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運用

時間:2022-06-03 11:26:18

導語: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運用

[提要]區塊鏈技術因其去中心化的特征,提高數據的安全性及交易的可靠性,大大提升經濟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運行效率。金融業尤是如此,比如在資源配置中,區塊鏈技術使得每個個體均可能變為其中的節點,共同對經濟社會發揮作用,同時該技術有助于現有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從而形成雙贏模式的金融系統,因此加快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關鍵詞:區塊鏈;金融;對策

一、前言

“區塊鏈”技術最早由日本的中本聰提出,他在自己所創造的文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提出一種可用來解決當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信用共識問題的方法,即建立一個互聯網基礎協議,并且該協議通過純數學算法來實現去中心化,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各個國家之間進行價值轉移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從而提高世界各國的信息傳輸效率。而隨著金融領域的快速發展,研究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發展與應用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區塊鏈”技術的內涵與本質

針對“區塊鏈”的內涵,目前沒有一種確切的定義。中本聰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區塊鏈是一種底層的數據結構,可以用來記錄有關比特幣交易的相關賬目。之后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快速成長與應用,人們發現它可以拓展到很多領域,并針對不同領域的區塊鏈技術,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從記賬的角度,將其定義成一種分布式記賬結構的底層技術;第二類是從數據的角度,將其定義成一種數據庫或者數據結構;第三類是從技術的角度,將其定義成一種通過多技術而成的新技術方案;第四類是從協議的角度,將其定義成一種互聯網協議;第五類是從經濟的角度,將其定義成一種價值互聯網絡。關于“區塊鏈”的本質,它不同于現在的互聯網,用來實現信息的互聯與共享,而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可用來不同主體合作開展各種新業務的價值互聯網。由于區塊鏈技術在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或數據庫,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并且可以通過對網絡中的各個節點賦能來實現共贏,這也是其最為重要的價值。

三、“區塊鏈”技術的特點

區塊鏈技術根據其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一)去中心化。這是區塊鏈技術最為核心的一個特性,它指的是在該模式下,對于網絡中去中心化的管理機構或硬件,任一節點間均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即以分布式方式進行管理和運行的網絡,即使任意一個節點出現了毀壞或丟失,都不會對整個系統的運轉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拿人民銀行和P2P來說,人民銀行的清結算體系屬于“中心化”模式,而P2P的網絡傳輸卻屬于“去中心化”模式,如此一來,在這兩種模式下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后果,由于人民銀行在整個的清結算體系中處于中心節點的位置,它會對所有參與節點(通常是商業銀行)的賬務往來過的“賬本”進行單獨地維護和管理,所以人民銀行的賬務系統一旦發生危險,就會使得整個社會的賬務處理受到影響。對比之下,P2P系統中由于各個節點間是均等的關系,在資源下載及獲取的過程中,任意一節點都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從其他網絡節點獲取資源來完成的,所以不會依賴單一的結點,也就是說其他節點資源的下載及獲取并不會因為單一結點的毀壞而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二)去信任。顧名思義,指的是在整個系統里參與數據交換的各個節點間不必是相互信任的,因為系統內所有的運作規則,數據內容都是公開透明的,所以在一定的規則和時間范圍約束下,各節點是不會欺騙到其他節點的。即對于整個系統而言,它的信任基礎是依賴于既定規則和算法的,而與單個節點無關,并且通常而言算法是難以在現有的技術下進行攻破的。(三)集體維護。指的是所有節點都可以用來維護系統中的數據塊。即系統中的任何參與者均會擁有一個用來記錄歷史交易的文件,每個節點均可以辨別新交易記錄是否真實。(四)可靠數據庫。指的是系統中的各個節點通過分數據庫的形式,都可以拷貝一份完整的數據庫。由于單個節點只有能夠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才會對數據庫的修改產生有效性,否則修改無效,因此系統中參與的節點越多數據的安全性也就越高。綜上所述,在區塊鏈技術下,系統中的各個節點均能夠查看或備份完整的數據內容和交易記錄,但是所有的節點都不能偽造或是篡改數據,但是可以自動安全地在沒有中心權威機構的條件下進行數據的交換。從理論上講,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那些必須依靠第三方中介信用背書才能實現的有關交易。

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金融局限性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闊,不僅僅是局限于比特幣的范疇,在那些中介成本高,流程繁瑣,需要及時處理業務的領域中更為適用。目前,區塊鏈技術根據其發展情況,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1.0:數字貨幣,即可編程貨幣,通常應用于支付領域,如小額借貸、P2P借貸、電子商務、跨境支付等;區塊鏈2.0:合約,即可編程金融,通常應用于交易領域,如債券、股票、金融衍生產品、眾籌、養老金等;區塊鏈3.0:治理,即可編程社會,通常應用于社會生活領域,如教育、醫療、博彩、公證認證、民主選舉等。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區塊鏈技術也不例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區塊鏈技術在時效性和容量方面的限制,所以對于一些有繁瑣執行程序的場景,區塊鏈技術還難以處理,同時它的交易速度也較慢。例如,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比特幣交易,每秒僅可交易6筆,而美國的存款信托和結算公司的交易頻率卻為每秒1萬筆,兩者交易速度相差懸殊。另外,區塊鏈技術對于有交易軋差的業務還無法處理,只能處理一些實時逐筆清算的交易,因此在短期內還不能夠代替有較大交易量的場內交易所市場。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會占用較多的網絡資源,倘若在交易量大的領域或金融領域中應用比特幣模式,就會造成極大的資源耗費在寬帶占用和系統壓力上。其二是安全問題,由于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是以擁有大量可靠的計算節點為前提的,所以確保發展這些節點之前不被攻擊是一大難題,尤其是當參與計算的節點數達不到一定數量時,51%的節點將會很容易地被攻破。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還會面臨合作機構間的信任問題。其三是監管和法律上的缺失,到現在為止,世界各國還沒有對監管區塊鏈技術制定出統一的監管框架,也沒有在法律層面上明確定義行業標準,因此存在著諸如洗錢等的監管風險。

五、金融業如何適應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一)利用區塊鏈技術增強金融監管效率。一方面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完善金融監管的方式與手段,例如通過區塊鏈中的公共賬本信息就可以完成對P2P市場中系統性風險的監控;另一方面可以在金融立法上進行有關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比如可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開展對消費者的教育工作,降低金融風險,與其他國家進行新技術在立法領域上的經驗交流等。(二)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可以在三個方面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研究:一是創建一支專門研究新技術的人才隊伍,積極與國內外先進的研究者溝通交流,共同分析新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及其對應的應對方案。二是鼓勵民間區塊鏈技術的成長,創建相關項目的投資基金,開展技術模擬實驗。三是積極參與到國際區塊鏈技術的規則制定中,和世界各國共同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爭取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新技術的話語權。(三)推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一是促進區塊鏈技術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上的應用,比如將新技術運用在銀行間結算、跨境支付、信貸合約等領域中,形成一種新的依托于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模式。二是開展創新試點,可以探索建立國家之間清算、結算、金融支付、登記等領域的實驗區,發揮各國家間的相互協調作用。三是將新技術的模擬實驗開展在一些交易所內,例如在債券、股票等領域的應用,提升交易的效率及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徐忠,鄒傳偉.區塊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J].金融研究,2018(11).

[2]張苑.區塊鏈技術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國際金融,2016(5).

[3]趙鷂.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應用研究[J].武漢金融,2018(3).

[4]歐陽紅兵,李雯.區塊鏈技術在我國普惠金融領域里的應用研究[J].武漢金融,2018(4).

[5]楊力菲.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我國商業銀行信貸信息系統的探討[J].武漢金融,2018(5).

作者:任俊璐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