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10 02:41:27
導語: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鄉村振興是包含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等多方面內容的農村現代化建設新階段,而城市洲島地區擁有珍貴的生態資源以及獨特的洲島景觀,本文以南京八卦洲臨江村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實踐為例,剖析了其鄉村建設中,產業、生態、文化、活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于洲島類型地區鄉村建設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更好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探索城市洲島地區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規劃;美麗鄉村;洲島地區
一、前言
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是一脈相承的,2017年10月,報告提出:“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振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是一個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期,對美麗鄉村事業而言,鄉村振興戰略是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利好,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在新的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將帶動農村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將為農村振興、國家復興承擔更為重要的責任。城市洲島地區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良好的濕地、植被等生態資源以及獨特的洲島景觀,是江河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交錯的關鍵性節點,環境敏感度高、生態功能突出。近年來,快速的城市化使得洲島地區的生態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同時洲島地區因為其交通具有一定的內斂型,缺乏與外界的交流,這加劇了洲島地區與城市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南京八卦洲地區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典型洲島地區,探索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特色鄉村規劃策略,對解決長江中下游洲島地區鄉村規劃現狀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二、研究區概況
2012年十八大提出“美麗鄉村”后,南京啟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大大促使鄉村的環境得到提升,基礎設施初步完善,并積極向旅游型鄉村轉型。2017年6月,江蘇省提出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并積極開展規劃建設活動,重點培育特色田園鄉村試點。2018年起,南京市八卦洲臨江村通過整合村域農業資源和休閑旅游資源,提升整體環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村,正在努力打造南京市示范型美麗鄉村。南京市八卦洲位于南京市新老城區之間,地處南京“以江為軸、沿江發展”的城市化地帶。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主的新型城鎮化下典型的鄉村地區。在“一江兩岸,聯動發展”的格局中,八卦洲位于綠色生態帶,功能以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為主。臨江村村屬八卦洲下轄行政村之一的外沙村,處于八卦洲農業示范園的核心發展區,毗鄰果蔬花卉苗木培育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三、現狀分析和問題總結
(一)現狀分析。1.人口及土地利用現狀。外沙村下轄3個自然村,總人口3485人,總用地面積560hm2。臨江村目前共有勞動力人口538人,其中務農245人,占45.5%;其余多為務農與打工結合人員,老齡化趨勢還在加劇。目前村莊居民點分布零散,土地資源利用粗放,村莊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村民住宅建設無序,用地零散,村莊空間格局混亂。2.產業發展現狀。八卦洲農業基礎好,是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野八仙、蘆蒿已成為地區特色農產品;近年來,以高溫智能玻璃溫室為代表的省級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園區種植花卉、果蔬等,推動區域農業迅速發展。村民經濟來源主要為果園種植、農田耕種、土地魚塘租賃及政府財政撥款,缺少本村特色經濟,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尋找突破口。3.空間格局現狀。臨江村位于八卦洲農業示范園的核心發展區,中心路是八卦洲農業園的主軸,交通優勢明顯。作為嘉年華農創園的重要配套,臨江村吸引嘉年華游客到臨江村來吃、住、游、購。并計劃與中橋村、下壩村聯合打造農旅特色小鎮,促進區域整體發展。4.景觀風貌現狀。村莊內建筑以二層建筑為主,多在2001年至2010年修葺,存有部分危房,建筑風格多樣,包括中式建筑、現代中式、歐式、簡約風格等等,外立面主要高闊混凝土水泥墻、磚墻面,以紅、白、灰為主,少量橘色,院落景觀缺乏鄉土特色。村內小游園、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缺乏休閑娛樂設施,村莊景觀綠化水平不高,道路兩側缺乏遮蔭綠化,水岸景觀缺乏設計,植物配置較為單調,水面存在臟亂差現象,步道上缺乏休息的亭廊和景觀座椅。現有公共服務設施分布不合理,設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服務設施有待完善。(二)問題總結。1.缺乏洲島特色,千村一面。臨江村作為老村,無建筑景觀的亮點,在前期多次的規劃設計中,由于常為省事而統一整改建筑外觀,造成千村一面的現象。鄉村旅游的發展無特色,沒有形成旅游品牌,難以吸引游客多次前來。2.設計訴求多樣,人員技術經驗不足。規劃設計前需協調領導層、村莊發展、上位規劃發展、村民意愿等多方需求,規劃設計中由于現場征地資料缺失,地形圖不準,施工技術員經驗不足,鄉村建設經費有限等現象,規劃師不能及時協調規劃、水電、軟裝、植物的總體進度和管理,常導致設計改造的實際效果常與規劃師景愿相差甚遠。3.生態破壞性發展。建設用地較少,農田和生態保護用地較多,存在水源保護地、水庫等生態敏感區,在近年來快速的城市化發展中,洲島地區濕地和植被面積的減少導致水陸生態系統的失衡,使得洲島的生態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相鄰城市的生態質量也隨之下降。4.村民參與度低,缺乏文化認同感。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人口老齡化加劇,缺乏活力。對于聚集在鄉村的原住民而言,世代傳承的風土民俗凝結了村民對鄉村土地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這種認同感正在逐漸消失。
四、規劃成果
(一)總體布局規劃。在功能策劃上實現從單一功能到多功能的轉變。規劃功能結構為“一核、兩圈、三軸、四片”(圖1)。一核:公共服務中心:按美麗鄉村示范村指標,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設施。兩圈:休閑養生圈和旅游度假圈。三軸:沿環洲路的道路景觀軸:臨江村主干道綠化升級改造,重點打造紅色系列的彩葉植物景觀帶。沿河廊的生態景觀軸:外沙河生態景觀升級改造,沿河打造特色游覽路線。沿居民區的文化景觀軸:弘揚野菜文化、花卉文化等傳統文化,打造淳樸居民區。四片:休閑養生體驗片區、現代農業產業片區、美麗鄉村居住片區、鄉村旅游度假片區。(二)產業發展規劃。第一產業規劃以設施農業為主導,包括果蔬種植、苗圃種植和花卉種植;打造千畝苗圃種植基地:打造特色苗圃基地,重新定位品種和栽培技術,依托現有苗圃種植規模,引進因地制宜的珍貴樹種。同時合理擴大水產養殖業面積、提升江鮮捕撈產業,與旅游業結合打造特色長江江鮮美食品牌。(三)基礎設施規劃。規劃擴展臨江村現有的兩級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使之更加完善以滿足村民和游客需要,打造公共活動場地,同時增設公廁,小賣部,便民服務中心,汽車站等設施,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新增村史館、健身步道,豐富了該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的綜合性,構建良好人居環境。優化機動車道,對道路進行修補,在路幅較窄的地段增設回車場;在具備條件的路段增設綠化帶。打造游步道,改造原有單一化的水泥混凝土宅間路,豐富人行道路的樣式,采用鄉土化材料。結合村莊建筑布局及車行道路,設置三處生態停車場,總計35個停車位。(四)旅游發展規劃。旅游規劃重點塑造“三帶、一環、多點”的觀光旅游格局,體現鄉村文化底蘊與濱江景觀特色風貌。將花卉苗木和鄉村旅游業結合,作為農業嘉年華農創園重要配套,發展集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健康農家游。重點打造果蔬采摘體驗農家樂、江鮮美食特色街等特色旅游亮點。(五)綠化景觀提升。外沙路道路兩側路面整體黑色化處理,梳理雜灌草,道路兩側配置造型植物,豐富外沙路兩側的景觀(圖3)。濱河步道道路布置游步道、休憩小廣場、涼亭等設施。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步道材質選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塑化木等搭配設計。梳理河道的岸線,結合毛石駁岸、嵌草磚駁岸、仿樹樁駁岸等做生態駁岸,疏浚水系,清理河道周邊垃圾,種植耐水濕植物美化駁岸。采用凈水工程(水系溝通、河塘清淤)、綠化工程(駁岸綠化、游園綠化)、親水工程(橋梁建設、親水平臺建設、亭臺建設)進行河道改造。
五、對策建議
(一)保護生產性景觀,發展特色農業。鄉村發展必然要以農為本、以農固本,農業本身就是農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美麗鄉村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鄉村而言,脫離了地域特色和鮮活的農業生命,無法得到長久的發展,往往會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被淘汰,淪為一座缺乏文化內涵的農業主題公園。在洲島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中,從洲島地區的特色農業入手,提升原有農業產業,延伸產業鏈,形成村莊獨有特色,比如江鮮水產養殖業,果蔬種植業,野菜采摘業,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個季節特色宣傳旅游特點,打造特色品牌,切實保證鄉村業態多樣性與特色性的發展。(二)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洲島穩定。在洲島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對于洲島地區豐富的江灘、江圩、濕地等自然資源。進行生態適宜性分析后,劃定核心保育區、生態緩沖區、適宜建設區、優先建設區等。對生態保育區域,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穿插臨水特色風景建設、游賞活動等,確保生態環境在可承載范圍內。(三)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鄉村魅力。為滿足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通信、照明、排水、垃圾處理、交通設施、公共廁所、游客服務中心、標識系統、小賣部等服務設施。對于主要節點和道路出入口處的建筑,提升景觀形象,結合村莊特色風貌設定適宜得體的門戶風格。鼓勵村民自主進行民居美化和改造,形成多樣的村容村貌。(四)創新融合新業態,激發村莊活力。洲島地區有著吸引城市游客的獨特濱水風光,鼓勵種植結構的調整,發展多樣生態農業,復興當地傳統手工藝及特色美食,可發展民宿、手工藝品體驗、農家美食、采摘體驗、垂釣體驗、商業零售小賣等旅游業態,形成鄉村獨特品牌的同時為村民提供副業,吸引更多青年人留在鄉村就業。(五)社區共建共享,調動村民熱情。農戶在開展鄉村旅游的經營、銷售、服務上還需要一個提升的過程,如在農家菜式、服務質量以及食品衛生等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和指導。如何提供新鮮無污染的農家食品,提供符合品質要求的度假設施,并保證鄉村體驗的原生態,需加強宣傳力度,給村民樹立資源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各個村干部在美麗鄉村建設上發揮好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好統籌推進工作。多措并舉,采取民意投票選擇美化方案,或者政府獎勵個人提議的方式,讓村民共同參與到村莊建設中,加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史瑩,金質佳,曹仁勇,費文君.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特色田園鄉村發展分析——以南京市江寧區錢家渡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39-45+59.
[2]魏玉棟.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J].中共黨史研究,2018(03):14-18.
[3]熊星,唐曉嵐,包文淵,葉海躍,伊賢貴.城市江河洲島綠色基礎設施建構策略——以南京江心洲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5,29(05):146-151.
[4]李夢琴.城市江心洲島城市空間形態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
作者:楊舒婉 崔志華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精品范文
8美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