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法務會計原理結構

時間:2022-09-14 08:29:00

導語:簡析法務會計原理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析法務會計原理結構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其經濟糾紛及犯罪也相應增多,在糾紛的解決和犯罪的調查與審理中,會大量涉及到財務與會計問題,法律和會計作為市場經濟的衛士因此結合得日益緊密。法務會計作為二者融合所產生的邊緣學科也成為會計界近期研究的熱點,法務會計人員提供的訴訟支持服務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和關注。法務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將為法務會計實踐指明方向,并推動法務會計在我國健康有序的發展。

關鍵詞:法務會計理論框架

一、法務會計定義

法務會計是會計與法律相結合的邊緣學科,這在理論界與實務界已取得共識。但關于法務會計的定義,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會計學家斯考特(Scott)、美國著名的會計學家G·杰克·波羅格納與洛貝特.J.林德奎斯特及我國學者李若山(2001)、戴德明(2001)、張秀梅(2002)、蓋地(2003)、趙如蘭(2001)等。綜合國內外會計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研究和認識法務會計應以法務會計工作為中心,將法務會計工作、法務會計人員、法務會計技能或理論三方面相結合。對于法務會計人員與法務會計技能與理論,中外學者的觀點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認為法務會計是特定主體將會計、審計技術、法學知識等結合起來從事的工作,但在法務會計工作,即法務會計研究和解決什么問題上差異較大。斯考特教授、G·杰克·波羅格納與洛貝特小林德奎斯特和李若山等都認為,法務會計是用來解決會計事項中的法律問題。根據社會專業化分工的基本原則,法律問題應由公安司法人員或律師等法律工作者解決,一般的事實問題也由法律工作者自己承擔,只有較為復雜的專門性問題才交由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處理,如醫學問題交法醫,指紋、腳印問題交痕跡專家,會計資料交會計專家處理等。因此,作為專業人員,法務會計只能處理事實問題當中的會計問題。戴德明關于法務會計是從規范和保護會計職業行為進而優化會計規范體系出發。筆者認為,約束會計職業行為應依靠科學規范的職業規范體系和職業道德體系,且其將法務會計看成是司法會計的一種,有一定的局限性。張秀梅和蓋地認為,法務會計既能處理涉及法律的會計問題,又能運用會計和法律知識判定或裁定受理案件,解決其中的矛盾問題,過于夸大法務會計的作用,混淆了兩者的界限,有可能干擾法務會計人員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也容易導致理論研究時的邏輯混亂。值得注意的是法務會計的許多典型案例是會計人員的違法犯罪案件,如“安然”事件、“銀廣夏”事件等,既是會計事件又是法律事件。許多學者就是從這種特殊事件的角度觀察和理解法務會計的,因此難以認識法務會計的本質和全貌。實際上即使是這些雙重性質的案件或事項,其處理程序依然是法律工作者處理法律及其力所能及的一般性事實問題,法務會計工作者處理會計事實問題的分工協作關系。筆者認為,法務會計研究和解決的是法律事項中尤其是經濟糾紛中的會計問題,對于未解決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和認定。

綜上所述,筆者對法務會計的定義是:特定主體將會計、審計、法學知識與調查技術、證據規則相結合,對經濟案件或糾紛中的事實進行調查、計算分析和認定,用于法律鑒定或法庭作證的新興行業。

二、法務會計的特征

(一)法律服務性法務會計為法律事項的處理或解決服務,是會計工作者對法律工作者或當事人的專業支持,是將會計語言轉換成法律語言以幫助解決法律問題,因而具有法律服務性。會計為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政府機構、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提供其決策所需的會計信息,表現為決策服務性;審計師站在公正立場鑒證被審it@位的會計報表,以合理保證信息使用人獲得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表現為社會服務性。只有法務會計是專為法律事項的處理而協助法律工作者查證相關的事實,表現為法律服務性。由此可見,法律服務性是法務會計的根本屬性,了解這一點對于法務會計的理論與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法律事項性法務會計是圍繞法律事項開展業務,因法律事項的發生而引起又隨著法律事項的解決而終結。法務會計是協助而非直接處理或解決法律事項,是查明或認定法律事項所涉及的事實,這是法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的本質區別。實際上,這里所指的法律事項相當于財務會計中的會計實體,正如會計實體劃定了財務會計的空間活動范圍一樣,法律事項劃定了法務會計的空間活動范圍。可見,法務會計具有鮮明的法律事項性特征。

(三)廣泛應用性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都要受到法律調整,當人們在處理經濟糾紛等法律事項時只要遇到自身難以解決的會計專業問題,就需要法務會計提供專門服務。因此,法務會計在行政、司法機關、上市公司及其他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或個人等將得到廣泛應用。法務會計人員以咨詢師或專家證人的身份為法庭和訴訟當事人提供專門服務,通過對特定經濟犯罪、經濟過失和經濟糾紛案件進行會計計量與反映,對特定的經濟事項提供會計分析,從而為法庭對有關案件進行最終裁決提供重要的依據。法務會計人員訴訟支持業務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包括開庭前參與訴訟策略制度等準備工作,收集商業事實證據計算損失,法庭上作為專家證人提供證言等。調查會計業務主要涉及調查舞弊或犯罪行為證據,為公司管理部門、律師或私人服務,幫助其了解與解決與會計有關的損失,其結果也可能與訴訟支持、保險索賠或犯罪相關。從我國目前的實踐來看,法務會計最根本的業務還是訴訟支持,這也是構建法務會計理論框架的主要立足點。

三、法務會計目標及對象

法務會計目標作為法務會計理論框架的基礎,處于法務會計的中心地位,法務會計及其理論是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是指法務會計信息系統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法務會計為哪些人提供何種會計信息,以及滿足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在我國目前的司法制度下,只有法官才能決定鑒定與否和鑒定事項,當事人雖然有權提出建議或申請重新鑒定但無權做出決定。我國的司法鑒定主要是由法官來決定的,這與英美法系中控辯雙方都具有鑒定權不同。我國目前法務會計的目標,主要是為法庭審判也就是訴訟支持服務的。法務會計的其他服務如企業舞弊調查等,都處于起步階段。法務會計的目標應當是向法務會計的委托人或者授權人提供下列信息:一是解釋財務、會計和審計相關問題,以有助于法務會計委托人或授權人理解己獲取信息的內容、評估已獲取信息的質量;二是向法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案件審判等決策相關的信息。法務會計的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法務會計業務范圍和職能的不斷擴展,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法務會計的目標也將發生變化??梢灶A見,我國將來逐步向西方的對抗式訴訟模式轉變,如準許民事訴訟的原被告提供專家證人,法務會計的目標也應發生相應轉變。因此,在確定法務會計的目標時,應在立足本國基礎上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從法律的視角來看,法務會計的對象是法律事項所涉及的待定會計事實。但本文所指的待定會計事實并不僅指特定會計主體反映的會計事實,因為從法務會計調查的對象看,已經遠超出會計主體的范圍,如對犯罪嫌疑人、法律訴訟當事人的調查等,都屬于

對法律主體進行調查的范圍;保險理賠、財產繼承等糾紛中的損失或財產的范圍與金額也可能并非會計主體記錄與報告的對象。另外,從反映資金運動的情況來看,會計主體通常是分期系統而完整地反映資金運動的全貌,而法務會計一般是截取某一時段或段面,甚至是這時段或段面中的某一部分。同時,法務會計還可能跨越若干個會計期間來考察某一或若干會計實體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資金運動。

四、法務會計假設

(一)法務會計主體法務會計主體是法務會計調查和鑒定的執行者,法務會計主體的活動范圍和活動結果必須符合訴訟要求,其結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法務會計主體假設實質上是法務會計前提。開展法務會計活動、提供法務會計意見必然有執行主體。規定法務會計主體對法務會計活動有其意義:在啟動法務會計時,必須確定法務會計主體與客體的分離,否則法務會計調查和鑒定就沒有意義,這也是法務會計的獨立性;法務會計主體活動及其結果必須有所依據,這種依據或者是法律,或者是契約及準則。

(二)可驗證性假設是指法務會計人員所收集的財務資料等證據是可驗證的。這類似于莫茨和夏拉夫等所提出的“財務資料是可驗證的”這一審計假設。該假設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如果脫離可驗證性假設,法務會計人員的結論就沒有可以依靠的證據,也就根本無從檢驗其真偽??沈炞C性假設包含了對法務會計活動的證據的界、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規則要求。證據界是指一切可以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都屬于證據。證據能力是指證據的適格性,即證據資料可以被采用為證據的資格,如物證必須是原物的規則等。證明力是指證據的價值,如僅憑口供不得作證等。

(三)貨幣計量法務會計關注的是法律事項或經濟糾紛中的會計問題,特別關注的是金額方面的損失,要查實法律事項涉及的財產損失、糾紛金額、犯罪金額等財務數量信息。由此,其與財務會計一樣需要貨幣計量假設j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法務會計最主要的目的是為法律鑒定或法庭作證提供專家性意見的證據,為了將調查結果恰當準確地表達出來,注重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雙管齊下”,計量中也會參考運用法學、證據學方面的計量方式,如調查表、流程圖等計量手段,同時也會用實物指標反映,另外還可以用文字敘述來說明具體原因和情況。

五、法務會計原則

(一)獨立、客觀、公正原則法務會計師在執行業務過程中應保持實質和形式上雙重獨立,確保與當事人之間必須毫無利害關系,保持客觀公正的發表意見。對有關事項的調查、判斷和意見的表達,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獨立地根據調查結果,公平、公正地提供專家性意見,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經濟秩序。我國和國外的相關法律都要求有利益沖突的鑒定人應當回避,這種要求是為了保證達到客觀公正性。

(二)合法性原則所謂合法性一是證據的主體必須符合有關法律的規定。如根據我國現有法律,不具有鑒定資格的人做出的鑒定結論不符合合法性標準。二是證據必須具備合法的形式。訴訟法律對證據的種類作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對各種證據的型號也作出明確的要求。如物證、書證必須附卷,不能直接附卷的要通過照相、錄像、制作模型等方式附卷。鑒定結論必須采用書面形式,鑒定報告必須有兩個鑒定人簽名等。三是證據必須依照法定程序和方法收集或提供,法律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嚴禁偽造、隱匿證據。

(三)相關性原則法務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法務會計專家的意見或結論與需要認定的、有爭議的事實相關。從法律上講,這種相關性要求法務會計專家的意見對案件的判定具有實質性的影響。證據與案件事實的聯系必須是客觀的,不存在客觀聯系的事實不能成為證據。法律規定對收集到的各種根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除須查清證據確系客觀存在的事實外,還必須查清證據確與案件存在的客觀聯系。因此,證據調查人員審查判斷證據時,不僅要對證據是否客觀存在的事實作出認定,還必須對證據與案件是否存在相關性作出正確的判斷。

(四)充分性原則法務會計目標所依賴的證據都形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內的證據數量、類別和性質狀態都因目標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充分}生原則指必須有一定的證據量,從而保證該法務會計目標下的證據體系的定整性。在法律判案時,對證據的數量有時可以通過立法來決定。但是對于法務會計人員來講,如何把握充分性這個度,原則上應當做到兩點:一是所有法務會計人員的認定都有相關的證據去支持;二是法務會計人員所作的每一項認定之間所支持的證據沒有相互矛盾。

(五)排偽法原則排偽法是法律用語,是指利用事物的規律性來排除一些偽證的方法或法律規定,這是法務會計證據運用的原則之一。對于法務會計人員來講,要調查清楚事件的真實性,有時候會陷入到證據的海洋之中。而法務會計人員本身的工作是需要時間、成本、精力投入,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充分的、具有可采性的證據,則必須去除那些自相矛盾的、不正確的證據或數據。這些數據或證據有些是因為被調查者言不由衷的假證,有些是因為偶然巧合形成的,容易迷惑真相。一般來講,排偽法有關聯法則,即利用證據的關聯性排除偽證的法則;矛盾法則,即利用事實之司的矛盾排除偽證的法則;實踐法則,即通過實踐排除偽證的法則。在國際上法務會計人員常用的五步調查法中,有個步驟是系統的凈化數據,這是排偽法原則的具體體現。

五、法務會計程序及法務會計報告

(一)法務會計程序首先,接受委托階段:會見委托人,簽定委托書,了解委托事項,明確法務會計人員的任務。其次,準備階段:接受委托后所做的各種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初步調查,對委托方送檢的材料進行整理和分類,熟悉委托事項,再制定行動計劃,確定檢查、驗證的重點、步驟和方案,擬定要達到的目標及完成的方法。再次,實施階段:這是法務會計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法務會計師運用專門知識和技能,對委托事項進行檢查、驗證、鑒別和分析判斷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借鑒會計、審計、統計中的某些程序方法。對涉及法律事務的會計信息和會計資料作為證據使用時,還會運用法學中的理論、方法,像證據理論、分類理論、證據篩選理論、有效性理論等。在對有關會計事實進行調查時,可能還會用到法律上有關的偵察技術。最后,報告階段:通常包括整理、評價執行過程中收集到的有關證據,復核鑒定記錄,編寫法務會計報告;必要的時候,法務會計專家可能還需要出庭進行質證或作為專家證人,接受雙方當事人或法官的詢問。

(二)法務會計報告法務會計的工作結果一般都要用報告的形式系統地表達出來,以供委托人使用和參考。由于業務對象和使用對象不同,每項業務內容所依據的法規不同和執行部門本身文件格式的統一規范要求不同,法務會計報告的格式內容也會不同。但法務會計必須首先申明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所根據的具體財務會計及相關資料,采用的相關專業方法以充分說明其合法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其次,報告要有明確的結論,當證據充分,方法選擇適當,可以得出“有結論”的結論,但當證據不夠充分時,“報告”在陳述理由后,也可以得出無法做出明確意見的結論。在法務會計報告的措詞方面,由于法務會計報告最終是解決法律事項中的會計問題,而不是法律裁決書,因此,不能使用法律中的定性概念(如偷稅、貪污、侵吞、挪用等),法務會計師不應對當事人的有罪、無罪表示任何意見,也不應對證人證言或證人陳述表示任何意見或結論。因為法務會計報告不是法律裁決書。這樣才能保持法務會計報告的客觀性、獨立性和公正性,以滿足法律鑒定的需要。法務會計與審計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審計學是法務會計最直接的理論淵源。但是法務會計作為一門跨學科的科學,注定了其理論必須從會計、法學、經濟學等學科中去吸取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