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創新儲值卡管理
時間:2022-04-03 09:50:00
導語:論創新儲值卡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儲值卡是指非金融機構接受客戶預先交付的一定貨幣金額,并將該金額存入卡片,持卡人以卡片上存入的全部或部分金額支付該機構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電子支付卡片。自國務院1998年12月11日下發《關于堅決剎住發放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券之風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緊急通知》)之后,非金融機構發行的儲值卡成了代幣購物券的替代品,成為極具爭議的電子支付工具。本文將以珠海為例對儲值卡管理進行探討。
一、珠海市儲值卡業務基本情況
對珠海市儲值卡業務情況的調查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發行機構和發卡種類。
珠海市目前發行儲值卡的機構主要分為如下四類:1.公共服務機構,如珠海市公共汽車公司,發行非接觸式乘車IC卡;2.專營服務機構,如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發行的充值卡;3.百貨公司、超市等商戶。珠海市相當部分規模較大的商場、超市發行了名目眾多的如“提貨憑證”、“貴賓卡”的儲值卡;4.其他發卡機構,如一些規模較大的健身中心、美容院以及其他服務、餐飲行業發行了各式各樣的消費卡。
(二)發行途徑和清算方式。
自《緊急通知》后,珠海市各商業銀行已全部停止與商家聯合制發購物磁卡,目前發卡機構發行的儲值卡全部由各機構委托服務提供商開發軟件,同時服務提供商賣給發卡機構發行儲值卡所必須的設備,小到簡單的讀卡器,大到集成現金收付系統和理財系統的集成設備。珠海市大部分儲值卡業務,包括卡的發行、充值和回收,系統管理、財務運作、資金的清算等全部由發卡機構獨立操作。但也有個別機構依托其他系統如銀聯的POS系統完成資金的清算。
(三)發行面額、發行量及對業務經營的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珠海市儲值卡發行面額普遍不大,基本在1,000元以下。但也有個別商戶發行的儲值卡面額較大,高達10,000元。如果客戶需要,面額高達100,000元的儲值卡也可發行。盡管各式各樣儲值卡的面額不大,但不同行業、不同機構的發行總量卻大相徑庭,且對相關業務經營狀況的影響也大不相同。如截至2004年度,珠海某管道燃氣有限公司發行燃氣費IC卡僅200張,2004年度充值金額約4萬元,刷卡金額占該公司同期銷售收入的5%;而珠海市公共汽車公司發行非接觸式乘車IC卡26萬張,2004年度充值金額7,200萬元,刷卡金額占主營業務收入27%;在零售業被走訪的商家中有的刷卡金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高達15%左右,有的僅占5%.
(四)購買客戶和購買用途。
購買客戶具體分為:
1.個人購買。乘車IC卡、電話儲值卡的購買者一般是個人消費者。在諸如健身、美容、洗車等服務行業,儲值消費有一定的折扣,因此這些行業的儲值卡往往有相對固定的個人消費群體。此外,因消費折扣和其他個人需要,也有一些個人購買零售商戶發行的儲值卡。
2.機構購買。機構購買的儲值卡主要是零售商戶發行的代幣購物卡,主要用于單位職工福利,也有用于饋贈。
二、存在問題
(一)合法性問題。
儲值卡在國際上廣泛流通,但其合法性在中國卻備受質疑,其主要依據:一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第二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制、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和第四十五條“印制、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二是根據《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第七條,儲值卡是銀行卡的一種,并且第六十三條“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代表機構經營銀行卡業務的,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法予以取締”。三是根據《緊急通知》規定,“禁止印刷、發售、購買和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卡”。四是2001年1月19日,國務院糾風辦、國家計委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正式下發《關于嚴禁發放使用各種代幣券、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再次重申禁令,并要求已經發放購物卡的單位必須在2001年2月28日前妥善處理。因此,目前公眾使用較多的“儲值卡”與現行的規章存在嚴重沖突。
(二)公平性問題。
一是整個購物卡使用領域的公平待遇問題,如一方面對整個零售業發卡“封殺”,但對電信企業、公交系統發卡卻默認或鼓勵。但實際上兩者都屬于購物卡,是可以取代現金直接消費的。二是在同一行業內部對儲值卡管理的不公平,反映較強烈的是零售業。縱觀《緊急通知》下發后6年來零售商戶的發卡狀況,除個別商戶一直嚴格遵守外,相當部分商戶都隨糾風辦的檢查力度時發時停。截至目前,對違反規定的商戶并沒有任何懲處,這對嚴格執行規定,并因此影響經營業績的不發卡商戶無疑是不公平的,這也是自2002年末儲值卡再度活躍的重要原因。
(三)風險性問題。
一是發卡企業的內部風險。從被調查的發卡機構情況看,其內部風險監控薄弱,存在兩大風險點:1.內控風險。據調查,除珠海市公共汽車公司對所發行的IC卡有較規范的內部管理規程,并有相關收費文件依據,其余幾家均未對儲值卡的發行計劃、清算規則、管理模式以及風險控制等作專門的規定。2.清算系統安全風險。儲值卡是一種基于卡業務的電子貨幣,其安全性除了依賴于物理上的防偽,還要依賴于網絡、加密等技術性手段。由于缺乏規范的行業標準,大多數發卡主體為節約發卡成本,使儲值卡的質量及安全措施較差。二是社會系統風險。通過發行儲值卡,發卡機構動態地吸納了消費者資金,在消費者達到相當數量的時候,發卡機構所吸納和控制的資金就會成為一筆巨額資本,用于結算的余額越大,發卡機構越有可能不能等值贖回其發行的電子貨幣,或者缺乏足夠的等價物品加以交換,其流動性問題就越嚴重,可能形成社會系統風險。如果商家倒閉或者惡意逃避應兌現的款項,不僅消費者權益受損,而且會引發公眾信用危機。
三、儲值卡管理機制需創新
(一)儲值卡的定位
鑒于儲值卡存在的諸多問題,對儲值卡的規范管理已迫在眉睫,但對儲值卡的定義、性質等問題尚未有公論。本文認為,儲值卡的本質是支付工具,儲值卡在結算理論上的定位是新的電子化結算體系。
首先,儲值卡是利用“支付手段的電子化”進行的支付服務。“支付手段的電子化”實際上是對貨幣價值的電子化,使用者持有的電子貨幣,即記憶在電子設備中的數據本身是有“價值”的,通過對它的交換或者增減完成結算,儲值卡無疑屬于電子化的支付手段。
其次,儲值卡不能代替現金貨幣或存款貨幣,而是把現金貨幣或存款貨幣這些支付手段,以電子化方法傳遞、轉移實現結算。另外,儲值卡為完成結算而必備的應用力,完全依賴于人民幣等現金貨幣或存款貨幣,沒有獨立的信用創造力。因此,儲值卡在結算理論上的定位是新的電子化結算體系。
(二)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儲值卡的本質是支付工具,但目前看來,牽頭組織對其檢查、管理的卻是各級地方政府的糾風辦,這種管理機制值得反思。
消費儲值模式已成為一種新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購物卡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支付手段和消費方式,儲值卡業務的發展勢在必然。對于目前儲值卡業務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應采取興利除弊的態度,疏防并舉,而不是簡單、武斷地封殺。
1.加強儲值卡業務法規建設工作。首先,人民銀行應對《中國人民銀行法》提及的“代幣票券”作清晰的界定,從而明確儲值卡發行的范圍;第二,修改《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盡快對儲值卡的概念、功能、使用范圍、對象進行重新定義。儲值卡有必要打破只限銀行發行的局限,從支付卡的角度來予以定位和管理。第三,國務院糾風辦公室、財政部、人民銀行重新磋商,根據目前社會、經濟、金融環境,對原下發的《緊急通知》和《通知》作修訂或補充說明,為儲值卡納入規范管理做準備。
2.完善市場管理規則。除了糾風辦節日期間的抽查,目前儲值卡管理基本處于真空現狀。儲值卡作為一種電子貨幣和支付結算工具,如不加以規范,將影響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支付結算秩序,因此建議將儲值卡納入金融管理體系。央行作為支付體系的管理者應會同有關部門一方面制定統一的市場運行規則,界定各方定義及其對應的權利責任,規范市場秩序;另一方面加強對儲值卡的管理,制訂行業管理制度,規范儲值卡的發行和使用,防止儲值卡對貨幣發行、金融穩定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央行還應制定對儲值卡的資金清算管理規定,保證儲值卡資金清算的安全。
3.設立市場準入機制。鑒于儲值卡發卡機構具備的類金融機構性質,必須有較強的金融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控制和處理能力,因此儲值卡的發行必須引入市場準入機制,市場準入的基本標準應該是機構的資信狀況、資金實力、資產負債、經營業績、技術實力、風險管理水平等指標。
4.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監督管理。一方面儲值卡作為新興的業務品種游走于政策監管的邊緣,勢必產生潛在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儲值卡涉嫌成為行賄、受賄、逃稅等行為的溫床,國務院應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形成監管合力,對儲值卡的發行、流通、清算等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同時人民銀行肩負金融穩定的職能,更應依法主動、提前介入,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儲值卡潛在的系統風險。
- 上一篇:金融危機下女企業家調查與思考
- 下一篇:農村婦女婚姻狀況調查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