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措施
時間:2022-11-14 04:05:4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法治建設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農村法治建設的支持作用,需要在保證農村法治建設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圍繞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進程的主要因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相關措施等方面展開討論,在對農村法治建設面臨的困難及影響因素有所掌握的條件下,提出完善農村法律法規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法律意識;法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黨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手段。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要從擴大基層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出發,保證農民群眾自覺行使自己權利,并將強化民主法治建設當作新農村建設主要工作內容。實現新農村法治化,是新農村建設有效進行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將農村建設與農業發展結合起來,可在良好的法律環境下,為農村建設提供廣闊空間。
1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
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1農村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法律制度是推動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前提,同樣是促使農村法治化的依據。但是目前我國農村運行的法律制度還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法律法規沒有涉及到農村建設各個領域,使得農村基層干部在開展工作時無法可依。并且有的法律制度內容操作性較差,沒有做到與農村法治建設實際情況相結合,尤其是法律責任還沒有明確界定,會降低法律制度的規范功能和強制功能。除此之外,農村有的法律規章還沒有及時修正和完善,不能滿足農村法治建設需求,無法發揮法律制度在農村法治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1.2農民法律意識薄弱。農民法律意識是指農民有關法律的知識理論、心理、思想及觀念的總和,能體現出他們的法律認知程度。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但是還存在農民主體意識薄弱、對權力盲目崇拜等問題。農民法律意識對其法律行為有直接影響,是提升法治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來源。目前廣大農民群眾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極少借助法律手段來保障其自身權益,在農民法律意識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會對農村法治建設帶來較大阻礙。
2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主義農村法治建設比較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層政治體系運行問題。我國在基層政權管理方面,通常采取黨政兩套班子共同管理的方式,在農村法治建設中運行這一政治體制,還存在執行力度不夠的情況。相關制度規定中指出同級黨委領導只單純體現在關鍵決策制定上,不應由黨委直接辦理行政類工作。但實踐過程中,無法做到各部門職能明確,這種情況下不會影響管理工作開展,但會造成農民訴訟無門,對農村法治建設有不利影響。二是經濟發展落后會阻礙農村法治建設。長期以來,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導致農村經濟滯后于城市,農民收益增長緩慢,農業效益差。并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全,在交通和水電建設等方面有所不足,是制約農村法治建設良好開展的經濟因素。
3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相關措施
3.1健全農村法律法規。為了推動農村法治建設進程,需要從健全農村法律法規這一角度出發,為農村建設奠定基礎。需要將有關農村的法律制度作為法律體系重點內容,注重這些法律條例的完善和實施[1]。例如,我國加大了對《農業法》制定及實施的重視,圍繞農業發展建立了結構合理、可操作性較強及相互影響的法律體系。另外,為了有效落實農村法律法規,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及立法原則,以促進和保障農業發展作為法律法治制定的基本原則,盡可能做到法律法規的制定符合農村法治建設需求。另外,還應盡快制定有關農村經濟建設的法律規定,主要包括明確農村市場主體、保障農村市場正常運行、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的法律條例,為農村發展建設順利進行提供制度保障。3.2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要想保證農村法治建設朝著正確方向開展,則應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法治理念,這是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展的關鍵。實際進行農村法治建設時,要根據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將涉農法律問題的解決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發揮法治力量在農村建設上的推動作用[2]。并且在法治理念有效樹立基礎上,能促使農民群眾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有利于提高農村法治化程度,將相關法律制度落實到農村建設中。首先,要做到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盡快構建以工促農的經濟增長機制,在城市發展帶動下,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為農村法治建設提供經濟基礎,是實現農村良好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其次,應遵循民主管理要求,適當加大農民基層干部的行政權力,為農村法治建設有序進行加以保障。具體來說,確定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農民群眾能動性,能有效加快農村的法治建設進程。3.3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農民群眾法律行為對農村法治建設效果有一定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大對農民法治意識的培養,以便確保農民行為規范。并且農民群眾是農村建設的主體,提高對其的法治素質是建設法治化農村的關鍵,只有在農民具備較高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才可為農村建設提供較大推動力。相關部門要針對農民群眾組織相應的培訓教育活動,以法律知識作為主要培訓內容,并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加強農民法治思想建設。要將有關農民利益的法律教育及宣傳作為重要工作任務,從建設和諧農村、維護農民利益等要求出發,加大對農民法律素質的培養,以便加強其自治能力。同時,還應加大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激發基層干部學習的主動性,并實行考核機制,對農村基層干部法律知識掌握情況、法律素質等進行評價,以便為其提供專門的法律知識指導,發揮他們在農村法治建設上的重要作用。3.4加強農村法律服務。除了上述措施外,還應通過加強農村法律服務來確保農村法治建設?;鶎臃煞罩饕寝r民學習法律知識、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是需要高質量完成的工作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完善法律服務工作體系,提高基層法律服務人員的工作主動性,使得他們能做好法律顧問,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3]。
4結束語
為了促進我國農村的良好發展,需要從農村法治建設角度出發,采取一系列建設措施,為農村發展奠定基礎。當前新農村法治建設還面臨農民法律意識薄弱和法治建設物質基礎落后等問題,不利于我國農村法治建設。因此,要盡快采取相應的措施,從基礎制度建設、法治意識培養等多個角度出發,為農村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曉艷.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困境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7(4):1-2.
[2]王曉潔.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體會[J].中國科技投資,2017(5):263.
[3]潘詩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治建設現狀及提升方法[J].管理觀察,2016(20):78-80.
作者:林可 王芳杰 單位:沈丘縣第一高級中學
- 上一篇:口腔科醫療設備管理制度改革與實施
- 下一篇:終身教育法制保障建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