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理論英語詞匯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05 09:26:59

導語:隱喻理論英語詞匯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隱喻理論英語詞匯教學研究

【摘要】概述隱喻理論的含義和類型,及專家學者對隱喻理論的相關研究。指出隱喻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逐漸與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聯系起來,通過鍛煉學生的隱喻思維,有利于降低多義詞、短語動詞的識記難度,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能力、記憶理解能力。提出從基本義項出發,學習一詞多義;基于方位隱喻,巧記短語動詞;比較英漢單詞區別,探究文化內涵等基于隱喻理論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認為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地道表達和語言背后的文化思維模式,構建隱喻表達。

【關鍵詞】隱喻理論;英語詞匯教學;源域;目標域

隱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普遍思維方式,影響著語言表達的各個方面。隱喻是指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將某一種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種事物上。不同文化間的隱喻表達既有共同特征,又有獨特之處。目前我國英語詞匯學習模式較為僵化,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背誦、默寫、訂正,往往只學到了單詞的表面含義,對于一詞多義和短語動詞常常感覺到混亂,無法在音、形、義三者間搭建橋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將隱喻理論與詞匯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降低詞匯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思維模式,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水平。

一、隱喻理論

什么是隱喻?萊克夫(Lakoff)將隱喻定義為通過推理,將某一概念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另一概念的認知過程,是基于相似關系,從源域到目標域的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也就是運用對某事物的了解、體驗去解釋、感受其他事物。隱喻的發展歷史悠久,亞里士多德最早關注隱喻現象,提出了“對比論”,認為隱喻是兩個詞之間意義的轉化,公元1世紀昆特林(Quintillian)提出了“替代論”;20世紀理查茲(Richards)創立了隱喻互動(interaction)理論,布萊克(Black)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將隱喻置于句子層面進行研究。直到1980年,萊克夫和約翰遜(Lakoff&Johnson)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一書,引起了學界的廣泛熱議,影響至今。萊克夫和約翰遜(1980)認為隱喻無處不在,影響人類的語言和思維活動,并指出:“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基本是隱喻的。”從認知語言學角度而言,隱喻是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現象,我們在日常表達中常常不自覺地運用到隱喻機制,甚至創造出全新的、獨特的隱喻表達,但由于長期的語言習慣已經成為一種固定思維方式,所以不易被察覺。20世紀90年代開始,福柯尼爾(Fauconnier)等創建了合成空間理論(blendedspacetheory),進一步發展了隱喻的內涵。該理論指出概念合成是一種普遍認知過程,涉及兩個輸入空間(InputSpace)、一個類屬空間(GenericSpace)和一個融合空間(BlendedSpace),與語言意義構建緊密關聯,強調了認知主體對隱喻的加工,由于隱喻現象也與概念合成的過程有關,該理論可用來分析和闡釋隱喻現象(汪少華2001)。根據源域和目標域的不同特點,隱喻可以進一步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實體隱喻。王寅(2007)認為,結構隱喻是用一種概念結構來描述其他概Vol.19No.9念,在兩種看似不相關的概念間搭起關聯的橋梁。例如,我們常說的Timeismoney。time(時間)是源域,金錢(money)是目標域,兩者的共同處在于都是有價物的、都是工具,所以在描述時間和金錢時,我們可以用到同樣的詞,如waste(浪費)、spend(花費)、worth(值)、save(節約)、runoutof(用盡)等,但并不是所有關于金錢的詞都可以用到時間上。方位隱喻是用表示空間概念的詞語描述其他概念。我們最熟悉的方位是前后、上下、里外等,這些詞常與人的情緒、社會地位或者數量掛鉤,如Happyisup,Moreisup。在英美國家還有一個相關的傳統,嬰兒出生后人們要抱著他從一層臺階邁到上一層臺階,預示著將來社會地位的提高。在實體隱喻概念中,人們用具體、有形的概念來表示思想感情、心理活動等無形的事物。如果要從科學角度解釋什么是愛,可能比較困難,但認知語言學中有一個經典的說法Loveisjourney,用旅程隱喻愛情,部分描述旅程的詞語可以和愛情一一對應,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形象生動。我們可以說:Weareatacrossroads(我們處在感情的岔路口),The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我們的關系走向了死胡同)。當然,不同的人對愛情有不同的理解,Loveisbusiness.Loveisriver.等都是從不同角度解釋愛情。

二、基于隱喻理論的英語詞匯教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考慮將認知語言學與英語教學融合,隱喻理論尤為受到重視。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目前的英語詞匯教學較為枯燥,學生面對生詞、多義詞常常感到棘手,背誦多靠死記硬背,不僅記得不牢還忘得快,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傳授恰當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培養隱喻意識,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伯爾斯(Boers,2000a)提出隱喻意識涉及五個維度,首先是意識到隱喻是普遍存在的,其次許多隱喻的背后有一個主題,第三是隱喻的非任意性,第四是文化差異性,最后是隱喻表達的跨文化區別。把握這五個方面進行詞匯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其英語水平。(一)從基本義項出發,學習一詞多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常遇到一詞多義現象,一個單詞有五六個意思,記憶負擔較重。首先,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意識到越是基礎的詞匯含義往往越豐富,這些基本詞出現早,使用頻率高,而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思維進步,現有的表達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日常交際。人類不是一直創造新詞,而是將新概念與已知概念聯系起來,運用兩者的相似性產生映射,幫助表達。語言的歷時演變造成語言共時層面的一詞多義,隱喻思維發展了詞匯語義。很多時候,教師只是讓學生拿著詞匯表背誦,而忽略了向學生講解不同意義間的隱喻關聯。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了解詞義變化發展,學會用隱喻思維學習多義詞。例如,mouth最基本的含義是嘴巴,可以引申為入口;火山口可以翻譯為themouthofavolcano,作為動詞,表示裝腔作勢地說話。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利用人體器官作為目標域的表達,學生可能會想到teethoftomb(梳齒),givesb.ahand(給某人提供幫助),eyeofneedle(針眼)。盡管這些詞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但通過深度挖掘隱喻背后的主題,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有時,學生在做閱讀理解題時認識每個單詞,但就是不知道整個篇章在講什么,究其原因,對詞匯的含義了解不夠。學生在閱讀中如果遇到“Thissurgeonisabutcher.(這個外科醫生是一個屠夫)”這句話,可能會感到困惑,但只要能夠靈活運用隱喻思維,問題便迎刃而解。surgeon激發學生對于外科醫生的認知,拿著手術刀在醫院里進行精準手術,butcher激發學生對于屠夫認知,拿著大刀賣力割肉。兩種獨立的概念空間此時有了關聯,進而我們能想象一位醫生拿著屠刀給患者做手術的場景,可以推測這位外科醫生的醫術非常拙劣。教師要在教學中強調多義詞的多個含義并非獨立的,而是以基本義項為原型,基于合理情境引申,牢固掌握基本義項有利于幫助學生猜詞(龍紹2008)。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構建合理語境,分析文章邏輯,思考不同概念間如何實現映射過程,再根據單詞本意運用隱喻的思維機制進行推測。(二)基于方位隱喻,巧記短語動詞。短語動詞又被稱為小品詞結構,由動詞加上小品詞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英語中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動詞搭配不同,小品詞意義就會千差萬別,在做題時特別容易混淆,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難點。以up為例,up的原型意義來源于人類最常見的方位概念,表示垂直方向的“從下到上”“在上邊”,這個基本含義可以映射到其他領域。從時間上來說,growup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成長”。從社會地位來說,Theupperisbetter,up代表了較高地位,所以lookup有“尊重、敬仰”之意。從情感、情緒來說,Happyisup,cheerup表示“振奮精神”。從數量上來說,Moreisup,在垂直空間上,數量越多,堆積得越高,所以turnup有“開大音量、調高聲音”之意,saveup表示金額的增加,即儲蓄,hurryup表示速度的增加,即“趕快”。而隨著工作量的增加,事情越來越接近尾聲,up還可以引申為“完成、結束、到達極致”。英語中有很多這類詞,如,drinkup(喝完),eatup(吃光),dryup(干涸),cleanup(清掃干凈)。當然,“完成”也可以理解為不再具有價值,所以有breakup(打碎,破裂,結束),burnup(燒完)(龍紹2008)。正如伯爾斯所言,單詞的隱喻不是任意的,而是從典型含義出發,經由特定語言機制,合理推測發展而來的。此外,英語詞匯的前綴、后綴、派生等構詞法,都具有一定的概念隱喻性。面對這種短語動詞,教師多采取同一動詞搭配不同小品詞的方式讓學生一次性記憶,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從一個小品詞的原型含義出發,運用隱喻思維,擴展單詞內涵,并嘗試總結歸納同一個小品詞搭配不同動詞的含義區別,共同探究是映射到哪一個概念域,以及這種映射實現的過程和機制是什么。這些高投入的思維認知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記憶短語,同時能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三)比較英漢單詞區別,探究文化內涵。隱喻無處不在,是人類固有的思維機制,是所有語言的共同屬性,但不同文化之間的隱喻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差異。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學生通過有效的詞匯學習,能提高文化內涵。就英漢而言,很多隱喻表達是相同的,如pig(豬)在漢、英語中都有懶惰之意,snake(蛇)都代表了惡毒、危險。桂樹的枝葉做成的laurel(桂冠)都隱喻榮譽,在古羅馬時期,桂冠是對比賽獲勝者的獎勵,中文里也有“蟾宮折桂”這個成語。《圣經》中“awolfinsheep’sclothing”可以在漢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說法,“披著羊皮的狼”,兩者都指表面和善、內里兇殘的人。差異之處就更多了,有相同詞匯隱喻含義完全相反的,有同一源域映射到不同目標域的,也有無法進行匹配的。dragon(龍)在漢英語文化中外形具有相似性,但寓意南轅北轍。受圖騰文化影響,龍在漢語中的含義是正面的,具有神力,象征著尊貴,古時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但在英語中代表了邪惡。英語中的dragon來源于拉丁文和希臘文,最初是指身形巨大的蛇類擁有超自然力量,但往往在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中都是一些英雄勇斗惡龍的故事,所以在英語文化中dragon和serpent(蛇)有著緊密聯系,長久以來蛇對人類而言都是強大的、致命的、令人恐懼的,所以dragon也保留了蛇的邪惡。漢語中形容人喝得多、喝得快用“牛飲”,英語是drinklikeafish,雖然一個是牛、一個是魚,目標域不完全相同,卻表達了同樣的意思。greenhand在英語中代表新手,漢語卻沒有用某種顏色表達類似含義,無法進行一一匹配。再如,bat(蝙蝠)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黑暗、不吉利的意思,但在英語里更常見,教師在教學詞匯時可以展示教材中的相關語句,并收集英語中的固定表達,鼓勵學生發現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機制,承載了不同文化。神話、宗教、歷史、文學、社會習俗對詞匯含義、句子表達都有巨大的影響,教師在講解時要尤其注意區別隱喻背后的文化知識,通過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教學方式,從單詞到短語到句子逐步推進,注意比較不同文化下單詞內涵的區別,思考背后的原因,并指導學生模仿造句,熟練運用。這樣,學生就能逐漸積累地道的表達,甚至可以創造性地運用隱喻思維,在對話、寫作中自主構建隱喻表達。

三、總結

隱喻側面證明了語言意義與人類認知存在關聯,而教學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認知主體起到巨大作用。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緊密相關,將認知語言學與教學結合有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將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統一,是當下的熱點話題。隱喻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對英語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通過對一詞多義背后的隱喻機制探討,有利于減少學生的詞匯記憶負擔,并提高其閱讀理解水平。教師要注意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地道的表達,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思維模式,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自主構建隱喻表達的能力。

作者:李好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