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12 02:28:00

導語: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探討論文

一、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物質循環流動性經濟、資源循環經濟的簡稱,是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核心內容,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將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共贏,在自然資源不減退甚至得以改善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的戰略目標。

循環經濟的思想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加大宣傳力度、制定產業政策、規范法規制度、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循環經濟實施主體的利益驅動是實施循環經濟的關鍵因素。實施主體必須在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謀求自身的發展,才能保證循環經濟這一新的經濟模式順利運行。傳統經濟模式下,生產者僅僅站在自身角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把環境因素作為影響主體收益的外生變量,把自然環境看作是一種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資源,只考慮對環境資源的獲取和利用,而不考慮補償和支付,從而導致資源短缺、環境質量下降。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是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增加循環經濟實施主體的經濟效益,也就是使社會總福利達到最優化。

二、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成本效益分析

循環經濟要求企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從經濟學上看,實施循環經濟的根本就是要實現外部性內部化,即企業在完全承擔其社會成本的同時,將增加處理污染的成本與增加企業的生產原材料(流動資產)統一起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即單位產出成本消耗最小化,經濟效益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任何企業在生產中都會產生各種廢棄物,但如果廢棄物的排放量不足以達到規模化處理的最小規模,內部獨立循環利用資源在經濟基礎上就沒有可行性。由于企業對資源的利用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會效益最大化,如果企業對廢棄物的處理、加工、再生產的成本高于開采或購買新的原材料,企業必然會放棄循環經濟的實施原則。因而,對單個企業來說,只有規模大、排放的廢棄物足夠多時,企業才具備獨立對其進行循環利用的經濟可行性。假設企業不具備相對于社會集成化治理污染更為優化的污染處理技術,企業將廢棄物加工、處理轉變成可利用的原材料,必須引進先進設備、增加人力資本,也就是增加成本投入。但是,由于企業的資金有限,在相同的資金投入下,要保證企業自身內部實現廢棄物的再利用,必然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生產規模和產量受到限制。產量的降低直接影響企業的銷售收入,也就是企業實施循環經濟不僅沒有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反而還降低了經濟效益,這顯然有悖企業目標。

從資源利用效率角度來分析,循環經濟遵循的減量化原則要求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和能源流量,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這可使企業通過對資源投入量的減少降低成本的支出;再利用原則要求延長產品和服務時間強度,盡量多次或者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這可通過產品使用周期的延長來間接降低成本;再循環原則要求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即廢物回收再利用和廢物綜合利用,這樣實現的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夠減少污染與浪費,該原則的實現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提高企業的聲譽,但這又需要相應的技術才能實現。由此可見,一方面循環經濟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來減少自然資源投入數量;另一方面,循環經濟通過企業的廢物利用、污染治理等使垃圾變廢為寶,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可見,企業通過實施循環經濟模式減少的成本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企業推行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的積極性。

從技術研發成本的角度分析,循環經濟的“3R原則”要求企業具有相當的技術水平。通過無廢棄物和少廢棄物生產的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零排放和制造產品的綠色化;通過廢物利用技術實現產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通過污染治理技術來實現有毒有害廢棄物的凈化處理。所有這些技術都要相當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支持。企業研發能力越強,實施循環經濟模式所帶來生產成本上升的不利影響也就越弱。

三、促進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分析

目前,企業缺乏足夠的動力來推行循環經濟。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于自然資源的低定價和企業自身技術水平的約束。發展循環經濟是保證國民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要盡快推進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從企業本身和政府兩方面著手,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與其經濟利益不一致的矛盾,拉動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

(一)從企業方面來看

1.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組織保障。企業在選擇經濟發展模式時,往往按照自利的原則進行成本效益的分析,而實施循環經濟需要企業將過去利潤最大化的短期經濟目標轉變為社會、環境、企業共同發展的長遠目標。

20世紀5O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紛紛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雖然是非功利性的,但能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力,有利于企業跨越國際壁壘,不僅僅提升企業社會形象,還能夠提升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因此,企業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經營理念和方式,實現環境、資源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盡管從短期來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一定會擠占企業其他競爭因素的資源,會增加某些成本支出或者降低企業的運作速度和靈活性。但是,如果從長期戰略的發展觀出發,這是企業同時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必須付出的代價,提早對企業社會責任予以重視,能夠激發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巨大創造性,推動企業創建更加靈活有效的生產體系,持續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2.重視技術創新,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保障。外部性內部化僅僅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種經濟理論,要從根本上實現外部性內部化,其實施過程不僅需要有完善的政策體系和制度安排作為外在的壓力,還必須有技術進步作為促進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能夠通過自身加工、處理廢棄物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技術進步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經濟效益,如改進工藝流程節約原材料的投入量,提高廢棄物的再利用率;改善機器設備的利用效率,減少原材料的投入或增加產品的產出等。企業要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以開發經濟體系生態鏈接技術為關鍵,以污染物控制和短缺資源循環利用為目標,在國家支持下,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重要技術保障。

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經濟模型如下圖所示。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企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組合為K1,此時,產出量為Q1,均衡點為N1;當社會成本內部化以后,原材料投入成本增加,由于價格效應,企業將減少該原材料的投入量。此時,企業投入的等成本線變為K2,均衡點為N2,企業等產量線變為Q2,產量降低。當企業改進技術后,機器的機械化程度提高可以增加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因此,在N3達到新的均衡,產量增加為Q1。這是技術進步對投入成本增加的替代效應的結果。

(二)從政府方面來看

1.廣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加快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政府應就當前的環境狀況和“十一五”規劃目標,對消費者及企業進行循環經濟理念的宣傳,采取多種形式使公眾全面理解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實施成果、經驗和意義,使循環經濟的發展思想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從而提高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我國企業的技術基礎差,研發能力弱。由于在現在技術水平下循環利用的成本很高,循環經濟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這是我國目前循環經濟發展的約束因素之一。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十分關注高技術的競爭,循環經濟技術并不一定是高技術,但是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帶有很強的公益性質,政府應該將其作為政府職能的一部分,大力資助和鼓勵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的創新,設立生態環境技術基金,引入風險投資,重點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環保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同時,應充分發揮專利制度的作用,保護知識產權,在外部環境上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2.進行制度創新,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循環經濟建設離不開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的法律、政策等制度創新(包括結構生態重組轉型的制度創新),構建有利于循環經濟建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條件。循環經濟的制度創新,歸根結底是圍繞市場經濟條件,將生態規律結合到市場體系中,營造“綠色”市場機制。第一,深化體制改革,充分運用價格調節機制促進資源節約,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其中關鍵是要明晰自然資源的財產權利。只有明晰了資源的產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第二,不斷探索市場條件下循環經濟體系建設與運行中的經濟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創建新的制度環境與制度安排,如利于循環經濟體系發展的投資方式、稅收結構等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以支持循環經濟的持續“增長與發展”。政府可以利用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務,為廢棄物資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場交易平臺;政府還可以通過搭建生態工業園區,遵循市場運行的法則,引導不同企業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構建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

3.推行并逐步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及處罰機制。在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初期,政府應對排污交易的成本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評估,合理分配初始排污權,制定和完善排污標準;在市場形成初期,政府應積極介入,為交易各方提供市場服務信用,促進個案成功;當市場規模擴大時,政府應組建專業的排污權中介機構,建立相關的信息網絡系統,為交易各方提供中介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排污權交易的費用。循環經濟實踐依賴于制度評價和社會補償,制度體系和補償機制影響著企業和企業集群對循環經濟建設的態度。對企業和社會來說,循環經濟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存在著不同的級差和序列,如何通過免稅、減稅和補貼制度等經濟手段促進兩種效益在企業內部和企業集群間的調整和改進,是提高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積極性的關鍵問題。同時,政府對不加以回收利用廢棄物的企業,嚴格收繳排污費,促進企業進行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對沒有能力控制嚴重污染或惡意排污的中小企業要堅決關閉。

4.完善稅收制度,體現綠色稅收理念。改革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體現綠色稅收理念,減少企業污染成本外溢性問題。凡列入國家《節能產品目錄》和《關于政府節能采購的意見》生產和使用目錄范圍內的產品,給予減免稅的優惠政策。如,開征環境保護稅,出臺環境保護投資優惠政策,扶持環境產業的發展;通過強化納稅人的環保行為,引導企業與個人放棄或收斂破壞環境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籌集環保資金,用于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增強資源稅的環境保護功能。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將那些必須加以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也列入征收范圍;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征以重稅,以此限制掠奪性開采與開發;制定必要的鼓勵資源回收利用、開發利用替代資源的稅收優惠政策,使資源稅真正成為發揮環境保護功能的稅種。

參考文獻:

[1]齊偉超.論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J].商業時代,2006,(12).

[2]羅俊霞,李忠斌.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選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9).

[3]楊松茂.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提升人與自然發展的協調性[J].生產力研究,2005,(10).

[4]陳舒舒.試論完善我國排污權交易的若干問題[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3).

[5]謝永清.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對策[J].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摘要]企業是實施循環經濟的主體。企業實施循環經濟不僅對于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企業實施循環經濟面臨成本障礙,難以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本文以企業作為循環經濟的實施主體,分析企業在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過程中面臨的經濟障礙及其理性行為選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

[關鍵詞]循環經濟;成本;效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