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可行性
時間:2022-05-23 03:17:21
導語: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可行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的城鄉二元化導致的城鄉差異,貧富差異,使得社會階級分層明顯。而以為代表的領導班子特別關注民生問題,特別是中下層階級的切身利益。先后提出了“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分別從政治角度為消除貧困,關注民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一、全面認識精準扶貧
(一)精準扶貧的含義。精準扶貧最早源于執政者的理念和具體政策文件,目前還沒有一個嚴格的界定(王思斌,2016)。在2013年湖南考察時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是與粗放式扶貧不同,主要針對真正貧困的對象,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方式,保證扶貧對象的準確。同時,根據其實際需求,選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縣級以上機關干部。聯結社會資源,發動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參與到扶貧開發中,實現扶貧資源和扶貧對象的精準對接,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各類社會組織開展到村到戶精準扶貧。項目精準安排,使得貧困對象能夠真正脫貧,成效精準。(二)精準扶貧與扶貧開發的關系。扶貧開發是對農村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的交通、自然條件、產業結構、文化水平等問題進行開發。精準扶貧重視扶貧對象的篩選,運用定制扶貧計劃的方式,動用社會力量,民營企業,黨員干部等個人力量深入脫貧工作第一線。精準扶貧是建立在扶貧開發基礎上的實施策略。精準扶貧是對以往扶貧開發行動后果的再認識和反思(吳國寶,2015),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社會工作是以實踐性,應用性見長的專業。社會工作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因此,社會工作與貧困人群有天然的聯系,其工作理念和最終愿景能夠幫助農村貧困人口早日脫貧。近年來,社會工作專業變問題視角為優勢視角,變治療問題為預防問題。針對精準扶貧,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能夠極大程度的挖掘貧困人口的潛力,激發弱勢群體的內在動力,協調系統和環境,綜合作用改善貧困人群的境遇。因此,社會工作專業參與精準扶貧具有專業理念和專業理論的雙重優勢。
三、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
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具有政策、專業和實踐三方面的可行性。第一,政策上可行:早在1998年,我國就針對國內貧困人口基數大,貧窮人口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提出了扶貧開發的兩個階段的社會政策。我們現處于扶貧開發的第二階段,中仍然非常關注貧困人口和社會底層人民。2016年10月18日,中央12部門聯合發文《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該《意見》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能夠更加深入開展扶貧提供了保障。特別指出要促進貧困地區、西部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等艱苦地區社會工作人才的成長發展。在錄用、提拔、晉升、深造等方面都有人才激勵制度,同時進行政策傾斜。這是為社會工作人才做好了后方保障,通過激勵手段,鼓勵人才流動,為扶貧攻堅第一線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第二,專業理論上可行: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中的同理心、平等、接納、尊重、無差別能讓社會工作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更加順暢,我們與服務對象是平等的互助關系,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社會工作專業內在的價值觀和向善向美的正能量能夠傳遞到貧困人群的心里。同時,社會工作具有專業理念和專業理論的優勢。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微觀、中觀、宏觀環境,極大程度地提升他們的自助能力,從輸血模式變為造血模式。第三,專業實踐上可行: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從個人,團體,社區,社會的多角度入手,解決貧困群體的實際問題。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關注個人的問題和成長;小組工作從團隊角度為服務對象提供了可以學習和交流的群體支持;社區工作凝聚社區力量,解決中觀問題,讓個人訴求和社會訴求合二為一;社會行政讓社會組織參與服務,提供更加專業的理念和知識。社會工作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了解決路徑和專業方法,讓扶貧對象早日脫貧成為了可能。
四、結語
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在國家大力倡導精準扶貧,在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改革攻堅的深水區時,社會工作專業因其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積極參與扶貧工作中,同時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但是,扶貧攻堅仍在繼續,精準扶貧的精準度要求仍然很高。社會工作專業需要在扶貧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通過實務角度和理論角度充分挖掘精準扶貧的方式方法。找到幫助經濟困難的人群的最優方法,深入探討致貧的原因和種類,讓精準扶貧有更多的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當然,社會工作也應該有足夠的專業自信,相信能為精準扶貧提供最專業的解決路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參與——兼論實踐型精準扶貧[J].社會工作,2016,03.
[2]吳國寶.實現精準扶貧的挑戰及應對[J].國家治理,2015,38.
作者:陳皓 單位:安康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
- 上一篇:精準扶貧成效評價體系
- 下一篇:醫院黨風廉政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