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特征與啟示

時間:2022-02-05 09:09:31

導語: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特征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特征與啟示

摘要:農村生態社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德國、美國和日本3個國家生態社區建設的現狀和做法,總結了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研究發現,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的共同經驗是:以具有指導性的發展策略、政策法規為保障,以空間形態規劃為基本手段,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生態技術為支撐手段,以公眾參與為基本條件,推動生態建設的順利實施。結合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完善農村生態社區建設規劃及政策法規、優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區的劃分管理、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啟示。

關鍵詞:農村生態社區;生態規劃;比較研究;啟示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強調將生態文明融入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中,并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定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農村生態社區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空間和重要支撐,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離不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水平的提升。中國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法規來加快農村生態社區建設,如《村莊整治技術規范(GB50045)》(2008年)《美麗鄉村建設指南(GB/T32000—2015)》(2015年),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頒布的《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2015年)等。因此,為了更好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生態社區的建設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態社區是由社區概念衍生而來,以人居環境為支撐,以一定范圍的居住空間為尺度,有合理的人口結構、和諧的鄰里關系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本文根據楊斌等(2015)的定義,認為農村生態社區是以農村生態文明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模式為目標,系統地組合相關建設和管理要素,在尊重當地鄉土風俗文化的條件下,運用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近年來,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制約鄉村生態社區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歐美等發達國家生態社區建設在有效發展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創新生態社區發展模式等方面具有先進的經驗,對促進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因此,本文比較分析了美國、德國和日本3個發達國家生態社區建設的特點與經驗,并系統分析了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促進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1國外生態社區建設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開始探索并積極推動生態社區建設。生態社區以生態設計基本原理為基礎,以現代生態技術為方法,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以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效化、節約化的目標設計和組織社區的空間環境,形成了一種自然、健康、舒適、和諧的生態社區環境。1.1德國弗萊堡生態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弗萊堡(Freiburg)位于德國西南,處于萊茵河上游和黑森林之間,現有22萬人口和155km2土地。建于1120年,經過幾個世紀的成長與現代化,已成為德國非常著名的生態城市,被譽為“綠色城市”、德國的生態資本,并獲得多個環境獎項。例如,1992年獲得“生態資本”獎,2004年獲得“可持續發展城市”獎,并多次獲得“國家太陽能聯盟”獎(每年有1800h的光照)。弗萊堡在生態規劃、能源、廢物管理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其生態社區發展的經驗如下。1.1.1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城市規劃德國的聯邦制度促進了政府權力下放,從國家層面到城市層面,德國都出臺了相應的生態建設政策及管理辦法,如《德國可再生能源法》《德國節能法》《水資源法》《溫室氣體控制排放法》等。聯邦州在聯邦政府的基礎上,對本州內的生態建設項目提供技術政策支持及財政法規。弗萊堡有道路建設、城市改造和社會福利改善的能力,根據上級政策制定城市發展政策及生態規劃。弗萊堡地方當局利用生態社區改造和恢復的機會,實施部分城市生態重建計劃,重點是城市密度、城市建設和規劃的能源效率、公共空間和綠色地帶、促進公共交通使用和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如學校和托兒所)等。同時,弗萊堡地方政府積極邀請當地企業和居民參與社區。這不僅提高了居民的節能意識,而且內置社會資本,形成了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社會支持結構。1.1.2能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弗萊堡通過政策支持等方式從能源節約、高效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促進能源的高效利用。例如,為提高現有建筑的能源效率,弗萊堡制訂了家庭能源改造支持計劃,使得每棟建筑能源消耗平均減少38%。為高效使用能源,開發了熱電聯產技術(CHP),該技術將電力產生的廢熱轉化成電力和熱能,以產生更多的能源,當前50%的電力由CHP生產,而1993年這一比例只有3%。同時,充分利用水力發電、生物質能、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如該城市擁有400多個公共和私人建設的光伏設置。1.1.3廢棄物綜合防治德國非常注重廢棄物的治理,其固體廢棄物數量不斷減少。目前為止,大約70%的廢棄物被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場也從1970年的5萬多個減少到現在的200個。弗萊堡生態社區每個家庭或公寓樓都配備了裝不同廢棄物的箱子:廢紙、有機食品與園藝廢品和不可回收垃圾。不同垃圾必須按照分類存放在社區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中,生物垃圾每周清理一次,其余每兩周清理一次。同時,通過法律嚴格要求制造商。1996年以來,制造商在產品設計上必須考慮避免浪費、廢物回收以及環境相容問題,2007年,超過88%的包裝廢棄物被回收利用。1.2美國阿卡塔生態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阿卡塔市(Arcata)是美國的一個小城市,建于1850年,位于洪堡灣,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紅木海岸。2008年,阿卡塔市人口有16381人,其中大約一半居民是洪堡州立大學的學生。在面臨嚴重的污水處理和灣區治理問題上,為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阿卡塔市居民通過努力,轉變計劃的不可持續性污水處理方案為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方案,從而建立阿卡塔沼澤和野生動物保護區(AMWF)以及社區森林,不僅有效處理了城市廢水,同時提供了一個美好的自然娛樂區,成為世界其他生態社區發展的典范,其生態社區發展的經驗如下。1.2.1因地制宜的生態社區發展政策隨著城市化發展,洪堡灣水資源遭到了嚴重污染。1972年,聯邦新立法要求改善海灣的水質。1975年,加利福尼亞州及阿卡塔地方當局根據聯邦水污染控制法案修訂案制定了嚴格的城市廢水管理政策,如北部海岸地區綜合治理計劃,建設區域廢水處理廠。然而,這一方案的弊端日益明顯。隨后在充分考慮成本收益及當地自然環境后,開始探索建設人工濕地的分散設計系統。這個制度不僅能保護灣區的所有現有用途,而且能創造廣闊的娛樂空間和鳥類棲息地。同時,阿卡塔市政廳采取多種環保計劃以促進社區發展,如溫室氣體排放計劃、固體廢棄物減少計劃、開放空間計劃、殺蟲劑減少計劃、行人/自行車代替汽車計劃和社區森林計劃等。1.2.2建立污水處理系統阿卡塔市污水處理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初步處理在渠首和澄清池中進行,是將固體與液體分離的機械過程;二級處理主要在氧化池、氯化池、濕地處理池和增強濕地池中進行,去除液體中對人體有害的污染物和病原體。首先,家庭及工業污水流向地下水管道,然后通過地下隧道流經各處理系統。具體如下:通過篩網和砂粒分離器后進入澄清池,經過約4h澄清后液體流入氧化池,固體被送到消化器,經過厭氧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剩余的污泥進入污泥干燥床,產生生物肥料;污水在氧化池二次沉淀,將污水中漂浮和沉淀有機物質分解產生氧氣;污水進一步通過濕地處理系統循環并流入消毒設施,進行消毒殺菌,最后流入增強濕地池,經濕地植物吸收來凈化污水。污水處理周期大約為50天,凈化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到洪堡灣。1.2.3學術機構提供技術支持洪堡州立大學擁有唯一被稱為“環境資源工程”的方案,整合了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生態學等分散的領域,具有獨一無二的科研優勢。其為阿卡塔生態濕地和社區森林建設提供了免費的技術支持、數據收集、監測和研究。并且,洪堡州立大學學生因具有投票資格,對阿卡塔生態社區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政治影響力,促進了該社區生態文明創新。1.3日本千葉新城生態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千葉新城位于關東地區東南部,日本千葉縣中部,處于東京都市圈,距離千葉縣中心城區不到30km,是日本生態社區建設的典范。千葉新城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的生態社區,是日本25個重點建設的生態城市之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千葉新城已成為現代化的生態城市,其生態社區發展的經驗如下。1.3.1政策大力支持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日本開始實行“技術立國”的城市發展戰略,開始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新城規劃,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如制定了《公共水域水質保全法》《工廠排污規制法》《煙塵排放規制法》等。同時,日本不斷完善相關節能減排法律,如《關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簡稱《節能法》)于1979年開始實施,隨后進行了多次修訂,目前已覆蓋包括建筑、工廠、運輸等領域,覆蓋了70%的家電領域產品和絕大部分工業領域電子產品。為了使社區與公園、屋頂花園、陽臺綠化和墻面草坪等空間綠色建設協調,政府規定建筑面積不能超過非建筑面積。千葉縣大力實施綠色支援政策,該政策采取項目資助的形式促進生態社區建設。1.3.2實現建筑低碳化在日本,生態城市的官方提法是“小環境負荷城市”,千葉新城在建設生態社區時,根據小環境負荷城市規劃的思路實現建筑低碳化:密集集約、環境與便利性相協調。由于日本人口密集,辦公部門及家庭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碳排放來源。對于工廠和辦公使用的建筑,通過采用新技術及節能技術降低高耗能機器設備、空調、照明等的負荷,如BEMS(建筑物能耗一體化管理系統)技術,加強能源消耗使用監測,并提高設備利用效率。同時,在新建建筑時注重使用節能技術,對于舊建筑進行節能改造。1.3.3改變居民生活方式千葉政府注重開展節能減排環保教育和低碳生活理念,在學校教育方面,加強環保宣傳,小學第一課通常是垃圾分類處理課程;在社會服務方面,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加強節能減排宣傳,積極引導消費者采取綠色生活方式;在企業方面,注重進行環保技術研發,引導形成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發展理念。同時,也注重引導居民使用低排放、低能耗的產品。政府通過資金補貼和減稅方式支持開發商采用低碳建材,并以減息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住宅。

2國外生態社區建設比較分析

德國、美國和日本在生態社區規劃與建設方面有先進的經驗。綜合分析3個國家的生態建設經驗,其共同點是:均以生態建設為目標,以具有指導性的發展策略、政策法規為保障,以空間形態規劃為基本手段,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生態技術為實現的支撐手段,以公眾參與為基本條件,推動生態建設的順利實施(表1)。其不同點是:德國注重生態社區的系統化整體規劃設計。從國家到城市層面都設計一以貫之的生態建設政策及管理辦法。聯邦政府制定國家層面總體建設法規和生態規劃,聯邦州規劃建設部門負責本州生態社區規劃原則和規劃措施,而各地“城市和社區建設聯盟”則負責本地區的具體規劃建設指導,制訂相應的技術規范和實施方案。德國生態社區規劃建設體系科學嚴密,規劃過程鼓勵公民參與和監督、社會討論,因此其管理水平較高。美國生態社區建設具有較強的民主性。在政府職能部門的相關引導下,積極加強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交流。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提出,通過鼓勵以社區為基礎的環境保護和生態社區的發展,政府部門建立網上綠色社區建設指南(AssistanceKit),提供生態社區建設的實施方案供居民選擇,并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技術幫助、開展生態社區建設培訓和舉辦研討會等方式加強與其他組織和機構的合作關系。日本采用混合式生態社區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政府干預較少,僅對生態社區的規劃及建設提供經費支持,其他職能則交給社區自治。雖然政府干預少,但是政府對社區的建設工作起到監督作用,并且作為強大后盾為社區建設工作提供財政補貼。而且,明確規定這些財政補貼支出嚴格按照預算以及規定執行。社區工作自治方面,日本生態社區基層設有“町會”以及“町會聯合會”,這兩項組織對社區的各項工作負責,具體包括環境保護、社區青少年教育、社區福利、社區治安等。

3中國農村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3.1法律法規不健全,農村生態社區規劃水平低雖然中國環境立法的數量可觀,如《環境保護法修訂案》等,且這些法律法規在促進城市和產業生態文明建設上也取得了不凡的成效,但是在改善農村社區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當前,中國大部分農村社區建設中都沒有將環境保護納入規劃范疇。盡管有少數社區將環境保護納入社區規劃的范圍,但是具體操作過程中難以有效執行,而且不夠全面。因此,既不能在農村有效地實施,也不能保護農民的環境權益,更不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部分農村社區建設缺少系統的生態規劃和環境治理方案,導致部分村莊建設無序、環境惡化。3.2村莊空間布局錯亂,土地資源大量浪費農村稅費改革以來,先后經過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但行政村的設置始終沒有改變。大多村莊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時,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資源,舊院閑置卻沒有得到復墾。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地拋荒,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廣大農民紛紛回鄉建造新房,“挪窩”但不“騰籠”,無論自留地,還是承包田,隨意亂占用土地蓋新房,而農民外遷后空出的房屋、宅基地又無人繼承或回收。這類無標準、無限制、無人居住的大量樓房,加速了村莊空心化,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倒閉的鄉鎮企業建造大面積廠房所占土地也被棄置浪費。3.3生態基礎設施不足,建設資金缺乏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足,表現在:由于農村缺乏污水處理設備和廢棄物回收利用設施,農村水資源污染嚴重,有害物質超標,嚴重影響到農村居民和牲畜的用水安全。生活垃圾隨意丟棄,面源污染嚴重,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產效率下降。當前,部分農村地區仍然以秸稈、柴草、煤炭作為主要燃料,冬天用柴草、煤炭取暖,再加上秸稈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并日趨嚴重。同時,雖然公路建設已經覆蓋到村,實現了“村村通”,但道路損壞嚴重、路網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民出行困難。中國農村生態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社區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夠,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差,生態承載能力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明顯。

4啟示

目前,中國的“美麗中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處于關鍵階段,中央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中強調加快轉變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隨著生態友好型農業的發展,必定會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態建設,為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服務。發達國家的生態社區的建設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對中國的農村生態社區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因此,需要合理借鑒國外生態社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出對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社區建設的啟示。4.1完善農村生態社區建設規劃及政策法規生態社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發展戰略規劃及政策法規,為生態社區建設提供法律保障。首先,應加強政府在生態社區建設方面的引導,健全和完善有效機制。其次,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特色,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制定指導原則和建設方案,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階段性目標和建設實施措施,構建符合生態社區發展要求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以有序推進農村社區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4.2優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區的劃分管理中國農村生態社區的生態建設應結合農業生產趨勢加強土地利用管理,把生態社區建設區域視作一個整體,強調城鎮及所在農業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協作,以爭取區域的整體效益最佳。在農村生態社區規劃上,應充分認識土地要素的類型、內容及功能,根據土地的敏感性指標及適宜性評價,有機整合各類用地,避免過于人為地劃分土地利用性質。在進行規劃土地時應融入生態因素,利用科學手段構建生態社區。通過土地生態敏感性分析和評價土地的現狀,分辨出土地的敏感性指標,對不同生態敏感度的土地采取不同的生態建設措施。4.3加快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府財政補貼、企業投資、農戶投資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加快農村生態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發展污水理廠、防災減災設備、衛生設施等生態基礎設施,循環和集約利用有效利用能源,合理組合各類資源以及采用適當的生態技術,達到生態循環的最大化,將廢棄物、污染物減到最小。推廣利用綜合節能減排技術,如參考德國熱電聯產技術,將廢熱轉化為電力和熱能,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同時,推廣和使用高效節能技術,如沼氣技術、太陽能節能房、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技術等,對采用節能減排設備和技術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貼,引導農村居民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加大對農村生態社區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作者:李鋼 單位: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