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8 11:35:00

導語: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經濟發展論文

一、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自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經濟預測都不斷調低各國經濟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預測,2009年世界經濟總體將下降0.5%到1.5%,其中發達國家將下降3%到3.5%。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世界經濟將下降1.6%,世界貿易量將下降9%,這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經濟衰退被看作是20世紀以來能與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相比的大衰退,在許多方面其程度甚至更為嚴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報告曾指出,近代以來一般經濟衰退會持續12個月,隨之出現的是至少持續5年的強勁反彈,但當前的形勢卻非常“罕見”,它很可能帶來一個特別長和特別深的經濟萎縮期,使衰退期持續兩年的時間。大部分發達國家要在2010年才能出現復蘇,而且其復蘇過程還將是緩慢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有可能最先走出經濟困境的國家,中國經濟較早回升將影響世界經濟較早走出衰退。

中國一季度國民經濟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5%、5.3%和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個百分點,1.2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7.3%。一季度GDP增長6.1%,比上一季度的6.8%又有所下降。而2008年全年GDP增長為9%。可以明顯看出,在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多數國家進入衰退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經濟增長下降明顯。

不過,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6%(3月份增長30.3%),加快2.7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4%,加快11.1個百分點。這表明,國家刺激經濟的政策在固定資產投資上已開始表現出來,投資力度大干上年同期,尤其是在農村方面增長特別明顯。固定資產投資的效應至少在下半年發揮出來,使GDP增長步伐加快。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5%,其中3月份同比增長15.9%,同比加快3.6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中,家具類同比增長24.1%,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20.2%,汽車類增長11.1%。這表明,中國的社會消費仍然保持著穩定上升的狀態。

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6%,PPI同比下降4.6%。而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進口下降30.9%,順差同比增加209億美元。可以看出,與世界經濟衰退同步,CPI、PPI雙雙下降,進出口下降極為明顯,中國經濟下降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的沖擊造成的,這種影響還在持續。

對于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國外媒體多給予了比較積極的評論。國外分析人士認為,消費者能否保持消費,私人部門是否開始投資是經濟是否開始獲得前進動力的兩個關鍵,中國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雖然是10年來最低的增長速度,但從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來看,中國可能已經度過了最糟糕的時刻。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更明顯地顯示其效果,或許帶來至少兩個季度的投資增長勢頭。不過,中國經濟復蘇是否能持續也受到一些質疑。比如有的分析指出,在近些年中國GDP增長中,外需的貢獻占較大比重,甚至超過30%,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狀況下,中國的經濟復蘇具有相當大的困難,從較大程度上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轉變為更多依靠內需的模式是重要的,但也是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中國國內對中國經濟狀況有許多評估。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并未進入衰退,只是增長速度放緩,下行壓力大。中國經濟總體上仍處在上升的大周期,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將幫助中國走上健康之路,人們評估,中國經濟現時遇到的問題是,主要來自外部需求急劇收縮的沖擊,導致經濟減速,企業經營困難,失業增加,從而使經濟結構性矛盾凸現。政府推出一攬子的刺激經濟計劃,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標,是扭轉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并力求解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全面提升各種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水平,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中國政府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具有信心的。國務院4月15日常務會議下達了第三批中央投資,認為目前有30%的計劃投資進入了經濟,其余70%的投入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國內輿論認為,中國有足夠的空間和能力推動經濟走出低谷。

二、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

中國經濟在目前面臨的形勢與2008年年中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2008年7、8月時,國家提出的宏觀調控任務是“一保一控”,即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首要任務。在中國經濟連年以兩位數增長的形式下,人們已注意到經濟增長有“過熱”的傾向。因而國家已連續兩年采取各種措施控制投資、出口,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升值接近30%。2007年GDP增長11.7%,2008年上半年已降為10.4%。在2008年上半年,物價上漲曾成為關注的重心,外匯儲備迅速增多,許多人熱烈議論的是房地產以及其他資產的“泡沫”。那個時候,許多人還認為糧食價格、石油價格等至少在幾年之內都會保持在高位運行。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后,國際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始引發,然后擴展到其他國家。最初,人們還認為危機會控制在金融領域,可能很快被克服,但危機不斷擴展,并使各國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物價形勢完全逆轉。2009年的形勢對中國來說,已不再是放緩經濟發展速度的問題,而成為如何避免經濟進一步下滑,力爭經濟增長“保八”的目標了。這種經濟發展的變動表現出中國經濟發展目前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的經濟發展從1949年以來,就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體制的變遷來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大體上說,從1949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是中國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時期。在1949年,中國的近代工業僅占全部經濟的10%,中國還是一個農業人口占90%的貧窮國家,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強國,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發展道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實現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以國有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及計劃經濟體制。借助國家的力量,有計劃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農業的積累和支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到1978年,鄉村人口從1949年的90%左右下降為82%。1978年工業產值4,237億元,其中重工業為2,411億元,占56.9%,輕工業為1,826億元,占43.1%。中國不僅有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還在尖端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爆炸了原子彈、氫彈,發射了人造衛星。在這個時期,主要由于外國的封鎖,中國的對外貿易關系處于“半封閉”狀態,對外貿易即使在1978年有所發展之后也僅占同期世界貿易額的0.78%。但是,這個時期建立起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從20世紀B0年代到20世紀末,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期。國內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傳統的斯大林式的計劃經濟模式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初期,起到了迅速聚集全社會經濟資源的作用,在轉變生產關系、建立新型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提高經濟資源效率等方面,計劃經濟體制也逐漸暴露出更多的缺陷和不足。中國從80年代開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在80年代中,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局面逐漸形成,價格體制進行了改革,并在90年代期間,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時期,通過對外開放,中國經濟顯示出發展的活力,已有的現代工業體系獲得不斷的發展、提升、擴展,國民經濟結構向現代化方向迅速轉化。中國在1964年三屆人大上提出中國“四個現代化”目標和任務,當時提出“兩步走”: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個藍圖在1975年四屆人大上重提,計劃在1980年以前完成第一步,并在20世紀內完成第二步。實際上,1978年時,第一個目標已基本完成,而第二個目標則成為中國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在199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被具體化為實現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0世紀末,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口控制在12億之內,人均國民收入達到800美元。這20年又分為前、后10年,前10年打好基礎,后10年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2000年中國GDP達到89,403.6億元,按不變價格,比得1978年增長近6倍,在世界排名第六,中國人均收入7,078元,居民整體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巨大的,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占GDP比重分別為28.1%、48.2%和21.4%,1998年分別為18%、49.2%和32.8%,第一、二、三產業勞動力比重也分別從70.5%、18.3%和13%轉變為49.8%、23.5%和26.7%。中國對外貿易狀況反映著中國經濟開放的發展。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06億美元,1990年為1,155億美元,2000年達到4,743億美元。2000年出口額占世界出口額4%,進口額占世界進口額3.9%,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4.6%提高到2000年的23%。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在這個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相聯系的,在這一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之后,中國經濟才有條件,也必然與世界經濟發生更密切的關系。

從21世紀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發展戰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四個現代化。另一方面,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中與世界經濟發生更為密切的關系。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經濟發展及其運行周期是在與世界經濟基本隔絕的條件下發生、演變的。即使是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及其運行周期也受世界經濟變動影響相對較小。但進入21世紀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這種條件開始發生變化了。實際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經濟已在感受外來經濟震蕩的巨大影響,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已實際造成對中國經濟的巨大沖擊。這是中國經濟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與世界國際貿易分工體系的必然結果。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相對低廉的勞動力使中國在90年代后期發展為“世界工廠”,與東亞、東盟、歐盟、美國、澳大利亞、非洲等各地區、國家結成了程度不同的經濟與貿易關系,甚至形成由中美貿易連接的某種經濟關系體。中國的對外貿易在21世紀以來更獲飛速發展,200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1,548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2.4倍。近幾年來,對外貿易以兩位數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30%以上。很明顯,世界經濟的興衰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經濟。正是認識到了這種情況的變化,在2008年上半年以前,中國政府關注的是抑制經濟的“過熱”,并采取措施促進國民經濟結構、出口結構的轉變。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對外貿易局勢劇變,并嚴重沖擊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中國政府不得不轉而采取一系列保持經濟增長速度的干預措施。而這種情況也將成為今后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常態”。

三、中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期走向

中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這樣一個基本狀況:中國雖然在GDP總量上已占世界第三位,近年之內將會超過日本占世界第二位,在可預見的時間內還會超過美國占世界第一位。但即使是這樣,中國在21世紀中葉以前,仍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人均國民收入還很低,城市人口占總人口40%左右,按每年城鎮人口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到2030年,才可能達到60%以上,使城鎮人口達70%甚至80%以上,即到21世紀中葉,才能講中國最終完成了現代化。而且,這個現代化的過程在今后要在世界經濟總體的發展演變中進行,在與世界經濟總體關系越來越緊密的融合中,世界會越來越多地影響中國,中國也將越來越多地影響世界。這個基本狀況決定了中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期走向。

不過,中國完成現代化第三步的基礎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曾經歷這樣一種歷程:在建立中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時,經濟發展嚴重缺乏建設所需資金,建設資金主要靠來自農業的積累以及中國工業自身的初步積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發展的資金除了靠自身積累以外,開始大量引進外資,借助引進外資,設立特區、經濟開發區等,將越來越多的外部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積累資金的來源。也由于引進外資,對外貿易得以迅速發展,吸收了低廉的勞動力,使中國逐漸加入到國際分工體系中,成為國際生產、流通中的重要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國民經濟結構得以順利開始新的不斷的調整。“中國制造”、或者,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是這種經濟發展的成果。這種格局被從多方面加以描述,比如“美國是主要消費國、中國是工廠、日本是零部件供應商”、“美國消費、中國儲蓄”等等。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更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的外匯儲備和居民儲蓄迅速上升。2000年中國外匯儲備1,655.7億美元,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達2萬億美元以上。1997年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6萬億元,目前該余額在20萬億以上。中國已不再缺乏經濟發展的資金,從而使中國經濟發展處于有利的地位。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機遇是,用已積累的資金用于創造國內需求,加快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政府迅速、果斷地調整政策,提出4萬億的刺激經濟計劃,其中1.5萬億為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1萬億為汶川地震重點災區重建;0.4萬億為民生工程;0.37萬億為農村民生工程;0.37萬億用于調整產業結構與技術改造;0.21萬億進行節能、減排、生態建設;0.15萬億用于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國家還擴大財政9,500億元,新增貸款5,000億元,以促進企業投資、拉動居民消費,中央財政投入420億元用于促進就業,投入1,461億元用于推動科技創新。中央計劃3年投入8,500億元用于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投入2,930億元用于社會保障基金,投入7,161億元用于“三農”建設。中國政府可以在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拿出巨額資金刺激國內需求,表明中國有能力在外部需求急劇縮減的情況下,用加快國內建設、創造國內需求的方式抵御外部經濟的沖擊,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社會穩定。

國內外對中國一季度及中國經濟今后走勢的評估雖有差別,但總體上是樂觀的。認為中國經濟主要是受到沖擊,發展仍有較大空間、在2009年下半年將率先復蘇等觀點是大體上符合現實的,或很可能是會得到驗證的。在這里,關鍵是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繼續發展的足夠的空間。第一,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中西部發展,以及這些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發展構成中國巨大的投資需求。中國經濟增長下降的4.5個百分點,主要是外部需求減少引發的,外部需求的減少在中國可以由內部需求彌補。中國4萬億投資計劃中基礎設施部分是把原計劃將來做的事提前拿到當前來做。這可以保證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定高的水平上。中國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中有用于關于醫保、社保的改革部分,這些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將改進居民的消費結構,從而在現仍穩定增長的居民消費上更進一步提高。也就是說,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已包含了經濟發展的許多內容,包括不斷的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較大空間。

第二,中國較為全面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近百年幾代先進的中國人在設計中國經濟發展時,都強調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樣的設想已經成為了現實。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不可能在經濟上單一發展,不可能依賴于任何他國。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就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不斷創新的基礎,就有了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的適應性,從而使經濟發展有可能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得益于這個基礎,中國在受到外部需求沖擊必須進行調整時,也將得益于這個基礎。中國刺激經濟一攬子計劃中關于支持十大產業、推動科教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節能、減排及生態建設等內容,都因為有這樣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才能提出,也才可能進行。

刺激經濟的投入在近期內會發生效益,而通過改革轉變增長方式則是在長期中才能逐漸見效的。克服眼前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保證2009年經濟增長8%的目標是有很大可能實現的。但克服這一輪經濟困難更重要的是要看這個過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在轉變增長方式上獲得新的進步就將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已在新的發展階段取得了進展。在與世界經濟處于密切關系的條件下,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總趨勢和中國在其中的地位變化,通過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改革經濟體制,在國家新型的計劃和調節下,實現現代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走向。

摘要:中國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受到關注。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與世界經濟處于密切關系的條件下,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總趨勢和中國在其中的地位變化,通過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改革經濟體制,在國家新型的計劃和調節下,實現現代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走向。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