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建設探究
時間:2022-10-30 11:45:10
導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建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逐漸成為一個熱點問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艱巨、長期且復雜,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工程而存在的。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著眼于制度建設,從而保障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诖?,本文主要探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制度建設策略。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建設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坝烧l來種地?怎樣種好地?”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顯得極為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
1新型職業農民的涵義與類型
美國人文學家沃爾夫認為:傳統農民是區別于市民身份的以追求維持生計為主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是以農業為產業,充分進入市場,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來獲取最大化報酬的人群。從社會學意義的角度來說,傳統農民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職業農民則更傾向于經濟學意義上的一種新型職業類型。雖然學術界還沒有對職業農民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就是指在農業的各種產業中自主選擇并充分就業,具備較高農業生產技能和一定生產規模的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等工作的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收入高于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且具備職業化。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依據從事的農業產業類別可以分為三類:生產型、服務型、經營型職業農民。生產型職業農民大都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直接從事園藝、經濟作物、創匯農業等具有較高附加值的農業生產;服務型農民是掌握一定的農業服務技能,服務于農業生產前、中、后的群體,如農資營銷員、農產品經紀人、動物防疫員等;經營型職業農民一般擁有農業生產技術和資金,具備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等經營管理工作,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經理等。
2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制度建設策略
2.1主體資格審查制度的建設
相比于一般意義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須建立一個嚴格、嚴謹的培訓主體資格審查制度,以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與效果。避免無資質、無條件的培訓機構的存在,減少培訓資源的浪費,實現培訓市場的凈化。具體建設包括舉辦者資質、辦學基準(實訓基地、培訓課程與體系、師資隊伍等)、申報受理和審批的程序與方法、相關信息公式與辦法以及申訴與退出程序辦法等內容的主體資格審查制度。地方政府應摒除地方保護主義,建立開放性的培訓市場,面向全社會踴躍吸收具備足夠條件與能力的農業院校、涉農企業、農村經濟實體及社會公益組織等,支持更多合格的培訓主體承擔培訓任務,更好地參與、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工作。
2.2“項目歸口”管理制度的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繼承并發揚項目實施的培訓開展方式,立足于培訓對象的學習基礎、特點、意愿以及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設置不同的培訓項目,從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分層與分類培訓。其主要內容包括:項目的選擇與確立的程序與方法,項目名稱與實施的責任主體,項目資金的預算、來源、投入與支出的方式,項目的內容和實施要求,項目的驗收標準與方法,未能如約完成項目要承擔的違約責任等。
2.3行業(企業)激勵制度的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構建行業(企業)激勵制度,以調動包括家庭農場、鄉鎮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相關行業、農村經濟實體等組織承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行業(企業)激勵制度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方面:行業(企業)應普遍設立“專款專用”的培訓基金;綜合考慮行業(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性質,將培訓支出納入企業生產和經營的成本;政府可明確額度,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稅費減免或用地優惠等,彌補其因承擔責任所受到的經濟損失;政府可將行業(企業)參與或承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活動作為社會力量辦學的一種行為,允許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營利,并監管其營利行為,合理設立“營利區間”;立足于行業保護、企業合法利益的角度,明確行業(企業)在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所承受的原料消耗、工傷事故、設備毀損等各種風險,找到預防與化解之法。需要注意的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激勵制度的實施,首先應積極進行政策宣傳,動員社會、行業或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從而積極承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其次是政府應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為行業(企業)營造一個優越的制度環境;再次是一些社會中介組織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供服務,其在市場發展的需求中逐漸發展起來,所以,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培養,以促進用工方和勞動者的雙向選擇,優化配置生產要素。
2.4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包”開發制度的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包主要是指立足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學習基礎、特點與培訓要求所開發的國家或行業(企業)認可,內容呈現連續性與可信賴特點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指南,內容涉及職業資格、能力標準、評估指南、學習策略與支撐材料等內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包”開發制度的建設應結合本土特色,如重視培訓對象的學習基礎與實際需求,對不同層次、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開發不同內容與質量的“培訓包”;培訓內容應涉及現代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能、農產品加工技術與營銷策略、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等多方面;同時,明確每一個“培訓包”的能力單元劃分,以若干課程和實訓為支撐,含有具體的學習策略與建議、職業發展材料等;了解現代農業的特點與規律、了解農村社會的行業或企業、教育專家、教師或學徒等都可共同參與開發“培訓包”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包”也應依據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勞動儲備制度及就業制度等,獲取國家或行業、企業所認可的職業資格,從而將其作為培訓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
2.5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評價制度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現代農業發展培養站在生產與管理、建設與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更應具備較強的操作與現場能力。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質量評價制度的建設應體現“能力本位”的特征。比如,為不同類型、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有針對性地制定資格認證標準和指標體系;考核內容應注重現代農業發展的實用知識與技能,以現場操作為主要考核形式,而考核結果則應以培訓對象的相關資格證書或登記職業技能證書為最終評價標準。
2.6“現代學徒制”的建設
規范合同方式,以明確培訓對象的“雙重身份”及培訓對象和用工企業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規范培訓經費來源、投入原則、相關利益主體的分擔比例與方式;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體資質、登記注冊的程序與方法等;建立嚴格的培訓課程與教學標準,體現培訓質量標準和評估方法等。此外,合理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監管制度,有效明確主體資質、監管的原則、監管內容與責任分工、日常監督方式、監管情況與結果反饋等;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學分銀行”制度,做好頂層設計和學分轉換試點工作。
3結語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作為一個長期、復雜且艱巨的社會工程,其順利開展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與保障。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必須立足并著眼于良好的制度建設,將其作為有力杠桿,推動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勝軍,黃曉赟,李翠珍.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制度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8):82-83.
[2]童潔,李宏偉,屈錫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向與支持體系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5(4):92-93.
作者:孫秀紅 單位: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沭陽縣分校
- 上一篇:探析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路徑
- 下一篇: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財務核算體系建設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