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7 04:18:14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農村法制建設的詮釋
(一)新農村法制建設的內涵
新農村建設這個政策的本身就包含了農村的法制建設,但新農村建設在農村法制的視域中“新”在何處?農民生活富裕、生產發展是物質方面的要求,素質提高、鄉風淳樸文明是精神方面的要求,村民自治、管理民主化是政治方面的要求,這些現象并沒有從法的角度反映出新農村的實質內涵。在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的前提下“,新農村”的法制建設應著眼于法律秩序的構建,以憲法規定的制度為前提,以建立法治國家為取向,在農村領域內建立起一種法的秩序和規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應注重理念的提升。“新農村”應集聚著平安、有序、法治、和諧的理念,以農村群眾法制觀念的普遍提高為契機,爭取農村與城鎮協調發展。第二,應轉變農村法制的治理模式。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破以往傳統的治理方式,建立起一種以法律為主要手段,以宗教、道德為輔助手段且法律與農村的村規民約相一致的治理模式,改變以往那種僅靠道德約束或行政手段進行治理的局限狀況。第三,應實現基層民主管理。政治上的民主是農村秩序得以穩定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進行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的政治、文化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盡量使三者達到協調發展,真正實現基層民主,這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遠大目標。
(二)新農村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全力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決策,必須加快小康社會的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使城鄉協調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農村的法制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其重要性具體體現在一下幾點:第一,新農村法制建設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的經濟活動需要用法律手段來約束和規范,經濟體制的完善須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有對應的政治體制相配合,沒有法制,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生產力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任務,人民生活富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第二,新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須有法制來保障。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支柱,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在農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農民道德水平、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復合型人才。在農村加強法制建設,對農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正確的引導他們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升農民的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三)新農村法制建設的意義
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對于新農村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法制建設是建設新農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大對農村的法制建設,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農民在社會公共空間內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新農村的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更是新農村建設中的前提和保障。第一,新農村法制建設是維護農民權益構建和諧農村的需求。維護農民權益是建設新農村的起點和歸宿。現代經濟社會,侵犯農民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農民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才是最正確最有效的手段,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切實可靠的保障。第二,新農村法制建設是推進農村改革的需求。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在經濟發展改革的同時,農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和茅盾,需要運用法律的手段加以制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穩定發展農村經濟,統籌推進農村改革,全方位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
二、新農村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但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長久以來被小農意識和小農經濟的封閉性所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農村宣傳法律知識的力度不夠,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落后的思想逐漸成為了新農村法制建設的阻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農村的經濟基礎薄弱
建國以后,為了改變以往國家落后的現狀,大力發展工業,提出了“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方針,農村、農民為此做出了很大貢獻,無形之中便形成了不合理的二元結構,使廣大農村更加的貧窮。為了改變這種貧窮的狀況,提出了“農業支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但農村整體上的經濟狀況依然薄弱,使得農村建設法制時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基礎。由于農村經濟的落后,教育水平的限制等因素,使得普遍受教育的人群大大降低,造成很大一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下。在農村大多數農民不懂法、不學法,更不能也不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律在農村也就成了一種形式。
(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
在中國大多數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私了”。“私了”實際上就是情與法的矛盾體現,“私了”更降低了法律在廣大農村中的威嚴和地位。為什么農民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時候總會想到和用到“私了”呢?因為封建社會那種腐朽的社會風氣對老百姓影響太深,可謂說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落后的思想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沒有與時俱進,使得當農民的正當利益受到侵害時,即使他們想通過法律的手段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往往因為怕打官司怕承擔費用而不了了之,無償的援助對于老百姓的需求來說不過是無濟于事而已,不可能從源頭解決農民打官司難的實際問題。因此要想建設好新農村法制建設,必須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意識到法律的強大力量,才能確保新農村的法制建設穩步健康的發展。
(三)農村基層干部法制觀念缺乏
在農村,基層干部是農民的父母官,農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先找基層干部出面調解解決問題。然而基層干部法制觀念缺乏,法律意識淡薄,很難做到依法處理,公平公正,人治依舊是農村管理的手段,人治必然導致腐敗現象的發生,最終侵害到農民的合法利益,嚴重影響著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損害了干部在廣大農民心中的形象。另外基層干部工作作風蠻橫,屢屢出現違法亂紀的現象,有些農村財務不公開,用公款鋪張浪費,老百姓有很大的意見。還有些基層干部只在乎上級命令,忽略了新農村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這就必然導致了有些“基層干部”不依法辦事,甚至還會出現以權代法、徇私枉法、執法犯法的現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解決好“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著新農村的建設。
(四)我國農村立法嚴重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有關農業方面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在一定意義上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頒布了多部有關農業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以及規章,初步形成了農業法律框架。這些法律規范的制定,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和支持。但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說,在農業農村立法方面依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很多關于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沒有制定出來,現有的法律體系并不健全也不完善,在某種意義上制約著新農村的建設。比如在農村的集體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農村的集體土地被征收以后如何賠償也沒有明確規定;賠償款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之間如何分配的問題,也沒有準確的規定等等一系列的法律盲點。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業農村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完善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去規范“三農”問題,那么新農村的建設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新農村的建設也將成為一種形式,淪為空談。
三、加強新農村法制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新農村法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法制建設的首要任務。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法律制度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經濟之上的,沒有經濟基礎的新農村建設將會成為空談,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把發展農村經濟置于首位,科學發展觀中也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只有抓好農村經濟,新農村的法制建設才會順利進行,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源泉。當下發展農村經濟主要做好下面幾項工作:
1.加大對農村公共建設的投資力度。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代表著農村的經濟實力,而公共設施的建設是由公共財政的支持才得以實現,通過財政對農村的水利、電力、交通道路、通訊覆蓋等基礎設施的支持,進而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農村受教育的程度和農民素質的高低跟教育的投入是成正比的,要讓城市農村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機會,就必須完善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和管理機制,平均的分配國家的教育資源。通過政府、社會、學校的多重力量,多角度多方位的去關注農民接受教育的現狀,了解農民的思想水平,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從思想源頭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新農村的建設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3.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城市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村的支持,城市發展起來以后經濟基礎雄厚,城鄉之間貧富懸殊較大,為了縮小城鄉差距,就要以城促鄉,工業反哺農業,加大中央財政對“三農”的補貼力度,全面落實“三農”補貼政策,切實把財政支出真正的用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主要把扶持的重點集中放在農村。
(二)大力宣傳法制教育,增強農民和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
在廣大農村中開展法制宣傳,不但能夠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而且可以增強農村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讓法律在農民和基層干部心中樹立權威,必須要把農村的工作轉移到法治的軌道上來。目前,加強農民的法制教育宣傳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1.健全農村的法律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服務。首先在農村以鄉鎮為單元建立法律服務站,代表廣大農民參與到法律活動中,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其次要擴寬法律咨詢渠道,鼓勵法律工作者到農村為農民提供一定的法律幫助,同時也為基層干部的依法行政提供咨詢。再次要把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做好,為那些經濟困難的家庭和負擔不起費用的農民無償的提供法律幫助。
2.深入開展農村的法制宣傳工作,提高農民和基層干部的法律意識。開展法制宣傳,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條件。首先要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實際需要,維護農民的正當利益,宣傳與農民生活、生產相關的法律規范。其次通過有效的途徑,提高干部的法制觀念,提高基層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意識,充分發揮好媒體的作用,幫助廣大農民懂法、守法、用法,遵循便民原則,切實履行干部職責。
(三)加強農業和農村的立法水平,健全法制,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我國農業、農村方面的法制建設與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要實現農村法制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
1.健全立法機制。健全農業、農村立法機制,包括健全農業、農村立法的機構體系,合理分配立法部門的權限。要根據立法任務,建立相應的工作部門,配備相應的人員;要賦予立法部門應有的權力,起到綜合協調的能力。明確中央和地方權力機關的立法分工,防止濫用權力,確保制定的法律法規合理合法。
2.加強立法隊伍的建設。農業、農村的立法是一項專業性、政治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求立法人員都要有很高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的新形勢下,立法人員不僅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要具有豐富的法學理論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
(四)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充分保障村民自治制度的貫徹落實
1.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為獨立處理公共事務提供了保障。鎮政府、鄉政府與村委會的關系從目前看是上下級的關系,要進一步的規范到業務指導和幫助的關系上。針對鄉鎮政府掌控村委會的情況,還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防止鄉鎮向農民亂攤派的現象發生。另外還要不斷完善和健全村委會辦事的程序,完成由人治到法治的轉變,
2.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體現了民主管理和法治精神。農村民主建設的有效載體是“以民為本,還權于民”,是搞好黨群、干群關系的前提保障。一方面要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要提升農民的法治意識,提高農村的管理水平,依法解決好農村存在的矛盾問題,這樣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中政治建設、精神建設、物質建設和諧同步發展。村民自治是農村文明與法治的基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推動農村法治建設和政治文明的有效途徑。新農村建設中重要的任務就是農村的法制建設,探討分析新農村的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建立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提高農民和基層干部的法律意識的法律體系,對新農村的建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整體大局看,對新農村法制建設進行研究和探索分析,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依法治國的根本性問題,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作者:張勝輝工作單位: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農村環境法制建設論文
- 下一篇:加強農村法制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