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建設意義和發展建議
時間:2022-12-27 09:50:39
導語:農村社區建設意義和發展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社區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社會公正的選擇,是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的必要途徑。本文梳理了農村社區建設的相關理論,并從動員群眾參與、創新和豐富服務體系的內容、健全相關制度三個方面提出進一步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社區;建設
一、農村社區建設的意義
1)農村社區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三農問題是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問題,十六大以來,圍繞三農問題,每年都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那么無論是三農問題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其中都包含著農村社區建設問題,應該說,農村社區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題中應有之意。農村社區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沒有新農村建設就沒有農村社區的發展,反之,沒有農村社區建設新農村建設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任務,“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十八界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社會公正的選擇。城鄉之間的差距是社會不公的主要表現之一,其中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是城鄉差距的重要方面。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城鄉一體化化發展,農村社區建設是重要舉措之一。農村社區建設,有利于推動教育、醫療、環境治理等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有利于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一體化,進而實現改革成果全民共享。3)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的必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的概念,社區是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的重要載體,農村的社區建設是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治理在農村的探索和嘗試。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加強農村社區建設,有利于促進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務與農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更好地銜接互動,有利于增強農村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為農民幸福安康、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二、農村社區建設的相關理論
1、社區和社區建設
社區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提出的,在我國有燕京大學的一批學者翻譯而來的,一般來講,社區是指以共同居住的地域為基礎,具有共同的社會聯系,和價值認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市一中地方性社會。國外一般使用社區發展這個概念,在我國一般講社區建設這一概念。我國有關社區建設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才去過一些社區建設的措施,但都沒有用這一稱謂。直到2007—2008年,民政部先后通過多次申報審評,在全國選擇了304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印發了《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工作實施方案》,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正式啟動。2015年初,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導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
2、農村社區建設的任務和模式
1)農村社區建設的任務。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村基本公共設施建設,也就是村屯人居環境建設;二是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是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推動農村社區公益性服務、市場化服務創新發展,強化農村社區文化認同;三是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主要是完善在村黨組織領導下、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的農村社區治理機制,促進流動人口有效參與農村社區服務管理,暢通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渠道,推進農村社區法治建設。2)農村社區建設的任務。一村一社區模式,具體做法是社區設置與建制村合一,建立社區服務大廳或者鄰里服務中心,完善兩位辦公樓、村民議事、文化教育、社會救助、社區警務、文體活動時等基礎設施;村民委員會自治、管理與社區服務職能合一,以村兩委干部為主,其他社區服務崗位可以通過政府夠買公益崗位的方式聘請人員;中心之下設小區,小區主要是實行自治,發展社會互助。多村一社區模式:在中心村或原有的鄉村之間的管理片,設立社區服務中心,有中心村社區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其他村作為社區里的小區;每個中心村安排7人左右的服務人員,納入鄉鎮干部管理體制;組建中心社區黨支部和社區發展協調委員會,主要是社區服務中心,不是以及行政機構,與各村也不是隸屬管理系,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務。山東諸城等地實行這一模式。鄉村三級服務網絡模式:在鎮一級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在中心村或管理片設立農村社區服務站,其工作人員由鄉鎮派出,或者政府購買公益崗位,在村組設立社區服務室和法務崗。青島膠州等地實施的是這一模式。
三、進一步促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發展的建議
1)動員群眾參與。社區化管理是一個百姓凝聚共識的過程,形成共同意志的過程。但目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問題恰恰在于百姓參與的不足,而群眾的參與是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根本,關鍵,只有群眾真正積極參與進來,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這就需要農村社區工作人員沉下去,下功夫到各家各戶去走動,去宣傳,真正讓農民從心理上、意識上接受、歡迎、參與。2)創新和豐富服務體系的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和豐富農村社區服務的內容。比如蘇北地區村村都有“紅白理事會”,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農民等“五老”人員組成,管理各村各家各戶在紅事白事時的花銷規模,有利于革除陳規陋習,倡導新風尚。重慶江津地區開展的“互助服務一呼通”,將轄區內的服務機構、志愿者服務隊伍、相關服務站點、通信聯絡方式等裝訂成冊,發放給到各家各戶,采取求助式、咨詢式、關愛式等互助形式,為村民提供快捷服務。好的經驗可以進一步推廣。3)健全相關制度。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探索社會治理創新的各種體制機制建設,是探索政府管理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應該進一步厘清鄉鎮政府與村委會、城市居委會與村委會、社區服務站與村委會的關系,為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掃清制度上的障礙。
作者:齊巖 欒春蘋 單位:中共盤錦市委黨校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 上一篇:農村移民社區建設研究
- 下一篇:高校和諧學生社區建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