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與金融風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2 10:16:00
導語:次貸危機與金融風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過程
次級抵押貸款是美國金融機構向信用等級較低的購房者提供的一種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的興起絕非偶然。
首先,1980年的《存款機構解除管制與貨幣控制法案》解除了美聯儲Q條例①規定的利率上限。1982年的《可選擇按揭貸款交易平價法案》允許使用可變利率。1986年的《稅務改革法案》禁止消費貸款利息免稅。這一系列的法案都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其次,1990代末開始,利率持續走低,現金流出式再融資(借款者不斷借入新債,償還舊債,并且新債的數額要超過原有債務)開始流行。在房價持續上漲的時期,這種方式能使借款者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來源,進而增加了次級抵押貸款的需求。
最后,市場中相繼出現的各種變化也給次級抵押貸款的發展提供了利好條件。例如1990年代初期,由于利率上升,標準抵押貸款需求減少,按揭興起又給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發展提供良機。
在早期的飛速發展中,由于對風險的認識不足,次級抵押貸款定價普遍偏低。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這一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開始得到關注。雖然這場危機使次級房貸市場一度萎縮,市場發生大規模整合,許多小公司都相繼倒閉或被收購,但同時也使得投資者風險意識增強,以提高首付金額、采取提前償付罰金等措施限制風險。危機過后,由于房價上漲以及利率持續下降至40年來的最低點,投資房產的成本降低。在房價不斷走高時,即使借款人現金流并不足以償還貸款,他們也可以通過房產增值獲得再貸款來填補缺口。因此,1990年代末次級抵押貸款又開始了新一輪增長,直至2007年這場危機的爆發。
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可以說是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貸款人沒有正確預期加息風險、放松風險管理標準以及過渡開發高風險信貸產品、資金鏈條終端產品存在風險積累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是次貸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美國自住房比率高達68%,人均居住面積近60平方米,居世界前列。早在2001年,隨著網絡泡沫的破滅和9.11恐怖襲擊的發生,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的危機。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實行低利率政策,極大地刺激了美國房地產的發展。2004年下半年,美國經濟成功反彈,美聯儲逐步調高利率,2006年6月最后一次升息25個基點,之后至2007年8月便一直維持利率于5.25%水平,隨著美國聯邦利率調升,美國房地產在2005年觸頂。從2006年開始,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速度逐步減緩,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下降。
2.貸款人沒有正確預期加息風險
在美聯儲不斷調低利率的幾年中,美國房地產市場迅速膨脹,在全球對沖基金的投機推動下,房價迅速上揚,炒房盛極一時,越來越多的人產生買房的沖動,使得2006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占全部抵押貸款的比例快速升到30%左右。次級抵押貸款人很少考慮到未來利率上升后的負擔,他們預期房地產價格會持續上漲,或至少認為在“合理”的時間段內會如此,只要他們能及時將房子出售,風險是"可控“的,并且想當然地認為房地產上漲的速度會快于利息負擔的增加,從而造成了抵押貸款的預期盲點。然而在美聯儲自2004年中期連續17次上調聯邦利率后,80%的次級抵押貸款人月還款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猛增了30-50%。
3.放松風險管理標準,過度開發高風險信貸產品
在利益鏈條的影響下,投行為博取更大的利益,以工業企業的訂單生產模式向次貸公司預定數月后某一批量發放的貸款,接下來次貸公司為達到批量目標進行狂飆式放款,在訂單生產模式和利益誘惑面前,次貸公司放棄了堅持多年的次級貸款風險管理標準,因為即使次貸產品質量不如以前,他們依然可以從華爾街獲取良好的收益。更為甚者,次貸公司為滿足華爾街的要求和進一步擴大市場,逐步推出了若干蘊含較高風險產品,諸如:ARM(浮動利率貸款,即期限30年,前2年固定低利率,此后執行利率浮動并走高)、Lowdocs(不完整收入證明)貸款等。大部分貸款機構的貸款成數(比如申請的貸款成數是6成,銀行貸款之后按抵押物評估價值的60%發放貸款)在提高,早期的七成貸款模式迅速擴大到八成貸、九成貸,后來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這意味著貸款人可以在無任何資金來源證明的情況下購房。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是,在還款前期貸款人所支付的按揭月供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后,還款壓力陡增,如無本金貸款產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Schedule(攤銷附表)分攤月供金額,在第一年可享受1-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還本金,然而從第二年開始按照利率市場進行利息浮動,一般還保證每年月供金額增加不超過上一年的7.5%。由于起初還款負擔較小,次級抵押債券受到了低收入階層追捧。同時,風險偏好投資機構認為在選擇適當的機會出售這些證券就可避免房地產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也愿意持有次級抵押貸款證券。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1.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質量
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主要存在著貸款首付比例較低及虛假信用;投機性借貸及超支付能力貸款不斷增加;貸款利率增長快,導致部分債務人喪失支付能力;房價在飛漲后存在下跌趨勢等與特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相似的特點。2007年09月20日,建行研究部報告指出,雖然當前我國并沒有典型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但我國住房按揭貸款同樣有風險,并正逐步步入違約高風險期,以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為鑒,我國要加強房地產貸款管理,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健全金融機構內控機制。近年來,我國個人住房不良貸款數額已呈攀升趨勢,而從國際經驗看,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到8年。報告指出,在央行近年來連續多次加息,個人房貸款支付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意味著國內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在近一個時期內已經逐漸步入違約高風險期。數據顯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產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億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0.66億。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由2005年末的184.42億上升到2006年末的192.41億。我國住房按揭貸款中存在的虛假按揭以及把關不嚴使得一些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得到貸款正是我國的房貸風險所在。
正因為如此,為了防止中國的“次貸危機”爆發,我國更應該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質量。強化內控建設,加大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查,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改變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僅僅憑著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提高對購買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等,不斷完善風險管理。
2.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信用管理水平
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活動才剛剛起步,由于缺乏信用風險預警和評估的有力工具,商業銀行不能從源頭識別、防范和控制風險,信用風險居高不下,嚴重困擾整個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行。銀監會相關調查顯示,國內部分省市的房貸不良率連續3年呈現上升趨勢。與此同時,“假房貸”、“假按揭”案件層出不窮。
所以,單一的收緊信貸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此,注意提高個人房貸資產質量,加強個人住房信貸監管,尤其注重評估市場的專業性和客觀性,才是防止風險貸款產生、維護信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從而避免由此引發樓市和金融市場危機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3.避免商業銀行在房貸市場上的惡性競爭
目前,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還沒有實現資產證券化,所有按揭貸款都存放在商業銀行,所有風險都集中于商業銀行。在房價持續上漲的階段,房產投資風險可能被掩蓋,隨著房價的加速上漲,大量投機者進入這個市場,以貸款形式購買多套住房,用銀行的錢賭未來房價,進行瘋狂炒作,房價飆升并與價值背離,市場積累的風險越來越大。一旦遭遇市場降溫,房價下滑,就會出現類似香港1997年金融危機時的樓市慘狀。美國銀行尚可通過將房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分散風險,但在中國,一旦銀行遭受這種風險,將對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帶來致命打擊。
綜合以上分析:雖然美國次貸危機是由于住房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引起的,但是美國次貸危機是次級房貸市場是過度證券化的產物。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嚴格按照規范進行,分散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劉兆瓊,周濤,程志云.商業銀行房貸兩難[J].經濟觀察報,2007-08-18.
[2]寧雯,韓羽,朱力,韓松.美國次級房貸危機連鎖反應[J].當代金融家,2007-05-31
[3]周景彤.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的影響[J].中國論文網,2008.5.
[4]李濤.投資和投機性房產首付將大幅提高.第一財經日報,2006-05-26.
[5]寧雯,韓羽,朱力,韓松.美國次級房貸危局探悉[J].當代金融家,2007-05-31.
[6]李耀智.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警示[J].07-08-2.
[7]張仁壽,魏偉新.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及警示[J].2007-08-23.
【摘要】2007年初以來,美國出現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這場危機后來演化成為全球信貸緊縮。這場危機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對西方金融機構和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大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儲貸機構危機,也不亞于11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它與美國房地產的衰退結合,使美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放緩,并對世界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文從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歷程入手,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探討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相關啟示。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險
- 上一篇:農業畜牧局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畜牧第四季度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