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歷程及重要意義
時間:2022-03-26 03:49:52
導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歷程及重要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經歷了一個從最初的生態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升華,再到十八大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的過程,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完善。實踐表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歷程;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從最初的萌芽覺醒、逐步成長、豐富發展,一代代繼承創新,最終形成了趨于成熟完善的制度體系。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做一個簡要的回顧,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歷程
(一)生態環境保護進入法律軌道———起步階段(1978—1992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以及思想意識的局限性,人們只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簡單粗放甚至粗暴的,很快出現了許多生態和環境問題,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逐漸意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經濟發展必須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基礎,必須維持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鄧小平指出:“經濟發展是關鍵,但經濟發展不是不惜代價的發展,要從辯證的角度看待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用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沖突,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因地制宜,統籌生態和民生的協調發展。”[1]1981年12月13日,我國的第一個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文件《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把每年的3月12日確定為我國的“植樹節”。1978年3月對我國憲法進行修訂,新修訂的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第一次寫進了憲法,這充分顯示了我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這是建國以來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的專門法律,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開始步入法制軌道。此后,我國步入了用法制來保護生態資源環境的新時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1985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等等。到1992年,國家規定的各項環境標準共300多項,為我國生態資源環境保護提供法制保障,確保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發展階段(1992—2002年)。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在會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21世紀的主題得到肯定。從此,可持續發展被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提了出來,成為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在此國際背景下,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國內生態環境問題日積月累,自然資源越來越緊張,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的形勢,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實施是我國這一階段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可持續發展地位進一步提高,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一時期,我國相繼出臺了許多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如《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199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2000年)等等,特別是在《刑法》中增加“破壞環境和資源保護罪”。刑法是我國處罰最嚴厲的法律,具有極大的威懾力,更有利于我國的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我國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一方面使我國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有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制度更進一步得到了豐富發展。(三)提出科學發展觀———完善階段(2002—2012年)。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吸收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并將生態問題上升到人類文明的高度,被列入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是對我國多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取得的認識成果的總結,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更進一步的發展,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設思想的逐步完善。這一時期,我國又相繼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2003年)、《節約能源法》(2007年)、《水污染強制法》(2008年)、《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2011年)等許多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從而使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越來越完善。(四)建設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熟階段(2012年至今)。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且第一次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這意味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從注重思想理論建設發展到注重制度建設,標志著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走向成熟。十八大以后,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制度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并致力于建立一個系統嚴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的生態修復制度。”[2]重點強調制度的系統性完整性,并且生態環境保護從源頭、過程到事后追責都形成一整套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基本制度框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3]重點強調生態文明制度的嚴格性,也表明了我黨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這樣有系統的生態法律制度,并嚴格執法,保證法律制度落實到位。由此可見,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建設,強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系統的完整嚴密性以及執法的嚴格性,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更進一步走向成熟。
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我國發展道路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從理論價值上來看,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從現實價值來看,對于破解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實現美麗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文明形態,其主要內容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即要求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覺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人對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要對自然自覺履行責任和義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也有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論述,蘊含著生態文明思想。首先,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馬克思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4]其次,人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自然界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雖然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改造自然,但人的實踐活動必須以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如果人不尊重自然規律,自以為征服了自然界,遲早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5]因此,尊重和愛護自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同時,與時俱進,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從最初的生態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升華,再到十八大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的過程,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完善。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開拓進取的實踐精神,通過繼承與創新,提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通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破解我國生態危機的重要途徑。任何思想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每一個階段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都是在當時特定的生態環境問題下產生的。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思想觀念的局限性,為了追求片面的經濟效益,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方式取得的,使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雖然短時期內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如同殺雞取卵,緣木求魚,最后得不償失,極大地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比如,由于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我國的很多草原、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森林消失,土壤沙化,很多物種滅絕。嚴重的水污染導致很多城市水荒,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陸地面積逐漸縮小。由于人們不注意自然資源的節約,使我國有限的資源過度耗費,資源匱乏直到枯竭,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高耗能生產,每到秋冬季節,全面大面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出現,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影響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等等。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通過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這些制度體系來約束、調整、規范人們的行為,從而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社會實踐,慢慢變成行為習慣,形成社會風氣。同時,對于那些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生態環境損失的企業及個人進行嚴厲的處罰,并實行追責制度,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形成強大震懾力,這樣從制度上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最終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制度保證。在黨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構想,美麗中國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也是中國人的共同愿景。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產品的越來越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追求和向往。美麗中國指的是在中華大地上有著藍天白云、山清水秀,在中華大地上,水是潔凈的,空氣是清新的,食品是安全的,這也是人們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美麗中國夢是中國人對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美好盼望,是中國人對美麗中國夢的美好期待。要實現美麗中國夢,就必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使人與大自然像朋友一樣和諧共處,才能形成環境優美,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必要條件,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有生態文明制度作為其后盾和保障。生態文明理念與生態文明制度兩者相輔相成,它們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思想、一種理念,必須要轉變為人們日常的實際行動,并慢慢變成一種行為習慣。而生態文明制度則是其中必不或缺的中間環節,是使人們的思想理念外化為人們行為的中間媒介。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運作良好、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指南,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證。生態文明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長期穩性,發揮持久的推動力。過去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推進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生態文明制度供給長期處于不足狀態。因此,通過完整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的建立,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通過制度體系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需要黨和政府、企業和個人等各個方面的努力與合作。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形勢的變化發展,不斷完善原有的生態文明制度,使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為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我國社會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41.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64.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作者:魏彩霞 單位:江漢大學
- 上一篇: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探索
- 下一篇: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