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保護主義現狀及戰略論文

時間:2022-11-02 04:25:00

導語:金融危機下保護主義現狀及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下保護主義現狀及戰略論文

內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愈演愈烈,這對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此,本文就中國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提出了相關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應對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機浪潮的席卷下,世界經濟惡化,各國為保護國內產業而設置貿易壁壘的傾向越來越引人注目,各種貿易保護措施紛紛登場。這些保護措施雖然短期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本國產業,但是破壞了公正、自由的市場秩序,使國際貿易走向萎縮。而伴隨金融危機而爆發的貿易戰不同于以往的貿易戰,以往的貿易戰不否定自由貿易,雖然各國之間有貿易糾紛,但是可以通過相關的國際機構和組織得以解決,但是,此次貿易戰中,很多國家公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并在愛國主義的掩護下使其合法化,這勢必會給世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金融危機下各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現狀

盡管2008年11月召開的20國峰會做出不再設置新的貿易壁壘的承諾,但是其后的貿易保護措施仍層出不窮。例如:印度在2008年11月對進口鋼材加收5%關稅,以限制中國廉價鋼材進口,2009年年初又采取了廢除關稅減免的措施;俄羅斯2008年12月將汽車進口關稅由25%提高到30%;越南也將整車關稅提高;而美國對國內汽車廠商的救濟也被認為變相補貼,違反貿易自由公平原則;英國、法國、瑞典等也正在研究對本國汽車企業的補貼或救濟措施;德國和中國臺灣也在對半導體產業進行資金扶持。2009年1月23日印度政府宣布未來6個月內禁止進口中國玩具。同年1月31日,歐盟對我國出口緊固件采取最終反傾銷措施,5年內征收平均高達80%的反傾銷稅。此類的貿易保護措施在金融危機之后有愈演愈烈之勢。

據WTO調查,2008年上半年,各國反傾銷調查的立案數增加了39%,特別是對中國產品的調查占很大比重。另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全球貿易額將減少2.1%,為27年來首次預測負增長。在投資消費不斷下滑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令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金融危機下中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

(一)加強國際合作

正如英國首相布朗所表示的,現在不是從全球化轉向保護主義的時候。訴諸保護主義手段并不能解決目前的金融危機。各國應團結一致,加強合作。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也同樣認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

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在盡力履行一個發展中大國的社會責任。我國商務部出臺的2009年“1號文件”,放寬限制進口技術的審批權,由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審批并發放進口許可證。此舉將加快地方企業進口國外技術,由于程序簡化及效率提高,將會更快形成進口貿易額。同時,2009年年初,中國還組織采購團赴歐洲采購需要的設備、商品和技術。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時候,中國這樣做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二)熟練運用WTO規則

金融危機下,中國要以現實主義的態度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發達國家利用反傾銷、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限制中國出口增長不是暫時的現象,而是一種長期的發展趨勢。因此,為了克服這些非貿易壁壘,中國必須樹立新的發展觀和發展戰略,把進出口營銷戰略的重點從價格競爭轉到質量競爭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中國可以利用國際規則保護自己。

加入WTO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能否得到應得的公正待遇,還要靠熟悉和巧妙地運用WTO規則。如果不熟悉規則,一方面不懂得利用WTO規則保護自己,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在不經意間觸犯規則,那首先得到的也許不是實惠,而是被訴訟、被處罰。中國政府部門和企業,特別是有涉外業務的貿易部門與法律部門,都應該熟知WTO規則,捍衛自己企業的經濟利益。另外,在開放經濟中應當將行業協會信息協調優勢同政府處理國際貿易糾紛的國家優勢相結合,為企業發展贏得更廣闊的空間。2009年年初,由中國向歐盟發起的反傾銷保衛緊固件產業就是首次利用WTO規則對國外的貿易救濟措施進行反制裁的一個案件。公務員之家

(三)擴大內需且轉出口為內銷

擴大內需是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核心策略。在第104屆廣交會上,很多參展商深切感受到大宗外銷訂單比往屆大幅減少。在全球經濟增速減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出口企業開始采取“出口轉內銷”的策略,期望能借國內市場渡過難關。而企業能否迅速調整生產方向,由出口轉向內銷將是企業應對貿易保護的重要出路。

由于消費層次和習慣有別,中國的出口和內銷商品長期以來在性能、特點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不過,隨著近年來中國消費能力的增強,這些差異正在逐漸抹平。擁有絕對實力,尤其是技術實力的出口型企業轉戰內需并不困難,但并不是所有出口企業的轉型都如此順暢。一方面外銷產品需要根據市場要求轉型,另一方面國內市場某些行業的不規范和競爭的慘烈,也使他們顧慮重重。從前100%的外銷企業,從事內銷存在很多困難,一是品牌,二是渠道。同時對國內市場的運營模式很不熟悉,收賬款是很大的問題。“出口轉內銷”對企業來說,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外貿企業轉向內需市場,還需多方政策和措施配合。

針對市場的變化,中國出口大省廣東已經采取行動。2008年6月,廣東省質量技監局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對出口轉內銷企業幫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質監部門對企業從標準、計量、質量管理方面進行重點幫扶,為外向型企業轉向內源型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進入2009年,為響應目前“出口轉內銷”的外貿應對戰略,海關總署或將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加工貿易企業在出口產品轉為內銷時,可以實行“先內銷后集中補稅”的新政。這將大大降低國內中小加工貿易企業“先補稅后銷售”帶來的資金壓力。

(四)抓住機遇實施海外并購

2008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當年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0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63.6%。有關人士預計未來兩年還將增長。因此,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應抓住機遇,進行海外逆市并購。

金融危機對海外投資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主要體現為股票、資產嚴重縮水。不過也應該看到國外企業股票、房地產貶值,人民幣升值都有利于海外投資,這是逆市并購的大好機會。日本企業已經開始行動,2008年9月份三菱斥資90億美元收購摩根士丹利股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平均增長83%,海外總資產已達2萬億美元。沿海地區投資潛力巨大,尤其是在這金融危機的特殊環境下,建議相關部門放松管理,協助行業收集信息,出臺相關政策讓民營、私營企業走出去,跨越貿易壁壘。

(五)利用稅收手段引導產業升級

2008年8月份以來,我國屢次提高不同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包括2008年8月1日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把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11月1日提高我國部分紡織品、服裝、玩具、塑料制品和家具的出口退稅率;12月1日取消冷熱軋板材、玉米、雜糧等102項產品的出口關稅或特別出口關稅。此外,從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從2月1日起,又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一個百分點,達到15%。至2009年2月,這已是我國2008年以來就出口退稅率進行的第五次調整,其中有關紡織和服裝的出口退稅就調整了三次。

雖然有學者對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應對政策提出質疑,認為這對外貿產業不會產生太大的拉動力,但是,本文認為利用稅收手段進行貿易政策調整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要之舉,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可以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支持中小企業克服經營困難,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而提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有利于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外貿產業升級轉型是解決外貿企業所面臨問題的關鍵所在,2009年相關的貿易政策仍應繼續,盡管短期內效果不甚顯著,但從長遠來看,對于我國外貿產業的發展能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蔣德恩.反傾銷的濫用及其貿易保護主義效應[J].國際貿易問題,2007(3)

2.白英姿,馮凱.新一輪國際貿易保護與我國外貿戰略調整[J].經濟縱橫,2008(3)

3.WTO:2008年上半年全球反傾銷調查數量猛增[N].經濟參考報,200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