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解決財務困難的措施

時間:2022-08-17 05:50:06

導語:企業解決財務困難的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解決財務困難的措施

發端于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危害。中國經濟亦不能獨善其身,經濟發展增速明顯放緩,中小企業受到的打擊則尤為嚴重。截至2009年底,占我國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不僅創造了一半以上的GDP,上繳稅收占50.2%,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的68%左右。同時,我國66%的發明專利、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型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世界各國正在為“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的新一輪大發展積極做準備,我國經濟也步入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但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仍然不容樂觀,不斷有中小企業在多種疊加因素的影響下“倒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資金偏緊,甚至不少企業已陷入嚴峻的財務困境。面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最為“寒冷的冬天”,廣大中小企業該如何應對?如何早日走出財務困境?已成為關系到中小企業生死存亡和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的重要問題。

一、新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財務困境現狀

什么是“后金融危機時期”呢?目前學界尚無標準定義。本文所指的后金融危機時期是指目前世界經濟所處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是在經濟重創后的脆弱復蘇階段,并且能否真正實現經濟完全回升尚不明確情況下的一段緩慢復蘇階段。

(一)市場急劇萎縮,定單銳減我國出口型企業取決于歐美市場,從外部因素看,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加重,世界經濟放緩,歐美國家消費增長乏力,進口需求減弱,導致我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中小企業出口出口訂單明顯減少。從國內情況看,金融危機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使人們對對未來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預期不甚樂觀,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在不斷下滑,使社會總需求減少,大部分商品都出現了供大于求,從而使中小企業定單銳減,生產規模萎縮。2009年下半年,隨著經濟下滑逐漸觸底,企業訂單開始逐漸回升,但訂單回升的企業主要是一些大型重點企業或者是一些特殊行業的企業,多數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的、出口導向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不足仍是企業存在的首要問題。

(二)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據統計,由于通貨膨脹影響,2009年上半年原材料的采購價比2008年同期上漲12%,而工業產品出廠價僅上漲4.2%,加上受需求緊縮的影響,原材料價格與產品銷售價格倒掛,生產下滑勢頭短期內沒有根本扭轉。2008年初,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明確了企業最低工資標準等有關條款,企業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另外,由于近期美元和歐元的貶值,人民幣相對升值,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價格,進而影響出口產品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企業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

(三)企業融資更加困難,資金嚴重缺乏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的難題,這一點在金融危機期間更加顯現。金融危機期間,國家雖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迅速出臺了4萬億的救市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并在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和稅收優惠等方面全力支持企業渡過難關。但從新增信貸投放結構看,商業銀行新增貸款更傾向大項目、大企業集中,特別是受危機影響,銀行更加重視風險控制,規模以下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愈發突出,一些小型微利企業的固定資產少甚至沒有,以致無法采用抵押貸款,更依賴于信用擔保。我國江浙一帶的中小民營企業中間普遍存在著相互擔保的君子協定。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卻導致不少正常經營的企業,因為一家相互擔保的企業的倒閉而被拖下水,形成成片企業倒閉的“群體”事件。由于向銀行貸款困難,一些企業只能通過地下錢莊或典當行借高利貸。不僅利息高,而且很不規范,財務風險太大,融資成本明顯加重,一批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走到了倒閉的邊緣。

(四)銷售不暢,貨款回收延緩,資金鏈趨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都奉行“現金至上”的原則,對貨款能拖就拖,貨款回收周期加大而且還存在“三角債”的復雜關系,企業資金鏈更加趨緊。中小企業多數都處在供應鏈的下游,弱勢地位明顯,這都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危機下,國外的客戶要求將產品運送到當地市場,甚至要求將產品直接供應到當地用戶的工廠門口。這種做法延長了銷售鏈條,增加流動資金占用,延緩了貨款回收速度,銷售中的風險都轉嫁到我國企業身上。

(五)貿易保護盛行,損失嚴重目前,世界經濟雖在一定程度回暖,但各國經濟增長仍面臨巨大壓力。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各國頻繁的貿易保護措施,已嚴重影響到我國出口。由于我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沒有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小,利潤率低。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可替代性強,這樣,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制裁中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和代價較低。在2010年全球新啟動的15項貿易保護政策中,有10項針對中國商品,比例高達67%。中國已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受害國。

二、中小企業應對財務困境的建議

(一)多元化創新融資,確保企業正常營運中小企業在后金融危機下要不斷提高自身融資能力,首先要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識,努力樹立誠實守信的形象。其次需要拓展思路,多元化融資,確保企業資金鏈正常周轉。例如:應收款保理變現:保理業務簡單說就是銷售商將應收賬款打折賣給銀行等保理商,銀行負責賬款催收并提供可循環使用的貿易融資、壞賬擔保等服務,銷售商將應收賬款盤活獲得資金。此外還可讓渡少部分股權,引進戰略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這不僅給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資金,同時還改善了企業的資本結構。近些年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很快,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逐漸發展壯大,這給企業提供了一個外部融資的機會,這種融資方式尤其適用于一些具備清晰的股權結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優秀管理團隊的中小企業。第四,中小企業要積極運用票據、債券、信托、融資租賃、售后回租等方式獲取資金。

(二)走創新之路,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國際金融危機既是危也是機,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是科學發展模式之機。后金融危機時代本身就是一場洗牌,危機過后將有大量商機。首先,中小企業要擺脫困境求發展就必須實施自主創新戰略,走不斷創新的“小而專,專而特”之路,設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創造與眾不同的產品,以拓展自己的市場空間。其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小企業必須實行集群發展戰略。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的需求萎縮,中小企業依靠單個企業由于缺少品牌與核心競爭力很難獲得國際訂單,但是可通過企業集群形成統一對外促銷、規范品質標準、認同專項技術、推廣共同商標、共享集群信譽等效應。第三,中小企業需要轉變思路,另辟新徑、深挖市場盲點、整合資源、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做強做大。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對市場不斷細分,進行資源整合、營銷創新和組織變革來集中資源主攻某個市場領域或固定的顧客群體,爭當“隱形冠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三)加強內部管理,完善財務制度具體表現在:

(1)堅持“現金為王”。中小企業應對財務困境,首先要把經營目標轉移到保現金流上,很多案例表明,即便有著很好的會計利潤,如果現金流枯竭,企業還是不能逃脫破產的命運。保現金流比保利潤更重要,并且要把這一理念貫穿于融資、投資、運營、分配等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的日常管理當中。在經濟發展變緩或衰退期,企業需要重新評估所需的營運資金水平,通過加速資金周轉、強化現金管理甚至進行資產處置等方式來提高企業現金的安全性。

(2)建立成本領先戰略,強化企業管理。成本領先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首先,應當建立產品全生產周期的成本費用控制理念;其次,應當建立整個價值鏈的成本費用控制體系;再次,要精細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成本領先戰略可從以下方面入手:簡化產品、改進設計、節約材料、降低人工費用和生產創新自動化等。另外,后危機時代是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網絡營銷的機會,可以建立企業電子商務網站,通過網絡廣告聯盟、采用電子郵件營銷方式等與顧客建立更為緊密的在線聯系,擴大銷售空間和渠道,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和市場占有率。面臨寒冬,中小企業在保生存的同時,應借機強化企業管理,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培養和引進各類人才。

(3)建立財務預警制度。處于危機中的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表現主要有:現金流量不足;不能及時支付到期債務;銷售額非正常下降;應收賬款大幅度上升;一些比率出現異常。此時更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關注財務基本面,建立財務預警制度,提前防范為未然。可選擇一些財務指標,特別是現金類指標。包括收現率、現金比率、現金負債比率、現金保障倍數等。通過觀察這些指標的變化分析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及時向決策層提供預警信息和危機應對的財務預案。

三、我國政府應對財務困境的建議

(一)加強政府的扶持與政策導向作用政府部門應完善對中小企業資金的扶持政策,尤其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節能降耗,低碳經濟產業的中小企業,應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力度;減輕對中小企業的各種不必要的行政攤派;加大對各種收費的清理力度;要擴大中小企業市場準入范圍,降低準入門檻,改進政府服務,切實減少企業的負擔。另外,政府應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中小企業進行企業間的合作,形成優勢生態鏈,由一般的供應商晉升至高級供應商,提高它們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整體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專業化配套協作,使它們結成聯盟,共同發展。

(二)不斷拓寬間接融資渠道現階段銀行信貸仍然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首選,政府應調整商業銀行戰略,通過立法強制和政策引導,在銀行內部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部門,保證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比例。銀行要通過制度創新,盡快打破國家、國有銀行、國有企業“三位一體”的扭曲的金融資源配置結構,對現有偏重大型企業貸款政策進行調整,放寬貸款利率浮動比例,通過利益導向強化銀行向中小企業融資的內在動力。

(三)建立完善多種類型互補的中小企業融資和擔保體系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征的資本市場體系,2009年5月1日,我國創業板正式開啟,無疑給廣大無緣國內主板市場融資的中小企業,帶來低成本直接融資的福音。應開辟重點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以便中小企業的債權順利轉化為股權。可允許經營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面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通過試償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也就是俗稱的“捆綁發債”解決中小企業難以獨立發行企業債券融資這一問題。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直接貸款或擔保提供必要的服務,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加大創新信貸產品的力度,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