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政治社會研討論文

時間:2022-10-21 11:25:00

導語:海洋政治社會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政治社會研討論文

摘要我國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保護我們的藍色國土是我們的責任。近年來,人們在談論藍色國土的時候對南海問題投以高度關注的目光。南海問題反映出海洋政治社會對海權、海洋資源的關注,海防、海洋軍力和海洋安全問題,海洋政治社會中的大國博弈等等。

關鍵詞南海問題;海權;海洋政治

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有人說我國的國土象一只雄雞,但如果把我國的海洋算進去,我國的領土更像一把火炬。保護我們的藍色國土是我們的責任。

近年來,人們在談論藍色國土的時候對南海問題投以高度關注的目光。所謂南海問題,即指中國與東南亞部分國家圍繞南中國海主權歸屬及海洋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爭議。其實質是東南亞某些國家否認我國在南海U形斷續線內的主權,從而非法占據并大肆掠奪資源。爭議的主要內容有兩個:領土主權爭議和海洋資源開發權歸屬。[1]南海問題作為中國與其他南海周邊國家關系中一個十分復雜而又重要的問題,由于其涉及國家主權、歷史、法律及敏感的現狀,使其成為政治學、歷史學、國際法學、國際關系等學科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南沙群島地處廣闊浩瀚的南海南端。

南沙群島是我國南海四大群島中分布最廣,位置最南的群島,位于北緯4度到11度30分和東經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間,有230多個島嶼、礁灘和沙洲,南北長500多海里,東西寬400多海里,總面積24.47萬平方海里,現屬海南省轄區。南沙群島地處熱帶,漁業資源特別豐富,富含海藻、海帶等熱帶資源,以及非常可觀的海洋能源和鹽業資源。此外,南沙還蘊含極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據估計,南沙西南直到沙撈越的廣大地區,是亞洲大陸架3個最大的貯油地區之一。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發現南沙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儲量豐富,估計總儲量將近二百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儲量分布在中國海域。

南沙西鄰越南,東瀕菲律賓,南臨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向北續西沙、中沙群島與海南島相望,是中國傳統海疆的最南端。在戰略上,南沙群島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扼守兩洋海運的要沖,是多條國際海運線和航空運輸線的必經之地,也是扼守馬六甲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拉巴海峽的關鍵所在,是中國南方海防前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

中國在公元前二世紀,即漢武帝時代,就發現了南沙,中國人是在長期的航海和生產實踐中發現南沙群島的。這在東漢楊孚《異物志》、三國時萬震的《南國異物志》、東吳將領康泰的《扶南傳》等書里均有記載。這些記載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居住和生產經營的土地的認識,在國際法上具有重要意義。從國際法發展的過程來看,古代中國對南海群島的發現足已證明中國對南沙群島享有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南沙群島不是“無主地”,而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權以任何名義改變南沙群島屬于中國這一法律地位。

中國人民在發現南沙群島后,最遲自唐宋以來就一直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從事捕撈、種植等生產經營活動。晉·裴淵《廣州記》云:“珊瑚洲。在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魚,得珊瑚?!贝送?,南海諸島上陸續發現、出土的歷代遺物、遺址更是有力的佐證。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陡凡尽肥侵袊嗣衩髑逡詠黹_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3]

中國政府對南沙群島行使管轄還表現在一系列持續和有效的政府行為。自唐貞元以來,中國已將南沙群島列入了中國的版圖,至明、清則進一步明確了這一點。大量的中國官方文件、地方志和官方地圖都記載了中國歷代政府對南沙群島的管轄,并將其列入中國的領土范圍。比如宋朝宣布對南海群島行使管轄權。《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志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余,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于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在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和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直至本世紀初,中國政府一直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對南沙群島行使著和平管轄。1932年和1935年,中國參謀本部、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員會共同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專門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名稱共132個,分屬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群島管轄。20世紀30年代,法國曾侵占南沙群島的九個小島,中國政府及時進行了外交交涉,中國漁民進行了有組織的抵抗。民國時期,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維護主權的措施,如給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和漁船發放中國國旗,組織對南沙群島的歷史和地理調查,由政府地圖出版審查機構重新命名和審定南海諸島包括南沙群島的群體和個體名稱等。

二戰期間,日本侵占了中國的南沙群島。中國為收復被日本占領的南沙群島進行了不懈努力。1943年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宣布,此次戰爭的宗旨之一是“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此要求日本歸還的中國領土當然包括南沙群島。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確認了中國收復失地的立場。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國于1946年收復南沙群島,同時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恢復行使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包括舉行接收儀式和派兵駐守,繪制南沙群島地圖,重新命名南沙群島及其群體和個體的名稱,編寫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島地理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南沙群島先后被劃歸廣東省和海南省管轄,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并采取實際行動積極維護對南沙群島的主權。

直到20世紀中葉,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擁有南沙主權提出任何質疑。而20世紀70年代后,風云驟起,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文萊諸國對整個南沙或其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并出兵占領了部分島礁。而且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大國對南海問題強烈關注將并采取手段無端介入南海事務,插手南海問題。

南海問題有深刻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人類遇到了嚴重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陸地空間和資源上的危機使人們把目光投向廣闊的海洋。開發和利用海洋成為時代性的熱潮。加之信息時代的到來,全球化過程的加速。海洋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海洋不僅是大國博弈的對象而且常常是地區問題的敏感點,海洋政治成為國家間關系和國際事務的一個重要的領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政治成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空間與政治關系的角度探索的政治地理學(地緣政治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海洋政治,即圍繞海洋的國家對外政治行為、戰爭與外交,成為國家間關系和國際事務的一個重要的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傳統海洋制度的衰落,新的安全威脅出現,海洋政治的主題遠遠超出傳統范疇,從控制海權到追求海洋利益的多元化,海洋問題如跨國捕魚、遠洋航運、海底資源的開發與分配,海域和大陸架的劃界,海洋污染與生態保護,海洋科學研究,打擊海盜、偷渡、海上恐怖活動和非法飛越、廣播等,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國際政治、外交領域重要的主題。沿海國與島國為在海洋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加強海洋戰略研究,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高級政治與低級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盡管海洋霸權主義依然存在,因海島主權和海洋資源爭端爆發武裝沖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單純使用軍事手段已不能達到控制和利用海洋的目的,這就使國際海洋政治、外交事務日趨繁雜,促進海洋國際組織的制度建設和相關國際合作的發展。

南海諸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其主權從來就沒有成為過問題。南海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能源問題。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是南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1967年間聯合國東南亞大陸礁層探測團提出報告說,中南半島和南中國海地區大陸架油礦豐富,有210萬立方公里的儲量,相當于中東各國或委內瑞拉加上墨西哥海灣附近與美國東南部沿海油藏之總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質優良。美國亨特號探測船在美國海洋研究所指揮下,曾于1969年6月至8月間,五度在中國南海地區進行探測。根據其探測報告顯示,此一海域均以基盤為火成巖的海底山為主,山與山之間均有因沉積物形成的盆地,且盤地邊緣均向上尖滅,形成地層封閉。海坪周圍的地層封閉,有儲積大量油氣的可能性。雖然此次探測所用的僅為普通性質的閃電反射法震測,必須做出更詳細的地球物理勘測才可確定,但是此項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了菲律賓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區島嶼的動機。

第二的層面是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和美、日的能源之路。正因為如此,決定了南海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深入,各國對能源――石油的需求呈不斷上升趨勢。抗不見。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國防的命脈,沒有哪個國家會對石油的來源和運輸問題視而不見。南海周邊國家對南海提出主權要求,主要是因為南海被相信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世界大國美國和地區大國日本、印度等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則主要是因為擔心并認為承認中國一直強調的南海地區的主權,中國就會完全控制南海,就會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脈;同時也使得他們遏制中國的戰略徹底失敗。因此,這些大國總是變著法的支持南海周邊國家和中國對抗。

我國需要南海地區和平,并南海各國簽訂《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宣言規定,在南海問題爭議解決之前,各方承諾保持克制,不采取使爭議復雜化和擴大化的行動,并本著合作與諒解的精神,尋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徑,包括開展海洋環保、搜尋與救助、打擊跨國犯罪等合作。不過《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只是一份政治宣言,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倒是各方領導人一言九鼎的承諾,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軍事專家分析指出,按照這個宣言,有關國家今后將不允許再占據南沙群礁并在上面建碉堡、飛機跑道等軍事設施。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避免沖突的爆發創造客觀條件。南海問題在現階段,只能依靠外交斡旋和外交技巧進行巧妙周旋,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國家的利益。[4]

我國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我國在海洋上有著廣泛的戰略利益,國防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海上。當今的世界以蘇東事變為轉折,處于重新洗牌的維妙關口,后冷戰時期的國際舞臺上演的依然是大國博弈。面對多事之秋的南海,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中國是政治舞臺上的大國,但還不是強國。而且大國政治中的中國總是遇到警惕的目光。還有,在東盟10+3中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小心有人希望南海地區成為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但這并不等于說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持消極沉默和無動于衷的態度。國際法中的“領土變更方式”涉及先占、時效、添附、割讓、征服以及民族自決、公民投票、收復失地、交換領土等。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先占”、“時效”和“收復失地”?!皵R置爭議、共同開發”是一種友好的表現,“不以武力相威脅”也同樣,但事實上的占有和占領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個時效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成了一種沉默的默認,為避免“默認”和“時效”,要有積極和及時的應對,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坐失“先手”。

海洋軍事力量是大國海洋政治博弈的重要籌碼。馬漢說得明白:“光有法律而沒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與否不取決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賦予。”[5]海上力量是海洋權利自我實現的工具,特別是自人類進入主權國家時代后,情形更是如此。當然基于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愛好和平的傳統,在建設和諧社會和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中國處理南海問題的思維取向一定是冷靜的和平的友好的。而不是鋒芒畢露、窮兵黷武的?,F今中國需要的南海,是和平的南海而不是戰爭的南海。

參考文獻

[1]崔榮偉.國際機制與南海問題探析[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7.10.

[2]南沙爭端與中國海洋戰略[EB/OL]

/read_art_sub.new.php?b=144481797&a=1096,2004.4.21.

[3]劉志鵬、劉建玉.南海諸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J]歷史學習.2004.9;中國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歷史依據[EB/OL]/chn/ziliao/wzzt/2305/t10648.htm.

[4]南海問題的縱橫博弈[EB/OL]/blog/static/108443822006101693845319.

[5][美]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著,蕭偉中、梅然譯.海權論[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