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形成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05:05:00
導語:金融中心形成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導兩種模式,這兩種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在不同的金融發展階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發展中國家由于金融發展相對滯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更傾向于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當經濟和金融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形成模式又居于主要地位。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上海只能選擇政府主導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形成模式。
關鍵詞:政府主導模式;自然形成模式;金融中心
一、金融中心形成的兩種模式
金融中心的主要活動是借貸、證券(包括債券、股票和金融衍生產品)發行和交易、資金管理和保險。衡量金融中心的典型指標是銀行數量、銀行資產、國際間銀行債務、交易所資產估價、交易的合約數量、上市公司數量、會員數量、證券發行量、國外股票交易比重、管理的資金數量、外匯交易量以及衍生物在所有交易產品中所占的比重等。可見,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與金融體系的發展過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表明,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發展不但具有“供給推動型”和“需求引導型”兩種發展路徑,而且這種因果關系還存在互為因果聯系。金融發展路徑依賴的這種規律性反映到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徑上,就表現為金融中心形成的兩種模式: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
(一)自然形成模式。金融中心的自然形成模式指隨著經濟的增長,國際貿易和區際貿易及投資的不斷擴展,實體經濟對金融的需求必然增加,進而產生新的金融需求。因而,金融市場得以擴張,國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法規也隨之發生變化。通過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金融機構集聚狀態中各市場主體相互作用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和“稠密市場效應”,伴隨著規模經濟效益,產生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金融體系不斷發展,使金融機構在空間上進一步集聚,逐漸形成金融中心。
(二)政府主導形成模式。金融中心的政府主導形成模式指金融市場在獨立于實體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下,在實體經濟及其規模相對弱小的條件下,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刺激金融市場的發展,從而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加儲蓄,刺激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在這種模式中,金融體系的擴張通常是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政府部門的設計、強力支持而產生,金融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超前性。政府通過制定經濟和金融政策,吸引金融機構集聚。通過金融機構空間集聚,以及金融機構集聚狀態中各市場主體相互作用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和“稠密市場效應”,伴隨著規模經濟效益,產生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金融體系不斷發展,使金融機構進一步在空間上集聚,最終形成金融中心。這種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在本質上是通過金融體系的超前產生和發展刺激經濟增長,發揮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先導作用。
金融中心兩種形成模式之間的關系如何呢?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是理解金融中心兩種模式及其之間關系的理論基礎。一方面。經濟增長決定金融發展,金融發展是實體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經濟增長是“因”、金融發展是“果”。另一方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有反作用,金融發展可加速推動實體經濟增長,這種情況下,金融發展是“因”、經濟增長是“果”。同時,金融發展路徑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表明,在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發展不但具有路徑依賴的因果關系,而且這種因果關系還具有復雜的互為因果聯系,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表現出“低均衡”、“高均衡”和“多重均衡”的特征。因此,在金融中心形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金融發展的路徑依賴及其復雜性和多樣性。金融中心兩種發展模式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政府主導模式不能完全獨立于經濟發展的水平。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具有決定作用;發達的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具有反作用,可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說,金融中心形成和發展的政府主導模式歸根到底要以自然形成模式為基礎,而政府主導模式對自然形成模式有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加速促進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模式選擇
從金融中心兩種形成模式和兩者間的關系看,金融中心的自然形成模式與“需求引導型”的金融發展路徑相對應,強調金融中心是實體經濟增長和金融體系自身發展的結果;政府主導模式則與“供給推動型”的金融發展路徑相對應,強調金融發展在先于經濟增長的情況下,政府通過有關金融政策,優先發展金融,并把金融作為資源配置、推動經濟增長的手段。這兩種金融中心產生的模式存在著本質區別。自然形成模式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通過市場機制而自發產生;政府主導的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則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甚至不能在資源配置中全面發揮作用時,在政府的引導下被動形成的。金融中心兩種形成模式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重要的啟示:上海只能選擇政府主導型國際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原因如下:
(一)未形成成熟的市場機制。中國經濟目前總體上處于轉型時期,原有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與市場經濟發展和運行不相稱的機制尚未完全消除,市場體系尚待完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使中國目前還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地方政府實際上對各地資源有較強的控制力,甚至由于政府的干預使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過程中斷等等。這是目前我國經濟所處的客觀整體環境,只有不斷加強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才可能最終改變這種狀況,逐漸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因此,這一環境是我國在金融發展和金融中心形成路徑上必須走“政府主導模式”的最根本原因。
(二)缺乏完善的金融體制基礎。目前,上海的國有商業金融機構由于體制和機制的歷史原因,尚未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仍不能稱為真正的金融企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有的金融機構雖然規模較大,但綜合實力不強,而且金融創新機制不順,使金融創新尤其是在金融衍生產品創新上,處于不利地位。同時,中小金融機構比較分散,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需要進一步對其進行整合和治理。這一系列金融體制方面的不足,使國內金融機構創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不夠,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缺乏健全的金融法規體系。上海還存在法律和法規不健全、監控和法規的執行不到位等問題。法規和監控有多方面的內容,如匯率和利率調控、央行儲備金、銀行的最低資本金比重、強制性保險計劃、資本收益、收入和利潤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信息披露制度等等。由于金融體制和金融法規體系不健全,再加上行政和執法隨意性的存在,使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除面臨市場風險外,還可能面臨一些非市場風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創新。在這些問題上,上海市一方面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可利用“先行先試”的特殊地位,加快制度建設。克服金融機構集聚的制度障礙。
(四)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和金融機構集聚力度不夠。從金融市場環境上看,上海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偏低、透明度較低,貨幣市場建設相對落后,金融信息化發展不快;從金融市場參與者方面看,上海過分重視金融機構有關業務的擴張而弱化了功能開發,使金融機構大而不強、創新力不足、內部控制水平不高,金融專業人力資源密集度不足;從金融市場深度方面看,目前上海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如,外匯交易量較小、金融產品種類較少、居民的投資機會不多,金融市場對周邊腹地的影響力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地區保護主義傾向和金融資源配置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上海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足,嚴重制約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金融機構是金融中心的細胞,金融機構集聚是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特征。國際金融中心通常集中了大量的銀行。從國內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部及其結算和大宗業務都不在上海;上海的外資銀行雖然占銀行總數的70%,但其規模和結構都受到較大限制,外資銀行和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數量仍不多。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和現狀表明,金融中心如果僅有銀行是遠遠不夠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機構是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目前,上海的金融機構比較單一,銀行占主要地位,非銀行金融機構不發達,這種狀況不利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這種情況不是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就可解決的,政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激烈的外部競爭迫使上海必須加強政府對金融中心建設的主導作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面臨著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挑戰,同時還面臨國內一些城市的挑戰。從國內看。中國政府雖然已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放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但這個戰略在地區相對分割和地區保護主義的作用下,實行起來卻受到一些阻力。從國際上看,一些國家金融業的崛起,客觀上都與上海形成了一種競爭關系。這些因素使上海不僅面對資金、市場、客戶和人才方面的爭奪,而且使上海獲得中國金融改革和試點的優先權和特許權也受到挑戰。
總之,政府在促進金融發展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可替代。上海只有走政府主導型的金融中心形成模式,才有可能盡快地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三、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措施
(一)加快金融市場的改革與發展。采取多種方式促進上海全國性票據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以抓緊落實國務院9條意見為中心,以上海證券市場改革與發展為重點,爭取使上海證券市場盡早成為中國的主板市場;推動各金融市場之間的創新與聯動,進一步完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機制。
(二)建立組織領導體系。在國務院的授權下,由上海市政府牽頭,與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共同建立“4+1”聯席會議機制,構建一個上海地方政府與國家各金融管理部門之間順暢的溝通渠道,統籌考慮上海金融中心建設與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關系。
(三)優化金融環境。上海的外灘金融街與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還處于浦江兩岸割裂狀態,未能形成有機聯動和優勢互補。建議上海以外灘、陸家嘴地區的四D建設為中心,借鑒國外金融城區如倫敦金融城的建設經驗,注重金融發展地理形態的完整性,建立一個隸屬于市政府直接管理的上海金融城。盡快完善促進上海金融穩健發展的服務體系;盡快建立上海金融安全體系;不斷健全上海金融人才體系。要促進上海金融國際化的發展,即建設目標的國際化;標準的國際化;產權制度的國際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四)組建金融控股公司。近期要著重做好以下三個層次的工作。第一個層次,整合地方金融資源,組建地方性的金融控股公司,為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培養有競爭力的本地機構。第二個層次,推動相關全國性銀行、證券及保險公司的業務、營運中心機構化并爭取其落戶上海,同時爭取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上市后,其上市公司總部落戶上海。第三個層次,繼續大膽吸引外資銀行中國總代表處或主報告行、管轄行等落戶上海,把上海打造成“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管理、運營中心”。
- 上一篇:校長把握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
- 下一篇:黨建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