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業規模與效益的相關性探析

時間:2022-05-28 11:10:25

導語:金融企業規模與效益的相關性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企業規模與效益的相關性探析

實證檢驗結果

通過社會統計軟件SPSS18.0分析和計算,得到如下實證檢驗的結果。2007年—2011年五年的上市金融公司的規模和效益整體情況如表1所示。從表1來看,資產總額與營業收入2007年—2011年的標準差都大于均值,說明樣本金融企業的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分布的平均離散程度較大。根據具體的數據來看,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規模逐年擴張,以年末資產總額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以較大幅度增長,增幅高達13.51%,2009年比2008年繼續擴張,增幅達11.11%,2010年比1009年擴張較為顯著,增幅高達20.71%,2011年比2010年繼續增長,增幅高達15.98%,營業收入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是波動幅度較大,以年末營業收入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4.61%。2009年比2008年有所回升,增幅為5.23%,2010年比2009年增長較為顯著,增幅高達23.71%,2011年比2010年繼續顯著地增長,增幅高達20.40%,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效益總體上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但也有所波動。以年末總資產利潤率衡量,2008年比2007年以較大幅度增長,增幅高達10.96%,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9.20%,2010年比2009年有所回升,增幅為8.03%,2011年比2010年繼續增長,增幅高達10.55%。以年末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并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很多,降幅高達53.82%,2009年比2008年增長較大,增幅高達49.62%,2010年比2009年有所下降,降幅高達17.80%,2011年比2010年繼續下降,降幅高達17.29%,分別對39家上市金融公司2007年—2011年五年的數據進行簡單相關分析與偏相關分析和對模型和系數的檢驗,結果如表2、表3所示。從表2各變量零階相關矩陣可知,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資產總額與營業收入呈顯著正相關,2007年—2011年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75,其中,2009年—2011年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8,雙尾檢驗的概率為0,小于1%,表明二者之間高度正相關。資產總額與總資產利潤率、資產總額與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之間相關性不顯著。資產總額與總資產利潤率呈輕度正相關,2007年—2011年的相關系數在0.1—0.4之間,雙尾檢驗的概率在0.1—0.7之間。其中2008年相關系數為-0.017,雙尾檢驗的概率為0.949,二者之間關系極弱。資產總額與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呈輕度正相關,2007年—2011年的相關系數在0.1—0.4之間,其中,2007年和2009年的相關系數均為負,但是2010年和2011年的相關系數在0.3—0.4年之間,雙尾檢驗的概率在0.02—0.03之間,二者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3去掉了對資產總額與總資產利潤率和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之間關系的影響因素營業收入后的偏相關分析可以有效的去掉簡單相關系數的夸大成分,其結果表明:以資產總額和總資產利潤率兩個指標來衡量上市金融公司的規模與效益時,2007年—2011年金融企業規模效益均呈輕度負相關,且負相關程度和顯著水平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以資產總額和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兩個指標來衡量上市金融公司的規模與效益時,2007年—2011年規模與效益也呈輕度負相關,且負相關程度和顯著水平也是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原因分析

根據實證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可知我國上市的金融公司的規模和效益呈輕度的負相關,然而金融企業規模還在逐年擴大,相對地放松了對與資產相應的收益的要求,結合多種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收購和兼并浪潮使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在資本流動性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政府鼓勵并推動金融企業的兼并和收購,而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也使得各國有控股銀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和業務的拓展。其中,并購是金融企業實現資產重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并購不僅能夠增強企業實力,銀行規模、客戶信任度、市場占有率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且不同業務類型的金融企業業務的互補也有助于金融企業的業務走向多元化。因此,金融企業傾向于通過擴大規模、提高科技技術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和拓寬業務范圍,來增強其綜合競爭力。第二,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導向使得大型金融機構受到過度保護。特別是國有控股的金融企業需要響應國家的產業扶持規劃,為受保護的產業及大型的國有控股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而且大型的金融企業一般會向關聯方提供優惠的信貸條件。當這種保護達到一定程度時,容易引發金融企業熱衷于高風險的投資而有可能產生道德風險,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刺激還會客觀上激勵金融公司涉足高風險的業務。在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傳統金融資產收益率逐漸走低,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利好消息逐漸增多,金融企業很容易忽視控制風險。而且金融企業的規模越大,其愿意承擔的風險越大。并且金融企業承擔的風險越多,規模擴張的意愿就越高。此外,其內部的公司治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獎金制度極力地鼓勵管理者金融創新創收。第三,大型金融企業開始大規模涉足資本市場業務,特別是海外資本市場業務。金融企業規模越大,業務多樣化和涉及資本市場的程度就越深。高風險的股票、期貨、期權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產品在金融企業的非主營業務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有關規定還可以幫助金融企業美化財務報表,使金融企業過度關注金融工具,進而熱衷于投資資本市場,同時其金融工具的市值也左右了金融企業的市場價值。此外,客戶在選擇銀行時主要考慮的是金融企業的規模而不是服務質量,這也不利于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監督機制和公平的市場環境。

結論及啟示

通過對我國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2007年—2011年的財務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得知規模與效益之間存在著輕度的負相關關系。研究發現,金融企業需要大力提高經營管理的能力。經過分析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啟示。金融企業要控制規模的擴張,國有控股金融企業應當引進多元的產權結構,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企業經營機制。傳統上,金融企業重視分支機構數量的增加而輕視管理質量的提升,導致了經營管理能力與其資產規模不相匹配的結果,帶來了資源浪費的負面影響。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產權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適當地擴大業務范圍,增強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技術進步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進行多元化的投資降低風險,而不是盲目擴大資產規模,這仍是金融企業改革的重點。由于大型的金融企業的實力和融資能力較強,一般來講,金融機構的監管部門對金融企業的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較低,尤其是對大型金融機構,較高的財務杠桿是管理負債的主要手段。金融機構不僅需要獲取更多的資金,還應對資本充足率進行動態管理且以資產作抵押進行高倍率借貸利息來規避壞賬風險,同時對大額度貸款設置更高的準入門檻。商業銀行不同于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的客戶需求也不同于投資銀行的,其所能承受的風險也是不同于投資銀行的。其中,個人儲蓄是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從監管角度看,商業銀行經營的基本要求是穩健和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因此,應當將客戶對資金的安全性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投行的高收益吸引客戶的手段進而創收,必須限制商業銀行涉及風險高的業務(例如投資高風險的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及復雜的衍生金融產品等或開展相關業務)。由于我國金融企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勢在必行,實證研究的結果與理論的預期有一定的偏差,而且數據的收集也有一定的難度,并沒有對上市金融公司按規模或組織形式等類別進行研究,結論有一定程度的推測成份。此外,由于金融企業受政策性導向的影響十分顯著,對金融企業的規模與效益的研究還應當隨著經濟環境和行業競爭態勢的變化來多角度地分析。

本文作者:韓露工作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