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網絡會計的對比與評價
時間:2022-01-12 04:25:00
導語:新時期網絡會計的對比與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網絡經濟發展背景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不少學者開始研究經濟的發展對于傳統的會計理論與方法提出了挑戰,眾多學者開始對于新的經濟環境下的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改革進行研究。關于現代會計信息系統主要有以下變革: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阿妮塔S霍蘭得(A.S.Hollander)、埃里克L德納(EricL.Denna和J歐文徹林頓(J.OwenCherrington等人在《Accoun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andBusinessSolutions》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設計、使用和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原理。他們提出:建立一個將組織中的生產、會計、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領域聯系起來的業務過程以及業務事件,并引入一種識別業務事件和過程的模型——資源(Resource)、事件(Even)、參與者(Agent)和地點(Location)即業務過程REAL在分析傳統會計體系結構及其計算模式的基礎上,研究了一個可供選擇的改進傳統體系結構的方案;以業務過程/事件的概念模型為基礎,規劃和建立支持業務過程和管理活動的IT體系結構;考察會計系統性質上的變化對識別和控制業務、信息過程風險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控制設計的影響。
阿妮塔S霍蘭德等人的事件驅動會計事項法為建立嶄新的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了具體的思想、方法和框架,在世界上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而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研究現狀及動態分析對未來會計也有著相當程度的認識對于在網絡環境下的會計本質的認識有兩種觀點。
(1)“網絡財務”論。“網絡財務”這一概念是中國最大的財務軟件廠商用友集團于1999年底率先提出來的。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即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關于“網絡財務”的概念及其含義,目前在學術界和企業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的定義。
北京大學姚國章教授在《電子商務與企業管理》一書中指出,“網絡財務”與傳統財務相比有以下六個特征:一是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二是數據傳輸方式無紙化、網絡化;三是財務、業務高度協同;四是高效集中式管理;五是高度實時動態管理;六是支持強大的遠程處理。章教授指出網絡財務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財務信息處理的要求,對企業的財務工作方式、方法、業務流程進行重新構建,以適應現代企業瞬息萬變的管理要求。網絡財務并非傳統的手工會計的“模擬系統”,而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同21世紀社會、信息和技術環境相適應的、嶄新的財務管理模式。網絡財務這一稱謂是從“會計工具論”的角度來考察未來會計的,“網絡財務”提法是否科學,這些特征描述的是否全面、準確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2)會計信息系統論。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會計界一些學者吸收西方關于會計是信息系統的觀點,認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余緒纓教授指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它為管埋(包括財務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會計為管理服務,但不是管理本身”。葛家澍教授提出,“會計學的任務是揭示會計這一信息信息系統的規律性,探討數據處理和加工信息的科學方法,技術性是這門科學的本質的屬性”。楊周南教授部分吸收了美會計學家阿妮塔S霍蘭德(AS列步驟和方法的體系結構、信息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程度的角度,將會計信息系統分為手工系統、傳統自動化系統和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并指出我國現在所采用的就是傳統的自動化系統,或稱為基于計算機的會計信息系統(Computer-bas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CBAIS)、或簡稱為電算化會計。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信息技術正在一步步走入經濟生活。其迅猛的發展在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結構和勞動結構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隨著企業經營管理的相應改變,不可避免的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會計傳統內容也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于是網絡會計模式便應運而生。
1.2網絡會計的概念
所謂網絡會計是指在互聯網環境下對各種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會計活動。它是建立在網絡環境基礎上的會計信息系統,以財務管理為核心,實現了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一體化,是計算機網絡化的會計系統,所需處理的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以電子形式直接存儲于計算機網絡之中,對各種交易中的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會計活動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會計實現了各種遠程操作和事中動態會計核算與在線財務管理,是能夠處理電子單據和進行電子貨幣計算的一種全新財務管理模式。網絡會計自誕生伊始就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傳統會計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1.3網絡會計信息系統的特點:
(1)在線反饋。網絡技術的應用,使企業每一項變動都可以實時予以反映,當業務事項發生時,會計信息系統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網、企業外部網以及互聯網直接采集有關的數據信息,實現會計和業務一體化處理。憑借計算機的強大處理能力和網絡的傳輸能力,信息使用者只要點擊鼠標即可生成所需的會計信息。
(2)全面反映。通過在線訪問,信息需求者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取所有企業開放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滿足企業多方面的需要。
(3)實時分析比較。網絡環境下,在線數據庫包括網上所有企業的信息,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可在此基礎上得到同行業其他企業的有關財務指標,并進行分析比較,正確預測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4)資源共享。在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將具有更大程度的開放和公開,大量數據通過網絡從企業內外有關系統直接采集,而企業內外的各個機構、部門也可以根據授權,通過網絡獲取信息。這樣,網絡信息通過相互訪問實現資源共享。
5)方便、靈活,成本低。網絡會計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交易成本、審計監督成本和納稅申報費用,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客戶。
另外,在網絡環境下,會計軟件能提供多樣化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模塊化了的會計程序,靈活選擇多種信息,方便用戶使用。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催化下,全球的網絡經濟已具雛形,結合我國國情來看,近20年的改革開放在信息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隨著我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我國信息也將融入全球信息一體化。目前,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網絡信息時代的大潮已經到來,一方面我們要抓住網絡經濟帶給我們機遇,但是更重要的是面對和解決網絡經濟帶來的一些問題。
2、傳統會計模式與網絡會計模式會計目標的比較及評價
2.1會計目標的概念比較
“會計目標作為會計實踐活動(會計工作)所期望達到的結果或境界,離不開特定環境的影響。”是指會計信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應有一定方向和目的或是應達到的境地和標準,會計目標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會計的目標只能使使用者初步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無法傳遞和滿足投資者實時需要和特殊需求的信息。網絡信息時代的特征是信息傳播速度的快捷,提供會計信息成本的低廉化,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對于會計信息需求多樣化的需要。在網絡信息環境下,內、外部信息使用者需求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變化,根據這些變化定義網絡信息時代下的會計目標。
2.2網絡會計目標的優勢
財務會計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與其決策相關在網絡技術下會計數據的處理相當及時,業務一旦發生,經確認后即存入相應的服務器并主動送到會計信息系統隨即檢測,時效性顯著增強,用戶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查詢到所需要的內涵明確、能直接看懂和不需要進行再加工的信息,作出正確的決策。網絡會計目標主要包括信息供給、信息鑒證和信息消費三個方面的內容。
2.2.1信息供給
(1)會計信息的使用者
傳統會計目標僅注重現有投資者是其一大缺陷,因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將使企業的股東結構日趨多元化,這就要求企業不但要考慮現有股東獲得信息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將企業推向潛在的投資者,吸引潛在股東的注意,以擴大企業的資本規模,增強其發展潛力。網絡的應用使得潛在股東從企業獲得信息成為比較簡單的事,他們只需直接登錄公司網頁或到相關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不象在傳統形式下,必須找到公司財務報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書面資料才能獲取信息。因此潛在投資者必將成為網絡時代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當時959家上市公司上年度的年報網上披露,上網瀏覽1999年報的投資者達9000萬人次,累計下載年報共565萬份,平均沒加年報下載了5000次,現實出資本世上極大的潛力和強大的潛在投資者。
(2)提供的會計信息
由于潛在投資者的增多,會計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為其提供決策依據的信息,進而來決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動或決策,所以網絡時代提供的會計信息應具備以下特征:
①決策相關性。在網絡時代,由于集成化的優勢,企業采集和處理的信息日趨細微化(細到各部門各崗位各事件),所以可提供給使用者進行決策所需的詳細信息;公允價值的確認與計量相對簡單,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的計量屬性被廣泛使用后將提高信息的決策相關性。②面向未來。企業利用網絡及財務分析軟件可全面分析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經營發展情況和趨勢,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業有關未來發展前景、盈利預測、現金流量的信息以回答公司外部利害關系人最關心的問題。③實時信息。有了網絡,用戶可隨時進入公司網頁或在有關搜索引擎上搜索當日、當時企業的情況,因為企業已將信息集成為一個管理信息系統,可隨時向外提供信息。④非財務信息。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業的經營思想,在對信息質量和數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網絡時代,非財務信息將給使用者許多新的信息以彌補財務信息的不足。
(3)提供會計信息的方式
有了網絡技術的保證,會計信息的提供方式不再拘泥于以紙為載體的財務報告形式,而是以光電和網絡為載體,以在線交流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可隨時登錄企業網站讀取網頁上的信息,因此可以實時了解企業的每項變動,解決了信息及時性問題;使用者可通過超鏈接或內部搜索引擎的運用查找與自己正在進行的某項決策相關的信息,使信息實現專用性;還有就是信息的不再單純地使用文字,而是與圖形、圖像、聲音并存,以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各種不同需求。
在國外,1995年美國證監會(SEC)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盤、光盤或計算機網絡借口向SEC提交通用財務報告。經過快速的發展,在檢驗了歐亞、北美、南美,660個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業報告后證實有86%的企業上網,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們的網站上以某種形式其財務報告;在中國,2000年起證監會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聯網上披露其上年度的財務報告,網絡已經成為企業財務信息披露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2.2.2.信息鑒證
由于信息主體提供的信息是通過人腦分析加工后得出來的,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有必要對據以分析加工的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各數據之間的邏輯性和分析結果所包含的潛在經濟內容進行鑒證與說明。就我國來講,鑒證的主體有社會管理機構和社會公證機構,鑒證的內容包括對網絡財務數據的全面分析、比較分析和重點分析等,網絡鑒證機構應與信息供給方和信息消費方經常進行溝通,不斷完善信息的披露。
(1)財務數據的全面分析
一般可以從項目分析、比率分析和綜合分析三個方面進行。通過分析得出與該項目有關聯的一系列信息,為投資決策服務。
(2)財務數據的比較分析
一般是將分析的結果與歷史水平、同行業先進水平和標準水平等進行比較,以了解上市公司存在的潛力,挖掘新的增長點。
(3)財務數據的重點分析
一般可以從公司利潤分配方案、公司內質與未來發展三個方面進行。通過分析各種利潤分配方案背后錯綜復雜的原因,推斷出公司的業績與發展前景,更為深入地了解公司經營狀況,以預測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挖掘公司的潛在價值,觀察公司有無新的經濟增長點。
2.2.3信息消費
凡是財務信息的需求者都是信息的消費者。目前,我國財務信息的消費是無償的。隨著信息加工提驗難度的加大,消費方式將是有償的。信息是有價值的,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盡管會計信息直接關系到企業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但無償提供會計信息將會使它們挖掘潛力的積極性受到制約。
- 上一篇:高速公路安全專治工作方案
- 下一篇:國資局年底工作報告及明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