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排水一流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

時間:2022-11-22 11:29:04

導語:給排水一流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給排水一流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

摘要:針對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實踐教學基地不能有效支撐一流專業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依托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江西省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質量工程建設項目,以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為引領,以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深化科教融合,加強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和給排水重點開放實驗室等校內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江西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給排水專業卓越人才培養基地等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通過多年的建設與實踐,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發揮了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關鍵詞: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一流本科教育;卓越創新人才;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實踐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核心任務、重要內涵、基本特征和重要基礎[1],培養卓越創新人才是一流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卓越創新人才的重要場所,調查發現,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薄弱[2]已成為困擾“雙一流”建設高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難題[3]。為適應新形勢下培養卓越創新人才的實踐教學需要,建設以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為引領的校內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顯得尤為重要。華東交通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江西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江西省首批品牌專業,2019年3月被評為江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優勢專業),12月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并通過高等教育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的專業評估和復評。依托國家及江西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在校內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1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以培養卓越創新人才為目標,聚焦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加強了給排水專業校內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構架如圖1所示。1.1校內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深化科教融合,提升知識創新能力,加強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和華東交通大學給排水專業重點開放實驗室等校內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1.1.1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建設。針對飲用水水源水質污染和管網水質污染問題,從基于微渦流的強化混凝及膜處理技術、功能性復合材料對水體中微污染物高效去除、供水管網水質安全保障技術等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飲用水安全知識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平臺支撐,與江西省水務水科學檢測研發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申報并獲批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給排水專業師生可以在重點實驗室從事實踐教學和科研活動,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建筑面積2000多m2,擁有連續流動分析儀、凝膠凈化色譜、FCD絮凝光學檢測儀、倒置攝影生物顯微鏡、Zeta電位分析儀、TOC測定儀、正磷酸鹽分析儀、硝氮分析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水中放射性總αβ蒸發濃縮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氣相色譜儀(GC)、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液質質譜儀(LC-MS)、原子吸收光譜儀(AAS)、原子熒光光譜儀(AFS)、離子色譜儀(IC)等儀器設備,自由沉淀、過濾、氣浮、充氧、污泥比阻測定、活性炭吸附、離子交換、渦旋澄清池等試驗裝置,價值2000多萬元,備有一輛移動式檢測車,具備了13大類590項參數的檢測能力,利于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進行創新性實踐教學活動。1.1.2給排水專業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整合水和廢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學科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以科研反哺教學,增強學科本身的實力與競爭力[4-5]。利用華東交通大學現有給排水實踐教學基地具有靠近污水排放口和孔目湖的特有條件,整合、優化、擴展建設成涵蓋給水處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領域的1200m2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加強給排水專業重點開放實驗室建設。新增600m3/d微渦旋、網格絮凝、砂濾凈水工藝系統,整合給水處理工藝系統,建設“給水處理設計研究型”實踐教學基地;利用DAT-IAT池、鼓風機等科研設備及裝置,增加在線DO測定儀、在線硝氮分析儀、在線正磷酸鹽分析儀等在線儀表和自控設備(如變頻器、可編程控制器),建設200m3/d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設施[6],建設“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實踐教學基地[7]。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后,組建華東交通大學校級重點開放實驗室,應用于開放試驗、認識實習與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加強實習和實踐環節,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在整體教學中的比例(由28%提高到約35%),提供多種凈水、污水處理工藝系統,學生在創新實踐基地自主設計、操作,研究凈水、污水處理效果,探索工藝運行規律等,提升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促進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強化給排水科學與工程一流專業的卓越創新人才的培養。1.2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加強江西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校外卓越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建設。1.2.1江西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設。深入融合學校教學、科研及企業行業優質資源,引企入教,與南昌水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聯合建設江西省水污染控制技術“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主要研究方向:①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研究;②鐵路(如含油廢水)、醫藥、化工、印染、制革、染料、食品、電鍍、紡織、畜禽養殖等行業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垃圾滲濾液等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水污染處理工藝、技術、裝備等原創性研究;③各行業的污水資源化技術及相關產品設備的研究;④產品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大型化研究。以企業項目、教師科研項目、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平臺,與南昌水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單位共同完成課題80余項,為高新技術成果孵化提供基地,實現了校企優勢互補和科技實力融合,加快潛在生產力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的速度和效能,并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打造平臺和良好機遇,提升了專業技能與綜合技能,強化了工程創新能力。1.2.2給排水專業卓越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依托江西省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構建高校和社會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與南昌青云水廠、南昌朝陽水廠、南昌牛行水廠、南昌雙港水廠、南昌長堎水廠、南昌朝陽洲污水處理廠、青山湖污水處理廠、南昌水業集團、深圳粵鵬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簽訂給排水專業卓越人才培養基地協議,實施“3+1”產學聯合的培養模式,企業(行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共同設計和指導實踐項目,商定“頂崗實踐”訓練與考核機制,增進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實習機會,夯實了基礎技能與專業技能,強化了工程實踐能力。

2實踐與成效

2.1人才培養。給排水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已應用于本專業開放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近3年,開設開放試驗項目150余項,接納學生實習5000多人次,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項、江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1項,獲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三等獎1項、省賽一等獎1項,第三屆“深水杯”全國大學生給排水科技創新大賽知識競賽三等獎2項,科技創新大賽團體三等獎2項,提高了人才培養效果。科研反哺教學,將教師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設備引入到創新實踐教學基地,提高學生的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3年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作為教師科研基地,提高專業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2.2社會服務。建設后的給排水實踐教學基地入選首批國家環境保護培訓基地(城市污水處理),江西省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高級研修計劃培訓基地。承辦了由江西省住建廳和環保廳聯合組織的省城鎮污水處理專業人員培訓、全國首屆及第二屆“排水杯”江西省選拔賽、惠州城鎮供水行業協會、南昌鐵路局、沈陽鐵路局、蘭州鐵路局、洪城水業等技術人員培訓,為省內外兄弟院校、行業企業培訓中高端人才1600余人次。拓展對外聯系,深入融合行業企業,以“產學研培賽”為抓手,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共建校內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卓越創新型人才。2.3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我校給排水專業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所取得的成效2018年4月14日被中國教育電視臺進行了專題報道。2019年我校給排水專業被評為江西省一流專業(優勢專業),同年12月,被評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研究成果“工程教育認證引領、協同育人驅動,給排水專業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2019年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3結論

依托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江西省高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質量工程建設項目,以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為引領,培養給排水卓越創新人才為導向,加強了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并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深化科教融合,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整合、優化、擴展現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科研基地,加強江西省飲用水安全重點實驗室和華東交通大學給排水專業重點開放實驗室等校內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2)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整合學校教學、科研及企業行業優質資源,學校、企業(行業)協同,以“共管、共享、共贏”為原則,共建共育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加強江西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校外卓越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建設。(3)經多年的應用與實踐,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接納了本校90人/屆的課程試驗、開放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挑戰杯”、“創青春”、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等實踐教學任務,為省內外兄弟院校、行業企業培訓中高端人才1600余人次,發揮了專業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和重要基礎[J].中國高等教育,2017(19):16-17.

[2]周萌,曹政才,吳啟迪.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五位一體”的機器人技術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66-70.

[3]劉自團,彭華安.“雙一流”建設高校教學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省15所高校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8):23-28.

[4]陳洪捷,巫銳.“集群”還是“學科”:德國卓越大學建設的啟示[J].江蘇高教,2020(2):7-8.

[5]周光禮,薛欣欣.德國“卓越計劃”行動路徑與經驗啟示———基于“鉆石模型”的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20(3):47-54.

[6]胡鋒平,戴紅玲,張玉清,等.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及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2):95-98.

[7]戴紅玲,胡鋒平,彭小明,等.工程教育認證視閾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1):225-228.

作者:胡玉瑛 戴紅玲 魏楊 彭小明 胡鋒平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