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探討
時間:2022-12-05 04:28:54
導語: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消費是一種社會中最為常見的民事活動,而金融消費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呈現出較一般民事行為不同的特征,包括“金融消費關系中的主體地位不平等”、“金融消費法律關系中的公益性要求”、“金融消費關系所涉及的技術和風險”等,無不在挑戰傳統民法調整的能力和范疇。可見,梳理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關系,確定其結構內容有助于明確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的發展方向。關鍵詞:金融消費;法律關系;權利保護150—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理初探王書碧,唐超(中國人民銀行拉薩中心支行,西藏拉薩850000)摘要:消費是一種社會中最為常見的民事活動,而金融消費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呈現出較一般民事行為不同的特征,包括“金融消費關系中的主體地位不平等”、“金融消費法律關系中的公益性要求”、“金融消費關系所涉及的技術和風險”等,無不在挑戰傳統民法調整的能力和范疇。可見,梳理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關系,確定其結構內容有助于明確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金融消費;法律關系;權利保護
一、引言
根據《辭海》的定義,消費是指人們為滿足物質和文化需要而消耗物質資料,為社會在生產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環節。可見,消費為一種社會中最為常見的民事活動,而金融消費作為消費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消費,從形式上也應當歸屬于民事領域。從實踐中來看,所謂金融消費,是指在金融領域中的消費,具體來說是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務的行為。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呈現出較一般民事行為不同的特征,包括“金融消費關系中的主體地位不平等”、“金融消費法律關系中的公益性要求”、“金融消費關系所涉及的技術和風險”等,無不在挑戰傳統民法調整的能力和范疇。可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問題必然要突破傳統民法理念,需要尋找新的法理支持。
二、金融消費法律關系涉及的基本問題
1、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主體問題
從金融消費的一般概念來看,金融消費所涉及的法律主體,必然包括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金融消費者一般引用《消法》的基本概念,其內涵為具有傳統民法上獨立人格的主體,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其外延一般限于自然人,但不完全排除法人和組織。從金融消費者的民事行為能力來看,一般民事行為能力的界定一般難以滿足金融消費者。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成年人一般被認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滿足一般性消費行為的要件,但是金融消費作為涉及財務的特殊性消費,金融知識或者相關金融知識背景作為金融消費的專業性價值存在,對一般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仍然存在客觀性的阻礙,進而導致金融消費者行為能力的限制。而金融機構的概念則相對寬泛,而且其外延正在不斷擴張。從傳統的金融行業劃分來看,可大體分三類,即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業金融機構、證券業金融機構,其設立、變更、經營等行為受專業的金融法律法規約束,監管程度之嚴格是顯而易見的。從金融行業的實踐來看,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企業法人在金融服務市場領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設立、變更、經營等行為雖然較一般公司行為有特別的規定,但其所從事的金融專業性事務尚缺乏細致的法律規范約束,金融監管部門對其管理監督尚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從金融行業的發展前景來看,隨著P2P模式、互聯網模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金融服務平臺、金融服務中介平臺的建設和金融創新的發展,甚至個人亦有可能成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法律法規對這類金融服務提供者的規制較非金融類公司無差異,金融監管部門更缺乏依據對其進行監管。可見,金融消費者的金融消費行為能力的受限是客觀存在的,而金融服務提供者正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尤其是金融創新領域的發展,不斷地擴大范圍、擴展類型、變化金融消費模式。在這樣的趨勢下,金融服務提供者消融了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規制邊際,掙脫了金融法律法規的約束,甚至擺脫了金融行業的一般性自律規則,進而導致金融消費者的原有合法權益受到隱性損害。
2、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客體問題
在傳統的金融市場中,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就存款、借貸、保險、證券等金融消費內容以誠實信用為原則達成協議,承擔責任與風險,規定權利與義務,構建民事法律關系。從這種金融消費行為的形式上看,歸屬民事法律行為,應當以民法規范為調整依據,其客體可以基本界定“金融服務提供者為滿足金融消費者之利益而進行的活動”。但是具體金融消費活動因金融消費者的需求不同,在金融行業內呈現多種形式。從傳統的金融消費劃分來看,可以分為銀行業金融消費、保險業金融消費、證券業金融消費,其客體所指向的對象特征也不同。銀行業金融消費關系中多指向存貸行為,其因銀行機構在存貸行為中的掮客身份較一般的民事借貸行為更具有風險性,法律基于金融消費的安全考慮給予了更多的規制;保險業金融消費關系中多指向射幸行為,其概率計算成為該類關系中的博弈焦點;證券業金融消費關系中多指向資產證券化的資本運作行為,其核心的目標是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提高金融消費者的資產質量和價值。從金融消費風險層次來看,可以分為無風險金融消費、風險可控金融消費、風險難控金融消費。無風險金融消費,一般指金融社會化以后,作為一種日常工具存在為人們所熟悉的消費行為,包括銀行卡使用、汽車保險、股票投資等行為,此類消費的無風險并不是指金融消費者不用承擔風險,而是指金融消費者自身完全能夠抵御消費中存在的風險。風險可控金融消費,一般指金融消費者對此類金融消費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識別能力,同時以自愿為前提與金融服務提供者達成一致,共同承擔收益與風險,包括一些理財產品、人壽保險、期貨投資等。風險難控金融消費,多指向金融創新服務的消費行為,包括現行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約定的“P2P網絡借貸”等。可見,任何金融消費活動的發起點都是出于金融消費者的利益需求,但是金融消費活動的類型是多樣的,其多樣性帶來了客體所蘊含的風險性難以預估,進而導致金融消費者利益實現的困難。
3、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內容問題
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內容離不開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宏觀角度看這種權利義務關系的確立過程,以誠實信用為第一準則建立,要求雙方在確立權利義務關系時誠實互信,排斥欺詐和隱瞞等行為,以保證權利義務關系的對等性。從權利義務關系確立的微觀角度來看,金融消費信息的內容構成了具體的權利義務內容,而金融服務提供者因金融的專業性而享有金融消費的信息優勢,借助這種金融消費的信息優勢將消費風險轉嫁給金融消費者,導致金融消費者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從具體的金融消費契約的形式來看,利用金融資源的稀缺性使得格式條款充斥著整個金融消費環節,對于格式條款,金融消費者只有選擇權,沒有修改權,更沒有提出異議的空間,促成了金融服務者的共同利益,形成了金融服務提供者的優勢。可見,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內容是不全面的或者說其權利義務關系是不平衡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利用其優勢包括信息優勢和利益優勢,擁有著更多的權利內容,而承擔著較少的義務內容,而金融消費者卻要支付較多的服務費用,承擔更多的金融風險。
三、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價值分析
1、基于實質正義的考慮
金融創新日新月異,形態各異的金融消費產品較一般商品更具復雜性、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消費交易中的當事人具備特定的金融專業知識,對比金融消費中的主體成分,金融服務提供者往往是從事金融行業的專業機構,而金融消費者則職業各異,導致金融消費者在交易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在繁榮高速發展的金融市場充斥著各類讓人眼花繚亂的金融產品,消費者獲取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極為滯后,利用信息能力的差異性導致金融消費者始終處于一個承擔更多風險的狀態。而金融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其風險承受能力低這一顯著特點。在金融危機后,金融服務提供者與金融消費者之間懸殊的差距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關注。從此實證角度可見,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需要借助國家公權力的保護,通過法律來矯正金融服務提供者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的失衡。這種矯正不是簡單規定國家金融監管部門要求金融服務提供者做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披露,更確切地說,公權力以法律為媒介調整分配制度,對資源占有處于劣勢的一方提供更多的支持與救濟,以保證實質正義的實現。
2、基于公權保護的視角
公權力的存在基礎與合理性在于保障私權利得以實現,當私法救濟不足以充分保護金融消費者時,公權力須介入,就是基于公權為保障私權而產生。在這個意義上,金融消費者的權利是一種典型的私權,當其出現危機或者可能受到侵害而這種狀態無法自愈時,公權力應當積極地加以援助,否則就與創設公權力的初衷相悖了。而在金融消費法律關系中,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正是處于這樣的無法自愈的狀態之中,因為私法救濟的原則要求誰主張誰舉證,而金融消費者常常陷于舉證不能的尷尬境地。自然,私法救濟難以達成,公法俘獲得以發生。公法俘獲是指某些傳統的由司法調整的社會關系轉由公法調整,即公法介入某些私法領域之中。“公法俘獲”并不代表著公法比私法地位更高或更優越,而是揭示著公私法關系融合的新發展。公權力行使的公共性、強制性、執行性、服務性和效率性,為其介入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提供了正當性。然而,公權力不是萬能的。金融消費者受到金融服務提供者欺詐、誤導等行為的損害,但公權力行使的過程亦有可能使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傷害。在金融消費領域,金融監管部門的不法、不當監管會導致正常的金融消費法律關系受到損害,進而使得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期待利益受到損失。所以,通過行政實體法和程序法來規制金融監管權行使,才能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基于公共利益的衡量
公共利益,或是指個人利益的總和,或是指公民的整體利益和普遍利益,或是指社會多數成員的共同利益,或是指一種抽象的目的價值,其來源于個人利益又獨立于個人利益,在金融消費現實領域也表達出各種形式的價值追求,如保護公平交易、保護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利益等等。實際上,可歸納為一點:對弱者的保護。事實上,對弱者的保護意味著對強者的約束和社會調和。如前所述,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服務提供者的力量對比極為懸殊,處于弱勢地位。從實證角度來看,造成美國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正是政府疏忽了對金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過度放縱金融服務提供者捆綁銷售金融產品,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受損。顯然,基于公共利益的衡量,既是對金融消費行為的重新認定,也是在公共利益與金融服務主體利益一致性下的要求。
四、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的構建
1、以實質正義的實現為目標
社會結構的演變正促使著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正義正是社會價值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正義基于大多數人的利益追求而不斷被社會所認可,成為公認的價值準則。而隨著個人自由應當被尊重這一價值觀的認可,關注于社會少數的弱勢群體利益也成為了正義的內在要求。正如羅爾斯所主張,公平的社會正義要求機會的不平等必須擴大具有較少機會的那些人的機會。形式正義正在被不斷挑戰,金融消費者保護就是基于金融交易領域的弱勢群體利益的考慮而被提出的,強調金融交易領域實行“具有特別性的公平”,從而對該領域的最少受惠者提供更多的機會,矯正失衡的交易關系,使弱勢方不因其出身和稟賦而無法實現原本屬于他們的基本權利。可見,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應當是基于實質正義下矯正天生稟賦帶來失衡交易關系的法律制度。
2、以適度保護的干預為原則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權力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是一種在充分尊重私權基礎之上的、在監管方式和監管范圍上有所限制的公共機制,任何涉及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干預都必須且只能從屬于市場的自由調節,遵循市場的運行規律。①根據這一原則,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也必須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規律;在行政主體必須介入時要充分考慮行政權干預方法、范圍、力度和手段,選擇最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干預方式。正是基于此,我們應當將適度保護原則作為基礎納入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制度。適度,應當理解為有限和有效兩個方面的保護。有限保護是指要求金融監管部門不能過度干涉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的交易行為,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應當基于“兩個優先”的基礎上,即市場主體依法自治有限、金融行業組織自律優先。有鑒于此,金融消費保護制度的構建應當重點監督金融機構形成健全的內控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并借力于金融行業相關社會組織的行業自律規則。另外,應當建立有效的外部監管機制,以金融機構自身具備的與其業務規模和經營產品復雜程度相符合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為前提,強調正常金融監管范圍內對金融消費者的及時救濟,突出解決金融消費糾紛的效率性。任何干預都不能是無限的,也不能是任意的,公權力的干預必然導致失衡的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變動,而適度干預原則正是要求干預的程度與實質正義的要求相符,而非因干預破壞金融市場的良好秩序,以此,將適度保護原則納入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制度中,有助于維護金融市場的良好運行,更有助于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以正當程序的規范為途徑
任何作為都不能是無序的,公權力的行使更是如此。正當程序要求任何公權力的介入必須遵循法律規則,更受程序制約。根據我國《立法法》第八條和第九條的規定,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制度并不屬于專屬立法事項,而是屬于行政機關的授權立法范圍,其介入的度量應當是一種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其更加要求正當程序。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中需要遵循正當程序原則,必須做到公開信息、告知權利、說明理由、聽證調查等程序。在金融消費者投訴或糾紛時,要明確金融消費者申訴事項的范圍、提出申訴的條件以及方式、糾紛處理的具體流程、開展調查工作的法定程序、證據機制、案卷保留機制、消費者對糾紛處理的知情權以及依法申請仲裁和訴訟的權利等等。任何保護都不能是無序的,也不能是隨意的,應為公權力的干預必然導致失衡的金融消費法律關系的變動,而正當程序正是確保干預的方向性與實質正義的要求一致,確保這種變動走向實質正義,而非另外的一個極端。所以,正當程序是作為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制度構建的必然基石。
作者:王書碧 唐超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參考文獻:
[1]朱淑娣,萬玲著.全球化與金融消費者權益行政法保護[M].時事出版社,2013.
[2]郭丹著.金融服務法研究——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視角[M].法律出版社,2010(6).
[3]世界銀行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譯: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良好經驗[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12).
[4]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課題組著: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5]李雪靜.基于法學視角淺析金融消費者概念[J].金融與法,2012(9).
[6]趙煊,魏建.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述評[J].東岳論叢,2012(3).
[7]郭丹,竇玉前.金融消費者權利救濟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12(8).
[8]歐陽效宏,陳沖.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法律思考[J].商品與質量,2012(7).
[9]魏志強.論人民銀行行政復議制度體系下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J].現代商業,2011(32).
- 上一篇:農村金融服務分析
- 下一篇: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