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4-30 04:17:00
導語:機械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的大學物理教學強調完整的理論描述,忽略了學科專業的區別,導致很多專業的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不感興趣,認為物理學科對其專業幫助不大,因此在物理教學中采用分專業教學已經是勢在必行的趨勢。本文探討了針對沈陽城市學院機械類專業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重構了大學物理教學內容和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小組學習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理論源泉,因此大學物理也一直作為理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占有較大的學分。然而近年來,隨著各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很多學校物理課程不再受到重視,大學物理的學時一再被減少。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大學物理教學內容長期與專業實際脫鉤,傳統的大學物理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工科”專業的需求。因此,如何與專業銜接,滿足專業建設需求,是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內容。沈陽城市學院以機械類專業為試點,開展了分專業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在實際的教學中得到了專業教師與學生的認可。
一、大學物理課程與機械類專業課程關聯度分析
通過深入調研我校機械類專業課程與大學物理課程的關聯,發現有5門課程和物理課程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們分別是《工程力學》、《動力學仿真》、《電工與電子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新材料技術》。在編制教學大綱和備課時,找出這些課程用到的物理知識,找出各專業課程在這些物理知識上遞進與發展關系[2],進而重構大學物理教學內容,創新大學物理教學方法,使物理課程帶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實現以專業為向導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
二、針對機械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措施
(一)加強大學物理教師與機械類專業課教師的交流。大學物理任課教師都是物理學相關專業畢業,自身缺乏應用型專業知識和相應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的指導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大學物理的任課教師應深入機械專業進行調研,與專業課教師針對學科交叉知識點進行充分溝通交流,了解專業需求[3]。還要加強與物理聯系緊密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挖掘專業實例,在教案中更新和替換了與專業有關的例題和習題。(二)結合機械類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內容重構。根據大學物理與機械類專業課程關聯度分析可以看出,機械類專業對力學中的質點動力學、剛體力學,電磁學中的穩恒電流、電磁場,熱學中的熱力學等內容需求較多,在制定教學大綱時特意加重了這部分內容的學時。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控制好難度和廣度。對于理論性強的內容進行淡化,重點講解物理思想濃,專業應用廣的內容。對于數學知識,只保留了微積分和矢量運算,刪除復雜的數學推導。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有序的將物理知識與專業課程中的內容對接,從而掌握完整的專業知識鏈[4]。(三)加強物理課程與機械類專業課程的緊密聯系。很多學生認為物理課程與專業關聯不大,因此必須要加強物理課程與機械類專業課程的聯系。在授課過程中,引入專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在講解剛體轉動時,引入齒輪、飛輪等,研究各種工件的轉動特性;在講解熱學部分時引入內燃機、制冷機等,研究其工作效率;講解電磁學時引入各類型傳感器,研究其特性,研究輻射屏蔽和電磁屏蔽的方法,研究手機和尋跡車的無線充電原理等。用靜心編排的實例來講述物理理論,把物理公式代入具體的專業情境中,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四)強化小組任務,制定針對機械類專業的小組學習內容。我校一直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大學物理課程也引入了小組學習,制定了詳細的小組任務書,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通過小組合作去解決某一實際問題,根據機械類專業的特點,我們制定了12項小組任務,如下表。學生5-8人一組,對所選內容進行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通過小組學習,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大學物理分專業教學是應用型高校的必然要求,為積累經驗,我校以機械類專業為試點,對大學物理的講授內容、教學形式等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嘗試,然而分專業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需要全體教師付出巨大辛苦通力合作。我校的分專業教學改革正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全面實施還有日可待,我們將繼續努力完成這一課題。
參考文獻:
[1]賴國忠,傅智河,等.重構“大學物理”內容體系的實踐與探索———以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為例[J].龍巖學院學報,2019,37(2):97-101.
[2]郭惠.與專業結合的大學物理改革探索[J].讀與寫雜志,2017,14(07):32-33.
[3]王娜,江越.與專業結合的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148-149.
[4]孫堯,等.高職層次機械專業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初步探索[J].知識經濟,2015(10):110-111.
作者:張宇 單位:沈陽城市學院
- 上一篇:中職學校機械制圖教學創新探究
- 下一篇:機械加工實訓課程開發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