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專業化分工對企業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10 04:03:00
導語:金融市場的專業化分工對企業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梳理了實體經濟結構對金融市場結構影響的國內外文獻,分析了企業成長階段、融資需求與金融市場專業化分工的關系,得到以下結論:(1)對于市場規則體系不完善的地區和處于創建階段的企業,融資決策所需的可數碼化的信息較少,大多是不確定的意會式信息,適合中小銀行提供融資服務。(2)對于市場規則體系較完善的地區和處于規模擴張階段的企業,企業可向銀行提供較多的可數碼化的信息,用于風險評估和融資決策,企業適合大銀行提供融資服務。(3)對于市場規則體系發育相對成熟的地區,企業具有一定的自主知識品牌和核心競爭力,企業可為外部投資者提供充分的可數碼化的信息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和資產定價時,適合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關鍵詞:企業成長階段融資需求大銀行中小銀行
一、引言
近年來,學者們越來越關注如何基于實體經濟的需求,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按照國家工商管理局2008年全國登記注冊的企業資料來看,中國至少90%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而在全球經濟衰退中,中小企業由于外部環境惡化或資金鏈斷裂,更需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支持。
樊綱(2001)對國有大銀行、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進行了分析,認為只有加大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建設力度,才能逐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林毅夫和孫希芳(2008)認為,基于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在現展中國家,最優的銀行業結構應當以區域性的中小銀行為主體。
但由于現階段中國大部分金融資源都掌握在四大國有銀行手中,因此,政府監管部門要求四大國有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力度,這一政策是救急的權宜之計還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決策,長期執行下去,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國銀行業的專業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值得從理論上和實踐中認真探討的問題。本文擬根據企業的壽命周期理論,分析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信息結構的不同和融資需求特征的差異,推斷需要怎樣的金融服務體系與之相匹配,才能促進中國金融業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改進。
二、文獻回顧
(一)貸款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
知識由被保留在人腦中的符號和關系構成,它分為兩種類型,即數碼化知識和意會式知識,數碼化知識可通過文字、口頭語言、各種符號和圖表來傳遞,如企業會計報表、風險管理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等,而意會式知識無法直接傳遞,它高度復雜并與特定的地點、環境和時間相聯系,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恰當獲得(干中學)。
在貸款市場,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委托人,在選擇人-借款者時,由于數碼化知識和意會式知識的不足,會面臨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因為銀行拿著負債資金-存款去進行放貸時,無法實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盡管有些貸款存在抵押物,但抵押物的交易成本很高,尤其當市場出現危機時,抵押物還會迅速貶值。因此,銀行的盈利依賴于作為借款方的企業和個人的價值創造能力。這種能力是借款者的私人信息,銀行無法直接觀察,只能基于現有的經驗,對企業或個人提交的貸款項目技術資料和財務報表進行形式性的審查和風險評估。如銀行信貸人員對企業現金流、負債結構、應收賬款周轉率、獲利能力以及銷售和增長率等指標進行審查,并通過使用歷史成本、特定資產和凈現金流現值等會計信息來確定借款人的信用額度和抵押資產(Chungetal.,1993)。由于未來市場變化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很多技術創新信息及人力資本信息難以量化,只能意會,銀行在進行貸款決策時,只能基于歷史性和標準化的報表信息和主觀預測資料作出風險評估,這很容易導致銀行選擇一個不好的項目(風險很高,實際凈現值為負)-即逆向選擇,同樣,銀行由于無法直接在現場觀察和監督從事高風險項目投資的企業或個人的生產或經營行為,最終也無法約束借款者的機會主義道德風險。
青木昌彥(2001)發現,貸款者通過與企業家的密切接觸而獲得關于企業家才能和素質的知識,這類知識高度互補于項目建議書所代表的數碼化知識,但它本身不能有效地以成文形式傳遞,具備這種意會式知識的貸款者通過與企業家保持密切關系,在必要時提供資金,啟動項目,賺取經濟租金。
對于一個信息充分的貸款市場來說,市場內生的聲譽約束機制可有效降低貸款者的逆向選擇和面臨的道德風險。但如果期初存在逆向選擇引起的嚴重信息不對稱性,聲譽機制對于具有短暫信用歷史的借款者來說,就會太弱而不能排除委托之間的利益沖突。隨著時間推移,信用記錄增加,逆向選擇的程度下降,對于還款記錄歷史長且沒有違約的借款人來說,聲譽機制就會增強,最終消除委托之間的利益沖突。反過來,如果期初不存在嚴重的逆向選擇,聲譽機制就能很快起作用(Diamond,1989)。
(二)貸款市場的專業化分工
從發達國家來看,在貸款市場,存在基于規模的專業化分工,即大銀行主要向大企業提供貸款,而中小銀行主要為小企業提供貸款(JayaratneandWolken,1999)。其它金融機構則為被銀行擋在門外的資金需求者提供資金借貸。這是因為大銀行擁有規模優勢,不僅能提供巨額貸款,還能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如外匯結算、理財、資信調查、保理應收賬款等,所以可以滿足大企業的需求;而大企業通常具有較長的歷史和信用記錄,可向銀行提供完整的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易于傳遞和便于定量分析的標準化的信息(青木昌彥,2001),同時擁有較多的抵押資產,因此,較易于獲得大銀行的貸款。同樣,由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大銀行事實上也更適合為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而小企業則由于經營時間短,缺乏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資產,更無法提供大銀行貸款決策所需要的可定量分析的數據,所以它通常難以獲得大銀行的貸款。中小企業的風險評估需要利用一些不易標準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業家和經理的素質、品格和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積累水平等,這些信息大多是一種意會式信息,無法進行客觀的項目盈利性和風險性分析,也無法在合同中明確加以規范,而以特定區域服務為特色的中小銀行由于熟悉區域文化和中小企業的產業環境,能通過關系性相機治理機制保證貸款的安全,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林毅夫、孫希芳,2008)。
其它金融機構如租賃公司、信托投資公司、擔保公司、信用社等貸款項目復雜性程度高,搜集專業技術信息和風險評估信息難度大,其風險程度較銀行貸款項目高,所以它通常收取的利率也較高,但他們提供的資金借貸可起到救急的作用。
三、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融資需求與金融市場的
專業化分工金融與經濟20__《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由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稟賦結構,這決定了其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具有系統性差異,而不同的產業具有不同的風險特性、融資需求和信息特征,因此,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林毅夫、孫希芳,2008)。
在現代的低收入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林毅夫,2002),而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企業一般規模較小,其產品市場和所用技術都比較成熟,企業風險主要來自企業家風險,由于中小企業相對信息不透明,融資規模較小,區域性的中小銀行在為其提供融資服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區域性中小銀行應當成為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達經濟中,雖有大量的中小企業,但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資金需求量大的資本密集型企業、具有很高的技術創新風險和產品創新風險的高科技企業,有效的金融體系應當包括能夠為大企業提供大規模融資服務的大銀行,和能夠有效分散技術創新風險和產品創新風險的股票市場。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中小金融機構為一些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提供靈活的融資服務(林毅夫、孫希芳,2008)。在經濟發展或轉型階段,市場發育尚不成熟,無法充分地以客觀知識的形式(如市場分析和項目可行性分析等)提供項目的盈利性和風險估計,而不得不依賴對企業家個人才能和素質的意會知識,即使在發達國家,對尚未進入證券市場融資的小企業的監督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意會知識。這類知識對于接近企業的融資方來說可能是明確的,但對外部人來說,則很難以透明的方式傳達清楚(青木昌彥,2001)。因此,中小銀行為中小企業融資存在比較優勢,這是因為中小企業投資和創新所需的經濟信息通常是意會式知識,而非數碼式知識。
我們認為,有效率的金融結構應該是經濟內生的,而不是人為設計的。根據企業的壽命周期理論,我們把一個企業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嬰兒期、少年期和成年期。所謂嬰兒期,是指企業處于初創階段,規模較小,企業風險是人力資本驅動型的,因此,意會式信息較多,可數碼化的信息較少,適合中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關系融資,“貼身喂養”。當企業規模擴大,其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效應,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也隨之加大,尤其是隨著企業的跨地區甚至跨國經營,中小銀行的貸款和服務已經不能滿足大企業的需要,需要營業網點分布廣、信息技術平臺高,能提供融資、結算、理財或保理應收賬款等多樣化服務的銀行支持。大銀行可通過一套標準化信貸程序來審核大企業貸款資料,其中以數碼式信息為主,并作出風險評估,以確定最終貸款的利率、期限和總量。大企業的風險是業務驅動型或者職業團隊驅動型,企業決策相對有較規范的程序。
如果把中小銀行當成企業的“保姆”,那么大銀行應該相當于企業人格的“導師”,大銀行可以幫助和引導企業熟悉商業規則,學會承擔社會責任,降低道德風險。當企業已經擁有足夠的客戶群,并且擁有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完全由職業經理人經營,擁有較為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決策程序時,企業可直接通過證券市場融資。這種融資屬于一種距離型融資,它要求當地社會有較好的法制和市場規則,企業決策和政府監管的透明度高。證券市場,包括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它們都是一個“賽場”,因此,能進入這種“賽場”的企業,必須具有健全的企業人格和理性可預期的企業行為(以職業經理人經營為主導),必須經過大銀行的較長時期的“市場規則”輔導,才能保證向市場提供足夠充分的數碼式信息,以便能向分散在不同角落的投資者傳遞企業價值和風險信息,能進行量化的數據分析和風險評估。因此,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都應該在企業透明度和行為的可預期上建立較高程度的“門檻”。因為進入證券市場的企業,其行為具有一定的公共影響,其風險易向相關行業和整個市場傳導。上述分析企業發展的三個階段也可用來分析市場發育階段,所謂嬰兒期是市場分割嚴重、商業規則和監管制度缺乏的狀況,因此,基于當地企業的資金需求,需要大批熟悉鄉土文化和風險環境的中小銀行提供關系融資;隨著市場化程度提高,各地市場規則和風險環境日趨統一,具有高度專業化水平和多功能金融服務的大銀行提供貸款能獲得較多的規模經濟優勢和范圍經濟優勢(SaundersandCornett,2007)。隨著市場開放程度提高,市場規則和政府監管體系日益健全,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企業行為和風險具有可預期性,企業決策透明度高,能為投資者創造持續現金流量回報的企業可進入證券市場融資。由此可知,一國金融結構由其資源要素稟賦和市場透明化程度所決定,并隨著后者結構的變遷而變遷。當其市場分割嚴重,規則不透明、不健全,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就需要較多區域特色的中小銀行提供貸款。當市場一體化程度高,市場規則高度統一和透明,政府監管較完善,就可以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表示了企業成長階段或市場發育階段與資金配置模式的關系。從我國目前的企業規模和市場發育情況來看,還金融與經濟企業成長階段或市場體系發育階段與資金配置模式關系示意圖企業成長階段或市場體系發育階段與資金配置模式關系。公務員之家
四、結論
本文梳理了實體經濟結構對金融市場結構影響的國內外文獻,分析了企業成長階段、融資需求與金融市場專業化分工的關系,得到以下結論:
1、對于市場規則體系不完善的地區和企業處于創建階段,產品市場主要局限在當地,融資決策所需的可數碼化的信息較少,大多是不確定的意會式信息,適合熟悉地域環境的中小銀行提供融資服務。2、對于市場規則體系較完善的地區和企業處于
較快的規模擴張階段,產品市場開始進行跨地區或跨國經營,企業品牌和聲譽逐步得到社會認同,企業可向銀行提供較多的可數碼化的信息,用于風險評估和融資決策,企業適合具有跨地區營業網點和多功能金融服務的大銀行提供融資服務。
3、對于市場規則體系發育相對成熟的地區,企業具有一定的自主知識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并且決策程序規范,具有較為完善的企業人格和可預期行為能力,能為股東提供較為穩定的現金流量回報時,企業可為外部投資者提供充分的可數碼化的信息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和資產定價時,適合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參考文獻:
[1][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3]樊綱.發展民間金融與金融體制改革[J].中國遠洋運輸月刊,2001(4).
[4]李志輝.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與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林毅夫,李志赟.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金融體制改革[J].經濟學(季刊),2005(4).
6]林毅夫,孫希芳.銀行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8(9).
[7]張軍,金煜.中國的金融深化和生產率關系的再檢驗:1987-2001[J].經濟研究,2005(11).
[8]張濤.怎樣進一步加大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力度[EB/OL].
[9]周業安.金融市場的制度與結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精品范文
10金融工程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