借貸市場環境,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的目的。在監督消費信貸額度和利率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群體覆蓋面,政府部門可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對于大學生信貸市場進行干預,嚴格把控大學生信貸交易的發展動向。4.1.2建立長效打擊和規范機制。要嚴厲打擊違法亂入的民間私貸,一旦發現堅決予以取締。立法機構應制訂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確立懲處標準,提高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放貸的平臺從嚴懲處。各地行政、金融、工商等部門應聯合加強對校園貸款業務的監管和整治,加強檢查審核力度。提高互聯網消費信貸機構的準入門檻,從根源上阻斷“黑平臺”進入校園信貸市場,加大對民間貸款的的排查,做到監管、打擊兩不誤。嚴格限制民間貸款向校園的流入,嚴厲打擊校園內部高利放貸行為,重拳打擊金融詐騙行為。4.2學校層面。4.2.1落實監管責任。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是大學生從校園步入社會的過渡平臺。不良“校園貸”的泛濫與學校的管理不力有著密切關系。學校首先應明確自身擔負的責任,主動配合政令負責到底、層層落實。可將學生貸款情況知曉率、學生違約率納入輔導員工作的考核指標中,避免出現因責任分散而產生群體漠視的情況。隨時抽查學生借貸信息,摸查學生負債情況,地方政府配合高校落實監管,必要時學校可考慮建立專門的校園監管組織,二者雙重監督體系下承擔起牽頭作用,實現無障礙信息共享。4.2.2加強教育管理。學校應強化對學生正確消費觀的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積極應對消費主義思潮的侵蝕。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誠信教育和消費觀念教育等活動,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糾正錯誤的消費理念。營造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樹立模范典型進行勵志教育;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金融知識教育,利用組織講座、公眾號等線上線下等方式進行宣傳,普及金融知識、加強金融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防范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讓其合理、適度的使用正規校園貸,遠離不良“校園貸”,保障學生權益的同時,發揮良性校園貸的積極作用。4.3家庭及個人層面。4.3.1家長應由幕后轉臺前。家長是大學生借貸還款的最終依靠,壞賬出現時往往是家長來充當“買單者”的角色。但當大學生同借貸機構確立借貸關系時,家長往往并不知情。校園貸款中家長擔保必不可少,而不良“校園貸”的風險控制成本低、無抵押擔保等原因,便是因為家庭對孩子的債務進行無限償還。挾子女以令家長償還債務,不知情的家長反而助長了不良“校園貸”的發展。家長應及時和學生進行溝通,保證對債務關系和現狀的知曉權,在普及家庭教育的同時,不能一味地限制消費,也要密切關注學生在校生活情況,從源頭杜絕學生向校園貸伸手的可能。4.3.2個人修正消費理念,防范金融陷阱。大學生群體中炫耀、攀比、超前等消費心理和行為是引發校園貸的根本原因。大學生作為校園借貸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體,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習慣是避免落入不良“校園貸”圈套的前提。大學生應發揚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自覺抵制消費主義思潮的腐化,摒棄攀比、炫耀等不良消費理念,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價值觀,堅持適度消費的原則,做到理性消費。同時提升防范意識,增強理財觀念。擦亮雙眼識別陷阱,遠離不良“校園貸”,提高自制力。只有提高自制力、克制自身不合理的消費欲望、抵住不良誘惑,才能養成適度消費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吳昀霖.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的危害及解決對策探討[J].法治與社會,2017,(7):85~86.
[2]葉巖.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6):116~117.
[3]陳威中.校園貸的發展與影響探討[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6,27(13):118~120.
[4]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2):58~60.
[5]肖楠.從校園貸視角研究當代大學生消費觀[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18.
作者:王燕釗 李大容 劉磊 齊萌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
- 上一篇:輔導員對大學生不良消費的引導研究
- 下一篇:城鄉大學生消費行為比較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