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企改革研究
時間:2022-06-07 03:49:38
導語:社會主義國企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有企業改革是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本文在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及階段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有企業改革的困境,進而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企改革的最佳途徑,即促使國企回歸企業本質,進行產權多元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動國企制度創新。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國企改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視域下,我國經濟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政治建設層面來講,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從市場角度來說,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體制,多種所有制經濟所占比重明顯增加,公有制經濟份額減少,其中,國有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大幅下降。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時代視域下,實施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市場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國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及階段特征分析
國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微觀主體之一,是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基本單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大環境下,國企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52%的國有企業基本完成非公有制資本引進和混合所有制經濟體制改造,從政府附屬單位變成了市場競爭主體。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企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影響著企業效益的提高。因此,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給予國有企業重新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將會對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著重要的影響。1.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階段。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國有企業改革歷程也從此起步,并逐漸開始走向成熟和完善。這一階段主要是指1978年改革開放到1986年推行企業承包經營制度之前,政府以改革開放政策為激勵手段,通過對企業實行利潤留成制、利改制、撥改貸等經濟制度給予企業一定程度的自主決策和經營權,重點調整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委托關系,以此來激勵企業員工的生產積極性,由過去的全面管制到“放權”政策,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2.企業承包責任制階段。為避免國家財政赤字問題進一步加大,國企改革轉向企業承包責任制,1987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國企實現企業承包責任制,實現股權分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原則是“包死基數、保證上交、超收自留、欠收自補”等,對企業與國家之間存在的利益分配關系進行了重新劃定,在保證企業自主經營權的基礎上也實現了國家的利益收入,基本解決了企業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數據顯示,截至1987年底,我國當時有77%的企業選擇了企業承包責任制,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選用承包責任制的比重最大。企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國有企業持續虧損局面,到1989年已經達到凈盈利增長率13%以上,也成為了后期一系列國有企業改革實踐活動開展和實施的基礎。3.國企改革的制度創新階段。1993年到2003年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制度創新階段,從兩個階段的改革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制度框架下的放權讓利才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從制度上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即應從制度層面出發對國有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和調整,創新國有企業制度。這一階段出現的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公司制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國企戰略性重組等措施。4.國企制度改革完善階段。2004年開始,我國國有企業制度改革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但還是存在一些瑕疵和不完美之處,因此,2004年至今,我國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依然處在一個不斷進步和完善的過程。在前三個階段改革和發展的基礎上,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基本上建立了現代化的企業經營和管理制度,形成了企業建立和制度管理的基本框架。這一階段和改革重點是中央企業和大型企業,憑借股份制改革和重建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全局來看,主要是想要建立科學有效的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體制,從微觀上來說,重點是想要提高國有企業經營效益,增加國有企業經濟收入。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企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征程等一系列重要理論,這必然會為國企的改革與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及深刻的改變。“新時代”理論成為中國踏上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最響亮的“沖鋒號”與“集結號”。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為解決“不平衡”與“不充分”兩個新矛盾,國有企業應當成為其解決問題的突擊隊,同時也要做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的先鋒隊。在黨的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了新時代,標志著我國從“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新時期”走進“新時代”,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說,是其事業中的一個巨大歷史性跨越。新時代的主要內容是現代化強國、民族復興。當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正在處于深度調整轉型中,而創新便成為了重塑世界競爭格局及經濟結構的關鍵所在。作為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逐漸地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央,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在當今新時代,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產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該重要論斷既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作出了肯定,同時也為全黨、全國人民及國有企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既然我國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不平衡”與“不充分”兩個新矛盾,那么國有企業應該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呢?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雖然處于世界第二,世界500強企業所占數量同樣居于世界第二,但其發展效益與發展質量仍然不高,其中的產能過剩就是一種典型的“不平衡”供給結構,而創新力不足就是典型的“不充分”。在新矛盾的提出下,國企的改革與發展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和任務,在解決“不平衡”與“不充分”這兩個矛盾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應充分發揮其作為突擊隊的作用。在今后五年里,國有企業應當加倍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滿足人民更高水平、更多層次的需求,解決好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國企強,則國家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中國國有企業是推進中國步入新時代歷史的強大動力。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國企?國企應該走怎樣的強盛之路?國企應實現怎樣有效的發展?想要達到怎樣的發展目標?作為具有新歷史使命的先鋒隊,國企又應該做出怎樣的貢獻?與此同時,國企也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對自身進行改革與調整,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當前中國國企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需要及時地作出解答。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有企業改革的困境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經濟利益是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生產活動只是為了完成政府的生產指標,與市場沒有直接的關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成為了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而政府只是資源調控和市場秩序維護的政治角色。因此,國企改革需要根據市場的特性,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的力度和方式,采用有效的途徑和方式排除國企的歷史負擔,改善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獨立主體,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添活力和生命力。調查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意識形態落后意識形態。對企業發展目標和方向的設定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傳統經濟觀念中,國有企業等同于國家經濟附屬成分,無論人們怎么強調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爭論的焦點還是聚集在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上。想要真正實現國有企業體制的有效改革,首先應該克服以下兩個意識形態方面的大問題,一是對公有制企業數與量的認識和把握,人們普遍認識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想要保證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就必須保證公有制經濟在市場中占據絕對主體優勢,應該“公私分明”,這種狹隘的公有制思想嚴重地束縛了企業制度的創新和發展,阻礙了改革進程的有效實施。二是對“國計民生”的片面化認識,在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意識強烈,有的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環境下激烈的競爭,逐漸被淘汰出局,使得企業中很多職工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和保障,進而認為國企改革只是滿足了少部分人的私欲和經濟利益收入,對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是一種不平等的,從而抵制國有企業改革深入的進程。2.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我國國企改革的又一大阻礙因素。在改革之初,因為一系列主客觀原因而實行的微觀經濟改革,在變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國企的經營模式和手段,雖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有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也為之后的改革埋下了隱患,企業在自我強化的機制下,開始要求國家對自我監管的進一步放權,尤其是從1988年開始實行的企業承包責任制,使得企業管理制度和模式局限在一種不太發達的范圍內。此外,又因為我國國有企業都是一元出資的經濟模式,使得企業股份之間國有資產“一支獨大”現象嚴重,國有獨資成為企業改革資本重組的重要方式,也成為了后來企業改革中的重要路徑制約因素。3.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阻礙。一項新的制度出臺和實施后,必然會產生一些利益鏈條,這一利益鏈條上的既得利益主體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定會千方百計地阻止新的經濟制度的實施和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的國有企業改革本質上是一項制度的進步,但是在改革進程中也一定會損害包括政府官員、企業經理人階層、壟斷國有企業、一般國有企業等既得利益主體的既得利益,他們為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就會對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的進程來加以阻撓。因此,這部分在漸進式改革過程中獲利的各種利益主體,是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想要在不觸動既得利益主體的情況下來實施改革,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4.國企改革缺乏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我國走的是漸進式改革道路,理論和實踐準備都不夠充分,不具備實施全面改革的環境和條件。改革之初,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的設計者和執行者對國企改革的政策和目標都不明確,只有一個大的方向是想要將國企從政府附屬機構轉變成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而缺乏具體的實施計劃和轉換方式的深入研究,只是在不斷摸索中開始了漫長的國企改革之路。縱觀這些年來的改革歷程,其改革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前國企經營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沒有長期的發展和建設的目標,也沒有明確具體的改革和運行規劃。此外,有些國企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意識或觀念的局限性,一再阻礙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總體來講,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存在著散亂、盲目的弊端和缺陷。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國企改革的最佳途徑
針對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質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結合現代企業建設和科學發展理論,筆者認為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最佳途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促使國有企業回歸企業本質。無論企業姓“私”還是姓“公”,獨立的市場主體都是其基本性質,企業的根本屬性是提供商品和服務,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利益最大化,國有企業亦是如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該給予國企更多的自主經營權,改變國企的功能和性質,從政府的附屬部門到獨立的市場主體,而不僅僅是政府的代言人,能夠有自己獨立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目標,應不斷地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提高經濟效益。2.建立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主要經濟存在形式的產權多元化改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是平等競爭的自由市場主體,兩者都是為了追求經濟目標的最優化,“產權清晰”是現代企業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國有企業自身的發展態勢和存在形式,導致國企內部之間對于資產經營者的職責劃分不清晰,責任人主體不明確,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概念模糊,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且經濟效益不佳,產權歸屬問題爭議不斷等。安排混合所有制經濟進入國企企業,是為了有效地完善企業的產權結構,落實國有企業獨立企業的性質,提高國有企業經濟增長效益。3.轉變政府職能,解除國企發展的制度障礙。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扮演著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從國有資產所有者身份來講,希望國有資產能不斷地增值保值,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當兩者發生矛盾時,會更加關注社會效益,降低經濟效益。從公共服務提供者來說,社會效益是企業的重要目標,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服務功能是企業的使命所在。當企業的雙重身份發生矛盾時,就會出現諸如企業內部混亂和經濟效益滑坡等問題,因此,政府行政干預是提高國企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對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實踐,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以及改善社會服務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繼續推動國企制度創新,保證國企制度改革持續進行。制度創新是國有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源泉,政府可通過推動企業制度創新賦予企業發展新的生機和活力。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企業制度創新包括兩個主要團體,分別稱之為初級和次級團體,制度變遷主要由初級團體供給,而次級團體是制度創新的實施者,兩個團體合力共同促進企業制度的變革和發展。在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的過程中,中央政府起到重要的推動和支持作用,國企在政府的委托之下,不斷變革和創新自己的經濟管理體制和方式,促進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視域下的國企改革表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要求,我們應該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論的要求與社會主義建設現狀,努力促進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穩定,提高國企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波.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經濟評論,1999(5).
[2]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金碚.新常態下國企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方向[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5(2).
[4]黃群慧,余菁.新時期的新思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治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3(11).
[5]劉小玄.奠定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劉燦,韓文龍.國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動態關系治理的新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4(2).
作者:劉賽 單位:中建一局集團第六建筑有限公司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分析
- 下一篇: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