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立證券金融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時間:2022-02-15 07:23:00
導語:中國成立證券金融企業的出路在哪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不久,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周正慶在公開場合表示,為保持資本市場資金供求的平衡,應引導銀行資金合規入市,并提出了組建證券融資機構的思路。民生證券和上證聯合的研究成果也認為,鑒于我國證券市場運行機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的實際,應通過建立專業化的證券金融公司來根本解決券商的資金融通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是證券金融公司?推出證券金融公司制度的現實依據何在?國內券商在證券金融公司組建過程中又能夠做些什么?
一、何謂證券金融公司
證券金融公司也稱證券融資公司,源于信用交易制度,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證券中介機構。證券金融公司主要吸收證券公司、交易所或其他證券機構的存款和存券,向證券機構借出信用交易所需的資金和證券,是目前世界上兩大融資融券交易制度之一。由于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水平不同,以及社會經濟制度和歷史演進過程的差異,世界各國(地區)形成了多種適合自身市場發展的券商融資融券制度,這些制度可以概括地歸結為兩大類:市場化融資融券模式和專業化融資公司模式。市場化模式以美國為代表,其融資融券交易完全由市場的參與者自發完成;專業化公司模式以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在該模式中,證券商與銀行在證券抵押融資上被分隔開,由證券金融公司充當中介。政府部門通過證券金融公司嚴格控制著資金和證券通過信用交易的倍增效應,從而達到既緩解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的矛盾,又控制金融風險的目的。可以理解,無論是市場化模式還是專業化公司模式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都是由其不同的客觀經濟環境所決定的。美國的融資融券在資格上,幾乎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是資金的富裕者,就可以參與融資,只要是證券的擁有者,就可以參與融券。相反,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沒有選擇完全市場化模式而間接地選擇了證券金融公司模式,也是出于當時其市場發育狀況的考慮。
現代金融理論告訴我們,金融體系和信用環境的完善程度與信用交易模式的專業化(或者市場化)程度密切相關,金融市場越不發達、信用環境越薄弱,對專業化機構監控的依賴性就越大。像美國這樣的工業化國家,市場化過程已經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它們的信用交易模式早已形成了良性互動,無論是交易主體的廣泛性還是交易行為的自由度,這都是由其金融市場發達所帶來的效率改進所決定的。相對于歐美主要工業化國家而言,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當時的情況比較類似于我國現在的情況,鑒于自身的市場發育狀況,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設立專門的證券金融公司為券商融資融券,會更加有利于加強對券商融通行為的監管,在市場化程度較低時降低市場信息的搜尋成本。兩種不同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形成,充分體現了演進論思想中路徑依賴與多樣性的觀點。
二、為什么會有成立證券金融公司的風聞
海外券商的債務融資主要來自銀行、貨幣市場和證券金融公司,回購協議也正在成為券商融資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渠道。但在我國,貨幣市場上交易工具少,交易規模小,券商可以用來作回購交易的債券數量極為有限,而且回購利率較高,融資成本昂貴,這就決定了回購市場不可能滿足我國券商的融資需求,也不會成為我國券商融資的主要渠道。
同業拆借市場上,因為證券質押融資具有一定的風險,尤其是銀行很難對券商或投資者融資取得的資金投向進行有效的監控,加之我國股票市場實際運行過程很不規范,故而監管部門對證券質押融資都作了嚴格的資格認定和比例限制。實際運作過程中,銀行出于自身安全性的考慮,必然會對券商的融資非常慎重,因此券商通過同業拆借所能獲取的資金也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同業拆借和國債回購均不能滿足券商對中長期資金的需求,而國內券商最為短缺的就是中長期資金。最近擬推出的金融債券融資方式雖然能夠解決券商的中長期資金要求,但認定資格嚴格,審批程序復雜,最終只能是少數大券商取得金融債券發行資格,這反而會產生最需要資金的得不到資金,最不需要資金的卻得到資金這樣的結果。金融債券的“倒逼機制”只會加快國內券商優勝劣汰的步伐,而不能根本改善國內證券業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現狀。
不難看出,我國現有的幾種券商融資渠道,都由于其自身缺陷性或政府管制行為,而不能很好地滿足券商對資金的需求。相反,通過建立專業化的證券金融公司,憑借其高于券商的信用水平以保證貸款和利息收入的安全性,卻可以大大消除銀行的顧慮,增強銀行乃至整個社會對證券公司融資業務安全性的信心,有力地拓寬券商的融資通道。正是看到了證券金融公司制度這一獨特的融資優勢,在國內券商資金矛盾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成立證券金融公司的風聞應聲而起。
三、證券金融公司將如何設立與監管
證券金融公司是否真的能夠推出,何時才能夠得以推出,關鍵還要看金融市場化的具體走向以及政府決策層的決心。如果證券金融公司制度能夠付之實施,鑒于我國證券市場現階段的發育情況,在剛開始時估計政府決策部門會考慮暫設立1家作為試點,待經驗成熟后再陸續成立2—3家。但為了有效控制信用交易的放大倍數,可能最終不會超過4家。設立地則會選擇在上海、深圳、北京三地。股東結構上會由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以及其它有實力的投資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共同投資建立,設立規模預計注冊資本不會低于10億元(韓國要求法定資本額不得少于20億韓元,我國臺灣要求實收資本不得少于新臺幣4億元)。
對證券金融公司監管的結構設計可能會從兩方面著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商業銀行的主管機構,制定有關銀行向證券金融公司提供資金的渠道、方式和管理辦法;中國證監會作為中央證券監管機構,制定證券金融公司向證券公司或投資者提供資券轉融通的管理辦法,并由證券交易所對有關交易、存管、結算等方面制定出細則作為補充。證券金融公司成立后,再根據以上兩個方面的總體法規制定出具體的操作規程。
四、券商當前應該做些什么
證券金融公司成立后,在政府護航制度的佑護下,它會像最初的證券公司一樣,因缺乏競爭對手而處于一種絕對優勢地位。在交易規則的制定上,政府出于降低其經營風險的考慮也會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同時,多年來國內券商因為融資渠道狹窄資金短缺已經成為燎原之勢,市場對于資金的需求旺盛至極。在這種情況下,證券金融公司無疑又會是一個“暴利”行業。如若政策允許,筆者認為,券商斷不可錯過投資參股的絕佳機會。
投資證券金融公司,對于廣大券商來說,還會有如下的好處:首先,便于同證券金融公司關系的溝通,有利于將來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券商入股證券金融公司后,一方面,它既是證券金融公司的股東,可以參與證券金融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甚至可以直接派員參與證券金融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它又是證券金融公司的客戶,直接接受證券金融公司的服務,投資證券金融公司無疑會為爭取到貸款項目提供便利條件。其次,有利于券商拓展經營觸角,分散經營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是一個已經被現實所證實了的成功的投資經營理念。海外券商(尤其是混業經營國家的券商)無不在進行多元化經營以根本分散投資風險,就是證券投資中也是信奉投資組合的理念。受政策約束的限制,國內券商投資領域較為狹窄,證券金融公司的推出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券商的投資領域。其三,有利于提高券商在業界的聲望和知名度,便于券商整體業務的提升。要想在市場中長期立足,就要樹立起自身的“品牌”。證券金融公司籌建過程中,如果允許券商出資的話,實力雄厚、業績良好的大券商將會優先取得入股資格。而能夠入股證券金融公司,也會產生良好的公眾認可效應,這對于券商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業務的開發會起到相應的帶動作用。
如要投資證券金融公司,券商當前要做的主要有:要密切跟蹤政府決策層對建立證券金融公司的態度和動向,及時做好投資入股的溝通工作。目前政府對于是否建立證券金融公司的態度尚不明朗,但不能保證這不是未來事實的前期醞釀,有關人士的公開講話可能就是先聲,重要的還要看是否還會有繼之而來的信息。“先下手為強”,只要有傳聞,券商就應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及時做好投資入股的溝通準備;要認真研究國外證券金融公司融資融券制度的操作規程,為將來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做好人員培訓與技術支撐。對于證券金融公司的具體業務流程,國外已有成熟的操作程序可供借鑒,券商在這里蠻可以消除“臨時抱佛腳”所帶來的風險損失。
- 上一篇:有關日本證券金融作用及管理經驗探索
- 下一篇:有關我國證券金融企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