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的信息揭露思索

時間:2022-03-06 04:45:00

導語: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的信息揭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的信息揭露思索

對于正在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學者大多從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傳導機制進行了分析。其實,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缺陷,同本次金融危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問題的提出:金融危機背景下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質疑

自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有人認為,會計準則對于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放大了金融危機。因為在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后,金融機構持有的相關金融資產市值大幅下滑,不得不對其計提大規模減值損失,引發市場對相關金融機構喪失信心,進而出現對其金融資產恐慌性拋售。

金融機構陷入了交易價格下跌———提取準備、核減權益———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必須繼續加大準備計提和繼續核減權益的惡性循環。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在危機中造成了順周期效應,即市場高漲時,由于交易價格高,容易造成相關金融資產價值的高估;市場低落時,由于交易價格低,往往造成相關金融資產價值的低估。

(一)有關公允價值的定義

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不盡相同。2006年9月19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報告主體交易的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為某項資產所能接受的價格或為轉移債務所支付的價格。”《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認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我國會計準則的定義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似,只是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應當是持續經營企業,不打算或需要進行清算、重大縮減經營規模,或在不利條件下進行交易”的補充。

(二)目前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壓力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特殊背景下,目前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壓力,主要集中在計量方式、表內外項目的確認和計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公眾質疑的焦點并非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本身,而在于產生公允價值的過程,尤其在不活躍、或者無秩序的流動性匱乏的市場上。流動性簡單來說,就是指資產或者金融工具可適時交易變現的能力。這一含義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可交易性;二是交易變現的能力。美國會計準則第157條款規定的公允價值計量,主要建立在市場活躍而有秩序的基礎上。

而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引發流動性收縮,進而殃及全球金融市場。其危害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金融本身的發展帶來阻礙和擾亂的后果,比如金融體系本身會在危機中遭到破壞,金融創新也會被監管部門更嚴格的抑制等。第二是打亂經濟秩序并引起財富縮水效應和再分配效應,在這種壞的局勢中某些金融資產會消失,其財富所有者受到損失。第三,對經濟發展嚴重阻礙,在短時期內難以恢復,甚至引起經濟的倒退。在金融危機面前,很多金融機構會為了盡快變現財產,在無秩序的市場上甩賣產品,出現”流動性黑洞”,如果再用市場價值來作為賬面資產的計價方式,就會產生不公允的情況。

在各種壓力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出臺新規:會計主體可自2008年7月1日起,以成本計價代替以公允價值計價,來計算非衍生金融工具(例如股票和債券)的資產價值。根據這一決定,銀行等金融機構將不必再按當前市值記錄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價值,同時允許金融機構將違約風險考慮在內對其資本進行估值,從而避免資產價值在市場動蕩中被過于低估。2008年9月,美國監管機構已提出暫停金融機構采用“按市計價”準則。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政府決定修改歐盟現行會計準則中有關按市值計算資產價值的規定,來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缺陷

由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與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確實有一定關系。如何看待金融資產和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是MarkettoMarke,t還是MarkettoAssets,這造成了發生危機的潛在可能性。同時,由于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實際上是統計學中的點估計,點估計既不能夠說明估計的準確度,也不能說明估計的精確度,而只是對價值做出的概括性說明,用以代表價值的一般水平,它能反映變量值的集中趨勢,而變量值之間還有差異的一面,即離中趨勢。這是許多人士抱怨公允價值“不公允”的根源之一。

(一)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規則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五十一條的規定,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是指易于定期從交易所、經紀商、行業協會、定價服務機構等獲得的價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實際發生的市場交易的價格。

1、在活躍市場上,企業已持有的金融資產的報價,應當是現行出價;企業擬購入的金融資產的報價,應當是現行要價。

2、企業持有可抵銷市場風險的資產時,可采用市場中間價確定可抵銷市場風險頭寸的公允價值;同時,用出價或要價作為確定凈敞口的公允價值。

3、金融資產沒有現行出價或要價,但最近交易日后經濟環境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企業應當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確定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最近交易日后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時,企業應當參考類似金融資產的現行價格或利率,調整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以確定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企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不是公允價值的,應當對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作出適當調整,以確定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二)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在非流動市場中運用存在的問題

按照美國證券監管規定,金融機構所持有的大量次級債金融產品及其他較低等級的住房抵押貸款金融產品,每天應根據市場價值來確定其資產負債表上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次貸危機發生后,由于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造成次級債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和市場價值直線下降,從而使得這些公司持有的次級債證券化產品的市場價值迅速下跌。如果無法將債券繼續銷售給投資者,而不得不把這些債券留在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上,那么,或者它們將可能出現資金短缺,或者巨額資產減記將嚴重侵蝕這些公司的資本金。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沒有及時注資來補充資本金,這些公司很快就將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

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存在問題,尤其是在出現“流動性黑洞”的非流動市場上,金融資產被大量拋售,整個市場只有賣方沒有買方,被拋售資產的價格急劇下跌與賣盤持續增加并存,金融資產價格嚴重背離其內在價值。比如顯著提高現金流風險的新型抵押貸款的性質和數量發生了變化時,按照公允價值計量,流動性的缺失會引起表面上資本充足率良好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市場嚴重缺乏流動性,會計準則卻要求各金融機構須將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按市值計價,從而導致重大損失。而金融機構則認為,由于住房等實物資產價格下跌的勢頭終將扭轉,因而,這些損失只是暫時的,應根據對相關債券長期價格的內部估計來定價,而不應依照動蕩市場下的價格。如果金融機構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金融危機就會消退。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低估了在非流動市場上證券的真正價值,夸大了損失程度。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對我國會計準則中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改進建議

對于在當前金融危機中受到越來越多壓力的會計準則,特別是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金融資產減計問題,筆者認為,金融危機并不是由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引起的。公允價值計量及時反映了資產的狀況,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金融資產減值并不能說明金融機構錯誤的估計了當時資產的價值。因而,即使是價值的下降,也應進行真實可靠的會計記錄和充分有效的披露。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一個時間性的價值,若沒有此價值則可能導致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失誤。

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確實對市場信心和市場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因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會計準則對于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應當予以改進:

(一)增強披露公允價值變動信息的相關性

相關金融機構反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將導致收益的易變性”,而企業管理層需要追求收益的平穩性(或者穩定性),因此對超出管理層控制范圍的因素(如市場因素)引起的收益變動不應進行報告。因此,區分由市場因素變動引起的未實現利得與損失、已實現利得與損失和由信用風險、合同約定的未來現金流量變動引起的未實現利得與損失便非常重要。當然,也應防止“人為的波動”或“人為的穩定”對投資者可能產生的重要影響。

(二)擴大允許企業擁有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適用范圍

會計實務中,以公允價值計量和以攤余成本計量這種混合的計量屬性往往使企業的財務報告表現出遠高于經濟實質的波動性。國際會計準則允許企業擁有公允價值選擇權,其目的正在于減輕企業財務信息的波動性,同時又豁免了企業為實施套期會計方法而必須準備的各種文檔。

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19條規定“企業在初始確認時將某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人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后,不能重分類為其他類金融資產”。該條款同時指出:(1)企業僅能在初始確認時使用公允價值選擇權;(2)一旦應用公允價值選擇權,就是不可取消的。我國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還規定了企業在初始確認時將某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后,不能重分類為其他類金融資產。

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市場缺乏流動性,市場價格不能真正反映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因而,我國應擴大允許企業擁有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適用范圍,在對金融資產初始初始分類后,可以允許金融機構在非常時期把非衍生金融工具調離財務報表中的買賣類別,將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重分類為按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區分由市場因素變動引起的未實現利得與損失。

同時要求企業管理層書面聲明企業對相關金融資產的重分類的原因及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并按相關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充分披露。這樣可防止相關金融資產價值因隨市價調整而導致盈利更大幅度的波動,也有助于加強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改善企業風險管理,增強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避免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

(三)擴大企業運用估值技術確定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自主權,完善估值技術實施細則

當市場信息不可獲得時,估計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存在困難與不確定性。確定公允價值經常依賴于評估師與其他非會計領域的專家的工作,在有些情形中,還要求編報者與審計師進行判斷。因此,我國會計準則應擴大允許企業運用估值技術確定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自主權,完善估值技術實施細則,以更真實的反映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好的應對當前金融危機。

當然,企業應嘗試不斷改進和披露非流動市場中的項目估值技術,并將證券化和可變實體包含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應當完善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針對披露范圍和敏感性進行額外披露,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時,更應嚴格和具體的披露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