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金融發展普惠金融的優勢及路徑
時間:2022-07-22 02:31:20
導語:移動金融發展普惠金融的優勢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特點與不足
(一)金融服務對象廣泛
普惠金融體現了金融公平,在這一體系中,不管是大型國有企業、壟斷企業,還是小微企業、個人等,均有享受金融服務的機會,社會上各階層的金融需求都能得到有效滿足。目前,大型經濟主體可以通過銀行信貸、股票市場等途徑獲得資金,但眾多弱勢群體仍然難以從正規金融途徑獲得資金,因此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重點仍是弱勢群體,這可以通過小額信貸、小額保險等方式實現。
(二)金融產品豐富完善
普惠金融體制下,服務對象眾多,金融需求特點不一,僅僅依靠我國單一、大銀行為主的金融服務體系,是無法滿足普惠金融需求的。普惠金融體制下,小額貸款、典當、擔保、P2P等多種金融機構需要共同發展,提供多種類的金融功能和服務產品。不同的服務品種,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從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三)耗費較多的資金成本
要實現金融服務對象的全民覆蓋,必然要進行產品研發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以商業銀行為例,需要發展多種金融產品,涉及信貸投放、支付結算、理財保險等方面,才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這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進行研發。商業銀行的服務范圍若要拓展到農村地區,還需要構建物理網點,投放ATM機等硬件設施,提升網絡覆蓋范圍。但由于地廣人稀、客戶數量少、資金交易規模小,銀行在偏遠地區投入網點建設,往往又會入不敷出,達不到規模經濟的要求。
(四)隱藏潛在風險
潛在的金融風險一直是困擾普惠金融發展的最大障礙。普惠金融服務的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往往是大型銀行機構不愿服務的對象,他們具有抵押少、風險大、經營不穩定等弱點。近年來,小微企業倒閉、個體工商業主跑路的現象時有發生,給銀行帶來了部分不良貸款。此外,普惠金融業務種類繁多,風險種類不同,需要銀行具備較高的風險管控能力,才能全面應對風險威脅。
本文論述的移動金融,主要指手機銀行業務。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助力移動金融發展,在經過前期的市場預熱后,2015年有可能成為移動金融的普及年。移動金融具有手機使用人群廣、可以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運營成本較低、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等特點,對于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具有天然優勢。
(一)手機使用人群廣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末,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27億,手機上網比例為83.4%,首次超過電腦上網80.9%的比例,手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以民生銀行為例,該行2012年底擁有手機銀行客戶約100萬人,到2014年底達到1300萬戶,手機銀行日交易筆數已經超過柜臺。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移動金融,可以擴大普惠金融的客戶群體,拓寬服務范圍。
(二)可以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移動金融具有獨特的個性化優勢,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軟件綁定信用卡賬戶,實現手機支付水電費、買彩票、買理財等個性化服務。在手機上,銀行可以征求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客戶需求,與用戶實時互動,并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從而提高用戶使用忠誠度。(三)運營成本較低在移動金融模式下,銀行可以通過大數據系統,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還債能力、交易記錄進行分析,通過較低成本就可以篩選出低風險的客戶,免除了用于實地調研、查閱賬目的人工費用,從而達到節約運行成本、降低信貸風險的目的。此外,在移動金融模式下,許多通過現金渠道進行支付的交易,可以通過手機完成電子支付,對于銀行來說,也降低了實體網點的運營壓力。對于偏遠農村地區來說,即使沒有銀行網點,也可以通過手機銀行享受到金融服務,降低了物理網點建設成本。
(四)移動金融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現象
手機銀行業務的存在,使得眾多小微經濟主體參與到銀行業務中來,并在系統中留下交易記錄、支付記錄、還款記錄,從而形成了數據龐大、信息豐富的大數據庫。銀行可以依托云計算手段,對大數據資源進行研究,分析客戶資信情況,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為銀行尋找目標客戶提供了較好途徑。
三、借助移動金融發展普惠金融的路徑選擇
由于移動金融對于發展普惠金融具有獨特的優勢,銀行機構應大力發展移動金融業務,拓展移動平臺中介功能,開發大數據分析系統,做好手機銀行渠道建設。
(一)拓展移動平臺中介功能,擴大客戶覆蓋面
目前手機銀行業務主要集中在資金查詢、轉賬匯款、交易支付等功能,隨著金融發展,這些功能已不能滿足普惠金融的需要,銀行應從以下方面改進:一是拓寬手機銀行融資功能。融資是當前小微企業最為迫切的金融需求。商業銀行可以借鑒P2P融資模式,為客戶提供傳統銀行信貸產品以外的融資渠道,拓寬自身融資中介功能。二是開展移動電子商務功能。目前,國內已經成立了多家規模較大的電子商務平臺,如淘寶網、京東網、蘇寧易購等,銀行可以與這些平臺合作開展移動支付功能,為用戶提供便捷的支付功能服務;通過交易積累客戶交易信息,擴充大數據庫信息量。三是加快業務種類覆蓋面。銀行在手機銀行業務上,可以適時增加保險、基金、理財等金融服務,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二)開發大數據分析系統,建立征信評級機制
一是銀行充分利用電商交易平臺、綜合服務平臺,積累豐富的消費者信息、企業交易信息,實現線上信用評估、信貸服務、咨詢服務、支付結算和營銷服務,拓寬信息積累的渠道。二是采用計算機軟件做好客戶數據的自動分析,了解客戶的行為和金融服務需求,并根據分析結果調整產品研發、公關營銷、市場拓展等策略。三是根據客戶的還款信息、支付信息、財務狀況等信息,還可以建立征信評級系統,為小微經濟主體確定信用評級,并進行動態維護,作為發放信貸資金的重要依據。四是為理財產品設計提供幫助。銀行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戶理財習慣,并邀請客戶在手機端上提出理財期限、金額、風險偏好需求,發行此類理財產品,改變過去單純由銀行發行標準化產品的模式。
(三)做好移動金融渠道建設,擴大手機終端在農
村地區的使用范圍首先,手機銀行要做好電子渠道建設,與微信、微博、第三方支付軟件等合作,提高電子服務渠道的客戶使用率。此外,在農村地區依托集市、小商品交易聚集地等商圈,大力推廣移動支付業務。其次,銀行要加強農村地區物理網點的建設與服務,對農戶使用手機銀行業務如賬單查詢、轉賬匯款、水電費支付、話費支付等業務進行指導,提高農民使用手機銀行的意愿。
(四)建立安全交易保障機制,降低移動金融風險
銀行通過加強安全保障機制建設,提高客戶使用手機業務的信心。一是加強軟件、硬件管理,選擇可靠的電信運營商、軟件提供商,定期對手機銀行系統進行測試,發現問題后及時改進,同時各方還應相互協調,建立起有效的應急機制,隨時應對風險發生。二是要建立客戶損失快速理賠制度,使銀行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維持公眾信心。
(五)改進用戶金融服務體驗,培養客戶使用習慣
通過探索開展便民服務功能,如GPS定位服務導航功能等,為客戶提供附近網點位置的自助導航,使客戶充分感受到金融服務的便利性。通過手機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激勵客戶自覺使用手機業務。通過種種以客戶為本的“貼心”服務,真正促進普惠金融的實現。
作者:李浩 單位:人民銀行徐州市中心支行
- 上一篇:建筑設計企業經營策略
- 下一篇:石拱橋拱上填料拆除施工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