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時間:2022-12-14 03:04:47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摘要:社會主義農村建設,農民作為建設主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如何培養高素質、有能力的新型農民以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成為了關鍵問題。本文將對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關系到億萬農民的切身利益,是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本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培養高素質、有能力、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成了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如何培養新型農民關鍵在于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充分利用農民的自優勢,提高其綜合素質,為新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本文將對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對策。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1、農村人力資源的定義。研究農村人力資源首先要明確其定義,關于農村人力資源的定義,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說明。各個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農村人力資源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本文將引用李禾俊、趙京兩位學者對農村人力資源提出的定義,即農村人力資源是指農村人口總體中具備能夠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勞動能力的總和。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就是通過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術培訓、醫療衛生等方面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充分利用和發掘人力資源的潛在能力,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高速和健康發展。2、農村人力資源現狀。(1)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大。我國是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一半以上是農民,農村勞動力資源充足。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一部分農民會逐漸實現農村到城鎮的轉移。但是,由于農村人口現實基數大,再加上人口的逐年增長,我國農村勞動力的供給還將大大增加。(2)農村人力資源結構比例失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事第二、三產業,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重在逐漸下降。但就整個農村勞動力結構比例看,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另外,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且以青年男性為主,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女性和老年人的比例增高。(3)農村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差。人力資源的素質主要包括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兩個方面。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身體狀況良好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等方面。特別是國家不斷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事業更是為農民的好身體提供了保障。但是,相比較城市的整體水平而言,農村勞動力的身體素質與城市勞動力資源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在農村貧困落后地區,農民仍然面臨著生活條件較差、物質資源缺乏、醫療設施簡陋等問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農民的身體狀況。總的來說,我國農民身體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在文化素質方面,我國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較為落后,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整體較低。主要表現在:受教育水平偏低,初中學歷及初中以下的人口仍占較大比重;文盲數量較大,在貧困地區文盲半文盲勞動力仍然存在;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較少,絕大多數都是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4)農村勞動力就業難。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由于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專業技術水平較差,再加上戶籍制度等各種制度因素的限制,導致他們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處于劣勢,絕大多數只能從事城市中較底層的工作。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1、加大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農村教育是培養和提高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文化素質的主要渠道,要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教育的投入必不可少。(1)繼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國家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目標基本得以實現。但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九年義務教育制度還沒有得到全面普及,青少年失學、輟學現象較為嚴重。青少年是農村新增勞動力的來源,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決定了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高低。因此,必須繼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多元化的辦學模式,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優化教學質量,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做好學生、家長思想教育工作,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減少學生失學、輟學現象,全面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2)發展農村職業技能教育。農村職業技能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有能力、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的重要渠道,對于農業科技的推廣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通過農業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使農村勞動力更廣泛地適應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職業需求,并且能夠幫助農民工改善在城市就業的職業層次,即從低技能、低水平、低待遇的職業向高水平、高技能、高待遇的職業轉移。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因此,政府要繼續加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各種層次、類型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水平,促使勞動力充分就業。(3)大力開發農村成人教育。農村成人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專門人才和掃盲為主要任務,以農村成人為對象。通過農村成人教育活動,不僅可以降低農村勞動力的文盲率,提高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專門知識的培訓,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以適應農業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村成人教育應做好各種層次的培訓任務。一是掃盲教育。針對農村中文盲、半文盲成人,教育以文化基礎知識為主,以及簡單的農業技術、技能;二是普及教育。對象是廣大農民群眾,主要以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技術技能、基本法律知識等內容。三是提升教育。對象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農民,以培訓現代農業技術知識為主,讓他們成為農村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力量。2、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好的身體素質是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條件。因此,建立和完善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成為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的關鍵。(1)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即縣、鄉鎮、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各盡其職,分工協作。政府應整合農村現有醫療資源,統一規劃,加大基本醫療服務設施的投資和建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村衛生機構的布局,讓農民就近就醫,解決農村看病難、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另外,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專業醫學人才加入農村醫療隊伍。對于現有的醫務人員,應組織進行專業培訓和交流學習,提升業務能力,優化醫療人才隊伍結構,提高農民就醫質量。(2)加強各項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制度的建設,包括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應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擴大救助制度和新農合的覆蓋范圍,讓所有農民都能享受到各種制度保障的權益。另外,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科學的繳費標準、補償標準和補助范圍等,保證農民病有所醫。3、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可以規范勞動力市場,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1)改革戶籍制度,逐步消除制約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制度性障礙,讓農民實現自由流動,并能在城市中長期合法生活,享受與市民平等的待遇。另外,政府要提供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建立勞動力的社會調節機制。通過多種渠道向農民工提供勞動力供求信息,幫助農民工實現高效就業,減少勞動力的盲目流動。(2)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應逐步完善農名工子女的教育政策,讓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民工納入制度體系中,享受同等的保障權利;將農民工管理納入城市管理體系中,使農民工能夠參與城市社會生活。(3)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強化對勞動力市場秩序的監管,要求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就業勞動合同,并且按照合同制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對于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將通過法律手段堅決清理和制止;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以解決后顧之憂,為農民工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禾俊、趙京: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的思考[J].理論導刊,2005.

[2]張艷: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與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3]韓福明、黎鴻雁、張敬輝:我國人力資源現狀及成因[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1.

[4]劉文竹、江東權:淺析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6.

[5]李美燕、吳秋璟: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07.

作者:周文靜 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