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旅游產業論文
時間:2022-03-02 03:59:09
導語:集群化旅游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旅游產業集群判定的區位商法
區位商也稱專門化率,最早是由哈蓋特(P.Haggett)提出并應用于區位分析中的。區位商是產業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在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判斷一個產業部門是否專業化以及專業化程度,以及產業在特定區域的相對集中程度等方面,區位商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指標,也是識別產業集群的主要方法之一。區位商是指一個特定區域的特定部門(產業)占區域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業)總產值占全國總產值比重之間的比值。通過計算,區位商如果小于或等于1,可以認為該產業是自給性部門,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區位商如果大于1,則認為該產業是地區的專業化部門,區位商越大,專業化水平越即集群程度越高。區位商法從點到面、從中觀到宏觀體現了本土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例,既提供了產業集群存在于特定區域的跡象,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產業區域集群的聯系。本文選擇區位商系數模型來測度長株潭旅游產業集群,地區以及產業領域都已確定,即公式中的字母所代表數值確定。公式中的LQij是長株潭地區(i)旅游產業(j)的區位商;Eij是長株潭地區(i)旅游產業(j)的總產值,Ei是長株潭地區(i)的總產值;Ekj是全國旅游產業(j)的總產值,Ek是全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
二、長株潭旅游產業集群的判定分析
長株潭地區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主要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之間的距離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其中還包括12個縣市和177個建制鎮,面積2.8×104km2,人口超過1300萬。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有專家提出將長株潭三市建成“城”的構想后,到2005年長株潭一體化被正式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長株潭三地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據來自三市統計年鑒顯示,2006年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積、19.2%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37.6%的GDP,GDP增幅為14.1%,人均GDP達到21750元。之后的每一年,長株潭地區的經濟一直呈現著快速增長的趨勢,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4年到2013年這十年時間內,長株潭地區的生產總值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同比增長速度非??臁:鲜∈俏覈穆糜未笫。L株潭這個“金三角”是湖南省經濟發達、歷史積淀深厚、人文景點最多的區域。在《湖南百科全書》中記載的全省30個著名遺址、7個著名城址中,分別有22個遺址5個城址分布在該區域。其中馬王堆漢墓、岳麓書院、炎帝陵、著名歷史人物故居、紅色旅游景區等都是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從旅游產業來看,旅游業作為當今世界發展勢頭強勁、具有潛力的朝陽產業,已經顯示了它的產業優勢。而長株潭地區隨著產業一體化及構建“兩型社會”戰略決策的出臺,又憑借其獨特的旅游資源,使旅游產業成為湖南旅游產業的中心和重軸,地區旅游產業國內總產值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傮w來說,2004年到2013年期間,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第三產業更是蒸蒸日上。長株潭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旅游產業生產總值都緊隨著全國GDP的增長速度,在逐年快速增長。從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到2014年這十年之間,長株潭地區的總體區位商分別為2.9378、3.4817、3.4869、3.3241、3.0950、2.8845、2.9978、2.3895、2.5623和2.7782,各地區區位商值均大于1,大部分區位商值大于2。這些數據表明,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相對專業化程度比較高,旅游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并且集群化程度較高。
三、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集群的比較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長株潭地區從2004年到2013年這10年以來的區位商都大于2。這些數據充分說明,長株潭地區的旅游產業呈現高水平的專業化,集群化顯著。如下圖所示的長株潭地區區位商變化,2004年到2005年是上升趨勢,從2006年開始,長株潭地區總體區位商開始呈現緩慢下滑的趨勢。從這單一數據來看,這似乎說明2006年開始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集群化開始降低,但實際上從上文中的表中可以看出,從2006年開始長株潭地區的各個產業的都高速發展,這是由于2005年省部編制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2006年長株潭又被國家列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點發展城市群,使得長株潭地區產值不斷增加,GDP基數變大,其中旅游產業也在不斷發展,但單一產業的增長明顯低于所有產值的增長,使得旅游產業區位商出現緩慢下降趨勢。2011年,總體區位商呈現出低谷,長株潭各個地區的區位商也顯示下滑狀態,這是由于2011年是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后的經濟回暖,也是長株潭的“十二五”計劃的第一年,經濟發展更為迅速,總生產總值增大。但從長株潭的總體區位商的變化趨勢來看,區位商值幾乎都在2.5以上,顯示出高集群化現象。長沙作為長株潭地區的領航者,是湖南省省會,也是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地區生產總值比株洲和湘潭要高出3倍多,旅游業生產總值比株洲和湘潭要高出將近5倍,其區位商值基本引領長株潭地區區位商值走向,與總體區位商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主要是由于長沙是省級經濟、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經濟發展迅速,地區生產總值占長株潭地區的60%以上;而且長沙還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又稱“楚漢名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出土的馬王堆文物、走馬樓簡牘文物、岳麓書院等等,都是長沙重要的旅游景點,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其總產值占長株潭地區旅游業總產值的70%以上。所以,長沙的旅游產業集群顯著,區位商值基本都大于3,高于株洲和湘潭地區。從株洲來看,地區生產總值明顯低于長沙,但高于湘潭,這主要得益于其工業發展。株洲是我國的老工業城市,也是現在的新興工業城市,具有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電動汽車研制基地,其中有100多個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都產生于株洲。株洲還創造了動力火車的第一速,“火車頭精神”是株洲無可爭議的城市特色。從旅游產業來看,株洲旅游產業集群程度較于長沙和株洲是不顯著的,其區位商明顯低于長沙和湘潭地區。株洲是一座自然風光名城,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神農城、方特歡樂世界與夢幻王國等,都是株洲的旅游觀光佳境。且因為長株潭一體化政策的出臺,株洲的發展明顯加快,相繼被評為“國家圍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產業隨之迅速發展。湘潭作為故鄉、偉人故里,也是、陳賡、譚政、齊白石、賀國強、馬英九等著名人物的故鄉,同時也作為湖湘學派及湘軍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是紅色旅游的重要景區。自從2005年長株潭一體化被寫入”十一五規劃“,2006年開始實施之后,湘潭地區的生產總值逐年快速增加,平均增長速度高于長沙和株洲,其旅游產業集群顯著性增加,其區位商都大于2,高于株洲地區,且逐漸接近長沙地區。
四、結論討論及啟示
基于2004年到2010年這十年的統計數據,且本文利用區位商法對長株潭地區的旅游產業集群進行了判定。研究表明,長株潭地區的旅游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且集群化程度較高。從對長沙、株洲、湘潭三地的比較分析來看,三地的旅游產業都顯現出集群特征,長沙集群顯著性高于株洲和湘潭地區,湘潭地區高于株洲,三地的旅游業集群發展呈現明顯不均衡性。長沙作為省會和政治經濟中心,旅游產業集群要素全面發展,集群化顯著;湘潭地區則以故居景區為核心,集聚相關產業要素,旅游產業集群度較高;而株洲主要以離城市中心區較遠的炎帝陵景區為核心,旅游產業凝聚相關產業的能力相對較弱,其旅游產業集群程度相對就較低。根據統計數據及旅游產業集群的判定和比較分析結果,應該因地制宜、整合開發,調整長株潭旅游產業發展戰略,形成均衡的、顯著性高的旅游產業集群,更好地促進實現“兩型社會”的構建。首先,因地制宜進行各地區旅游產業改造升級。長株潭三地都具有各自的地區旅游資源,楊崇光認為“長沙的歷史文化、株洲的產品產業、湘潭的革命傳統等,以及三地的自然風光都可以成為一種其他地區和城市不可替代的品牌”。長沙旅游業發展基礎和條件較好,應該在加強現有景區景點的建設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著力建設旅游輔助的配套設施,塑造形象品牌,進一步擴大其旅游影響。株洲需提升炎帝陵、方特夢幻樂園等景區景點在省內及國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充分利用其工業城市和交通樞紐的獨特優勢,進一步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可利用這些城市優勢產業因素引導旅游需求,大力發展工業旅游和商務旅游,提高旅游產業的集群化程度。其次,資源整合形成三地旅游產業鏈環。長株潭三地在旅游資源的合作和整合方面已經形成初步規模,但還需對各個環節進行整合和開發,形成一個由點到面到線的綜合旅游體系。比如將長株潭三地的歷史名人故居打造成“故居文化旅游基地”;長株潭三地都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各發展生態旅游,形成生態旅游三角模式等。同時,形成三地旅游產業集群,集聚相關產業要素發展,必須要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不能各自為政??梢猿闪㈤L株潭旅游總公司或者長株潭大型旅游公司進行合并重組,形成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獨立管理和服務機構,對長株潭地區旅游產業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統一建設景區景點基礎設施、統一評估景區、統一對外宣傳和對內服務。最后,交通升級形成長株潭地區的通達交通網。交通便捷通達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三地要形成一個旅游產業集群,更加必須形成一個便捷的交通網絡。現如今,長株潭之間具有鐵路和大巴車,株洲與湘潭之間具有城際公交,而長沙與兩地并沒有城際公交,這一點有待改善,有利于增進三地區的交流和相互合作發展。長沙在2014年5月1日開通地鐵,標志著長沙的交通運輸系統又進一大步,株洲和湘潭地區要緊隨長沙步伐,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輸建設,加強三地的融合。同時長株潭地區也要保持與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交通暢通,有利于各地游客過來觀光旅游,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
作者:楊菊仙周莎單位:湘潭大學
- 上一篇:內部控制下的企業會計論文
- 下一篇:農業局五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