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案例教學法研究
時間:2022-08-20 03:12:33
導語: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案例教學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增強學生對現階段我國勞動法學理論和勞動關系法規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教學,可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學效果。對案例教學法在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應用中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改善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的策略,希望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應用;課程教學
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勞動關系管理和勞動爭議處理崗位從業人員需要有相當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積累,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既熟悉國家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理論又有一定實踐能力的和諧勞動關系專業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案例教學法以典型案例作為教學手段,通過生生、師生間的雙向及多向互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兩者融合到一起,使學生在理解勞動法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及勞動爭議處理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在真實情景中把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運用,達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最佳契合。研究其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問題,著力提升其教學效果,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1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案例選擇問題。目前上課采用的案例主要是教材案例和教師提供案例。教材案例存在陳舊無法體現時代特色、簡單不生動、案例背景不詳影響分析、重結果忽視推理等問題。如教材中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所所按采用的“華為7000人辭職,工齡歸零事件”案例,發生在2007年底,案例陳舊。而且華為利用我國法律頒布與施行的時間差引起“辭職門”事件,更被解讀為意在規避“連續工作滿十年”。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十多年后,華為這一案例已經無法體現時代特色,案例目的不明確,教學意義不大。教材案例直接對案例爭議焦點進行分析并給出仲裁裁決或法院判決結果,影響學生自主分析和推理的興趣。教師教學所用的自選案例普遍陳舊、不典型、質量不高、理論和實踐脫節。教師在多年教學中積累的不少案例可能會存在不典型、案例背景不詳、案例目的不明確等問題。一方面由于行業特殊性存在“涉密”問題;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教師缺乏人力資源工作崗位實踐經驗,兼職律師的經歷更少,教師普遍缺乏獲取新鮮生動的真實案例的渠道。新鮮生動的真實案例比教材中晦澀難懂、冗長枯燥的案例更能吸引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1.2教師案例教學組織能力問題。(1)教學設計與組織方面:教師一般在理論授課環節加入案例教學,學生當堂對案例進行閱讀,由于課堂時間限制,既不利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也不利于學生深入思考,進而影響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停留在淺層面。最常見的教師“自問自答”現象中,學生參與度過低,失去了案例教學的意義。部分教師提前把案例呈現給學生,卻容易出現學生通過網絡上隨意下載相關資料應付差事的現象。(2)課程考核方面:教師不夠重視對學生課堂參與度、參與質量的考核,導致學生“應付差事”、“搭便車”現象普遍。考核與激勵是管理中學生的一對共生體。要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必須有相對周到的考核辦法。
2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案例教學改進策略
2.1案例準備優化策略。第一,案例選擇要求。案例應用于教學時應滿足三個基本要求:內容真實,案例中應包含一定的管理問題,案例必須有明確的目的。為提高案例教學的互動效果,案例應該具備典型性、新穎性、生動性特征。在選擇案例時還應站在企業崗位需求的角度來培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作為企業管理人員或HR,常面臨如何將企業文化、企業人事管理人性化的“柔性”與法律規定的“剛性”有機結合,做到兩者兼顧。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勞動法律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勞動爭議,同時還要讓學生從實踐出發,兼顧勞動爭議處理的人性化、和諧化原則,達到兩者兼顧的效果。第二,案例來源方面。案例選擇的途徑有:有關案例書籍、互聯網、官方機構的公告等。尤其是通過互聯網不乏新穎的、真實的案例。2013年7月,裁判文書全面上網后大大豐富了勞動法學方面的案例資源,可以解決教師因司法公開程度不高普遍缺乏真實生動案例資源的問題。另外很多優質HR公眾號也有大量新鮮、熱點問題相關案例。可以引導學生訂閱學習,并且選擇典型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分享,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第三,案例類型方面。勞動法律方面的教學案例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描述評價型。即描述解決勞動爭議問題的全過程,包括其實際后果不論成功或失敗。這樣,留給學生的分析任務只是對案例中的做法進行事后分析,以及提出學生自己的可行性建議。第二種是分析決策型。即只介紹案例背景及待解決的問題,由學生來分析并提出對策,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案例類型。第四,案例編寫方面。教師選擇好案例還應進行必要的案例編寫工作。編寫案例有幾點注意:案例編寫以教學目的為依據,教學目的應當具體、明確;案例內容至少要包括正文和思考題,其中正文一般按照事件發展的順序展開,對于復雜案件應該詳細介紹涉案的關鍵信息以便學生推理、分析;思考題不止一個,提問方式多樣,如“你認為本案中某員工或某單位的行為有無不妥之處?”“你認為本案中用人單位如何避免此類爭議的發生?”等。案例呈現時多考慮視頻和圖片等因素,提升案例編寫的生動性。2.2教師案例教學能力優化策略。(1)建立勞動爭議案例分析討論過程模型。勞動爭議案件分析包括七個教學環節:呈現案例—找案件爭議焦點—分主次—找法律依據—找證據—提方案—總結評價。教師要將案例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然后由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爭議解決的焦點及主次、法律依據、證據支撐、解決爭議的方案,而后分組發言。教師根據學生觀點再次分組,不同觀點的組別進行辯論。觀點越辯越明,教師恰到好處地進行總結點評。(2)教學組織方式多樣化。要避免簡單的“一問一答”或者“自問自答”的形式展開教學,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與交流、自由討論與交流等方式營造出熱烈的互動氛圍;豐富教學模式,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模擬法庭形式來組織案例教學的七個教學環節。還可以由教師確定主題,學生自主選擇案例,課堂分享個人案例分析思路。學生自選案例交流分析,使得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參與性強。對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交流能力有很顯著的效果。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度和課堂互動效果。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案例教學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要結合案例滲透知識點,通過互問互答和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入知識點,在案例的基礎上深化課程內容。(3)充分發揮教師作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是現代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高度概括。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案例教學的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的參與度。而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起著激勵、引導和總結的作用。教師要教師把握案例背后的理論支撐,學生探究過程中予以必要的引導,掌控和引導案例分析的方向、深度和進程。通過及時提問、啟發誘導等手段激勵和引導學生參與案例分析、討論及發言;合理計劃和分配課堂時間;避種免學生因思考不深入,分析問題停留在表面現象;防止參與度低的學生“應付差事”;預判案例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難和爭議,及時引導推進;分小組進行要注意分工合理,避免“搭便車”現象。提前準備好解決方案,保障案例教學過程的有序開展。教師要重視總結和評價環節,完善和執行案例考核計分制度。不僅對學生的課堂觀點進行歸納并作知識性評價,還應對學生的參與度和效果進行評價。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自己或通過小組長對學生的所有環節的表現進行記錄,作為評價課堂平時分的依據,并計入期末考核綜合得分中。這樣對于提高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和滿意度,提升教學互動效果有顯著效果。
3總結
盡管案例教學法也有一些不足,但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對教學條件和設備要求低而經濟便利,雖不在新,卻勝在應用范圍廣泛。通過對教學方法改進,可以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使勞動爭議處理課程成為受學生普遍歡迎又受益的一門專業課程。
參考文獻
[1]譚陽希.案例教學法在勞動合同法教學中應用[J].法制博覽,2017,(33):245.
[2]段凱.案例教學法在勞動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17,(03):235-236.
[3]王素芬,蔣佳伯.論勞動法案例教學的多重維度[J].遼寧行政學院學,2015,(11):82-85.
[4]蘭芬.淺析案例互動教學法在勞動法課程中運用的重要性[J].經營管理者,2017,(19).
作者:周延波 謝承炎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 上一篇: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探析
- 下一篇:情景教學法在財務會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