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生態問題及解決途徑
時間:2022-06-03 10:50:59
導語: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生態問題及解決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豫東是指河南省內黃河以南、京廣線以東地區,包括商丘、開封、周口在內的省轄市以及永城市、鹿邑縣、蘭考縣在內的省直管縣(市),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屬于黃河文明的發源地。為了實現中原崛起,豫東地區依靠地勢平坦、人口密度集中的傳統優勢,積極進行新農村建設。國家的惠農政策也為豫東地區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發展的契機,但由于基層政府、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執行權威資源和物質資源的缺乏以及自身執行力的有限性,農民個人分析和解讀國家政策的政治能力有待提高,發展契機也在推行不當的情況下轉為生態危機。具體來講,惠農政策的部分最終實施者往往竭盡全力將“自然”轉化為“人然”,以彰顯政績。他們通常進行一種價值預設:人有能力做的,就是應該做的。人的能力被看成天然就是好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只要你有能力去做,你所做的一切就一定都是合理的。即使我們改造自然的行為造成了不良后果,我們也要把這個后果看作是為了實現我們所謂的價值目標的“機會成本”,是一種合理的“代價”。在這種改造世界的理念的推動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自然生態問題、人文生態問題。
豫東農村自然生態環境遭到明顯破壞,最為明顯的是以下幾種現象。第一,華北防護林帶遭到破壞,環境保護的作用不斷削減。豫東地區屬于華北防護林帶的一部分,它的破壞會導致西北風沙的侵襲,也會造成土地鹽堿化。在沒有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之前,田地里所生長的樹苗是由鎮政府花錢購買,樹木的種植具有強制性,并且有專門的人進行負責監督農民的種植情況。但到了機械耕種時期,由于耕種不方便以及樹木遮擋太陽光而影響莊稼生長等原因,樹木遭到砍伐甚至出現人為使小樹苗存活率低的現象。這就使得華北防護林地帶的在豫東地區的不完整,使之不能發揮整體效用。第二,濕地破壞嚴重,耕地不斷被擠占。濕地破壞嚴重最為典型的是作為國家級的睢縣北湖周圍的濕地。濕地能夠凈化空氣,具有孕育多種生物的作用,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的滯后,城市建設不斷擠占濕地。破壞濕地從近期來看破壞了生物的棲息環境,從長期來看,濕地的不穩定性容易導致地基的塌陷。另外,耕地面積也被招商引資的舉措推向無法自保的境地。第三,空氣和水資源污染有增無減。近年來豫東地區為了區域經濟發展,政府不遺余力的招商引資,雖然近期緩解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但是入駐的企業往往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被淘汰的企業,豫東地區存在著7個國家貧困縣,占據整個河南省國家貧困縣22.6%的比例,經濟發展狀況限制了可持續發展的視閾,豫東地區的一些縣(市)以環境遭到破壞為代價來換取地方財政的增長,經濟發展政策呈現出負外部效應。
2豫東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人文生態問題
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因此,“自然的才是最好的”。這也是生態哲學的基本價值原則。自然的事物并不全是未經人類改造或影響的事物,它也包含被賦予人文精神在里面但仍保持最原初的狀態為人所用的新事物。因此,不管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它們都必須以蘊含“人文精神”而存在,都要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狀態,都要體現出作為人文精神核心的人的尊嚴,否則生態環境就沒有“生”態可言。但是,人文生態環境目前呈現出的狀態卻無不在昭示著人的尊嚴的岌岌可危。首先,缺乏了解農村的設計師,農村基礎設施配套不科學、不完善。政府為了解決“三農”問題,向農村撥付了一大批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資金雖然能夠到位,但利用、監管都不到位,甚至出現“錢不會花”的現象,導致了農村發展的速度并不能與幫扶資金增加的額度相一致,出現了資金利用的邊際效應。其次,強制合并行政村、自然村,使萬人“歸籠”,違背社區自然形成和發展規律。新農村建設不只是將農民從農村遷移到鄉鎮,也不是將農民自主建房改成鄉鎮購房,而是農村、農民、農業面貌都得到極大改觀,是農村由內而外的散發出的欣欣向榮的發展活力。以商丘市睢縣某鎮為例,該鎮就出現了以整合土地為借口將總人口達4.6萬人的鄉鎮整合到兩個社區,而目前這兩個項目戛然而止,一部分農民也紛紛逃離不適合他們生活習慣的社區。最后,人們之間的生態關系惡化。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人們一味追求物質的豐富與繁榮,社會精神的發展卻出現貧困和衰退。弗洛姆認為人與外界的關系分為兩種:一種是“占有的方式”,是要把外界的物質盡可能多地據為己有;另一種是“生存的方式”,是以博愛、奉獻、創造的精神與外界和諧相處。弗洛姆指出,只有當人的“生存方式”居主導地位的時候,人才能獲得真實的存在,其精神才是健全的。隨著粗放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利益復雜多樣化,在人際關系中就體現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摩擦和內耗,比如,群體性事件、農民信訪、農民之間正面沖突、法律案件存量不斷增加。
3生態問題產生的內在邏輯分析
農村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環境容量是大于城市的環境容量,但生態問題的消化吸收能力遠遠不如城市,面對以上生態問題,我們必須對此做出內在邏輯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豫東地區新農村建設生態問題產生的內在邏輯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第一,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向環境要效益,掩蓋領導當地經濟發展的能力不足。由于我國實行公務員回避制度,尤其是重要領導崗位不能由本地人員擔任,因此在制定重大決策時也會受到信息結構的影響,很難科學制定并能夠有效實施的政策,為了個人政績,當地會有一部分領導人不能夠從本市或縣的長遠利益出發,制定出“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高效”政策。政策的實然價值與應然價值的決裂勢必造成社會經濟的不健康發展。第二,基層政府相關領導人熱衷于形象工程,政策缺乏連續性,導致合并自然村等工程中途破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與政府間的信任關系。第三,農民生態意識淡薄,過度開墾土地,恣意砍伐樹木;農民集體觀念淡薄,宗法觀念深厚;農民法治觀念淡薄,人治思想仍然存在。首先,農民向土地要效益。其次,農民在參與鄉鎮企業生產時缺乏對企業的監控意識,任由損害他們健康的有害物質向周圍的環境排放。最后,農民參與市場經濟生產導致集體觀念弱化,人際之間的和諧相處的平衡關系被打破。
4生態問題解決途徑
為了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又好又快的解決“三農問題”,豫東地區必須高度重視并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走生態建設之路。首先,依照當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制定針對性的管理細則。進一步制定生態建設和保護的政策和機制是豫東地區新農村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根據地理、歷史、文化的背景,從文化根源出發制定與當地相吻合的政策。其次,基層政府要科學、民主、法治決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一方面,政府要組織政策制定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論證,由專家拿出幾項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供農民參考、選擇。另一方面,減少領導班子調整對政策連續性的影響,保證惠民工程不會隨著領導層的變更而中止,政策也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追蹤與調整,避免惠農資金變成阻止經濟發展的障礙。再次,政府要樹立宏觀指導思想。政府要從宏觀上對農民進行指導,方向上進行把握。防止農民走偏、走錯,同時又要給農民一定的空間,讓農民自己發揮,避免農民對政策的不認同甚至抵觸的現象。最后,農民要具有公共精神。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最終實施者,實施主體的態度直接影響著行為方向和行為效果。因此,農民要自覺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塑造自己的公共角色,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社會安全閥域內,運用法定途徑來調解矛盾,表達利益,減少群體性事件、法律案件存量等,與他人共同構建和諧、安逸的生態人際環境,實現農村社會秩序的動態穩定。
作者:姬瑞雪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劉福森.新生態哲學論綱[J].江海學刊,2009.
[2]嚴強,張鳳陽,溫晉鋒.宏觀政治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埃里希弗洛姆.占有還是存在[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
[4]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5.
- 上一篇: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位置與發展趨勢
- 下一篇:信息安全建設工作思路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