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法學課程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7-23 10:36:16
導語:電大法學課程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際私法”課程具備術語多、難度大的特點。電大法學專業“國際私法”課程中,其內容涵蓋范圍廣泛,其中關于涉外婚姻家庭、民事行為能力、知識產權、訴訟等方面的章節,又涉及國內法的知識,在講解該部分內容時,還須回憶國內法的相關知識點。國際私法既不是一部實體法,也不是一部程序法,它既包含了實體規范,又包含了程序規范,此外,它還擁有自己特有的沖突規范和準據法,內容散亂,不夠體系,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部統一的國際私法。國際私法專業術語很多,與刑法、民法不同的是,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幾乎看不見國際私法方面的相關案例,學生在接觸這門課程之前,很多人表示不知道這門課是干什么的。在學習以后,又表示不知道這門課有什么用?國際私法的專業術語也讓學生望而生畏,如反致、轉致、沖突規范、準據法、公共秩序保留、直接適用的法等;而每一次的沖突規范與法律適用也讓學生頭疼不已,甚至有學生反映聽不懂,因為連案例都要涉及幾個國家的人。由此可見,“國際私法”課程因其自身課程性質決定其難度[1]。(二)“國際私法”課程理論知識多,實踐案例少。國際私法至今被法學界很多人認為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象牙塔”。所謂古老,是由于其在涉外民商事關系中很早就出現了,所謂神秘,是因為它主要由高深的理論知識構成,這恰好也是國際私法最大的難點。除此之外,“國際私法”課程教學的案例有限,且案例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比較遙遠,它無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遭遇的法律問題,這也是學生認為它沒用的原因之一。(三)電大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學習“國際私法”課程難度加大。“國際私法”這一課程往往設置在本科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到此,學生已完成了專科階段的刑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等課程的學習,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國際私法”課程內容不僅會涉及部分國內法內容,還存在大量的國外法與國際公約,學生不夠扎實的基本功在近百部法律規范面前幾乎忘得一干二凈[2]。電大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理解能力較差的問題。在講解民法、刑法時,尚可多舉案例來啟發他們,同時,叮囑學生多觀看“今日說法”等法制欄目,從而使其學以致用,但“國際私法”課程的案例有限,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遙遠,這也造成學生在學習中無法通過案例來理解,加深其疑惑。(四)“國際私法”課程內容豐富,體系龐雜,而面授課學時有限。國際私法涉及的國內國際法律、國際公約近百部,內容涵蓋國內的民法、知識產權法、民事訴訟法等,又包括巴黎公約等國際公約,還有最重要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使用法,眾多法律聚集成一盤“大雜燴”,體系龐雜,在某些概念上極易混淆,如管轄法院與法律適用上,有些情形雖明確規定由我國法院管轄,但法律適用上不一定是我國法律調整;再如,學生普遍頭疼的反致、轉致問題,好不容易理解了,但我國又禁止反致和轉致。這些客觀困難需要有大量的學時,便于授課教師充分講解。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學時為72課時(有些學校為51課時),而電大的課時為24小時,雖然電大有比較全面的網上教學資源,但面授課無疑是最直觀、最高效的方式,如何充分運用這黃金24小時,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國際私法,成為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二、電大法學專業“國際私法”課程教學策略
成人學生有別于普通高校在校生,要調動課堂氣氛,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3]。(一)適當增加思維啟發與課堂討論。法律課堂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唱完這45分鐘的“獨角戲”,課堂上鮮有互動和提問,這種授課模式有一定的優點,有利于節約時間,約束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直接灌輸正確的觀點和理念。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假設、推定,使其形成系統的法律邏輯思維。學生相對輕松,聽課不累。但這種教學方式本質上是一種演繹法,從概念到特征、從原則到規則、從理論到案例,都是由教師先行準備好的主導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方式還會導致一種后果就是如果課程較難,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可以說,這種模式的教學在“國際私法”課程教學課堂上很難達到具體、形象、活潑的教學效果。在“國際私法”課程教學課堂上,面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長避短,以啟發和引導為主,前期導學比較難時,還可以設置一些獎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積極性為目的,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知識。要完成這一轉化,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要逐步增加課堂討論、提問等互動環節,減少教師唱“獨角戲”的時間[4]。其次,在備課環節,教師應系統總結知識點。例如,導學環節用圖表方式告知學生,國際私法如同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每一根枝丫都代表著其調整的法律關系,所有枝丫集合起來,就形成了專門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的國際私法,教師要進行的就是逐一學習每一個枝丫上的法律問題。如此,生動形象地勾勒出該學科的體系,使其具有畫面感。再次,注重課堂教學的啟發性,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而是讓學生多想、多思考。最后,教師應準備大量案例運用在教學環節上,不同于刑法、民法的是,國際私法案例少,學生幾乎在實際生活中沒遇見過,所以案例充分更有利于理論的理解。(二)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感受法律的權威和公正,且在案例中更能熟練掌握法律條文的內容,這比單純地背、記有效得多,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際私法”課程教學更是如此,在某些概念和知識點上,學生單純地去記憶背誦只會導致“學而不思則罔”,而且,該課程學習難度大,無法理解則根本無法背誦,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在沒有看書之前,只是一個詞不懂,看書后反而一段話都不懂。由此可見,高深的理論必須輔以活潑的案例。然而,國際私法并不是一部“接地氣”的法律,其案例不多,生動有趣的案例更少,這時就需要共同發揮師生補充大量課外知識的力量,優秀的案例能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沒有相關真實案例時,教師也可以假設一些有趣的情節。比如,在講“識別”時,教師可以舉例,甲在國內旅行社辦理了去日本旅游的手續,到日本后,日本旅行社的導游帶著司機安排游客七日游玩,最后一天,在去往機場的大巴上由于司機急剎車,導致甲受傷,回國后花去大量醫藥費用。于是甲以“違約責任”為案由起訴日本旅行社。關鍵是甲只是與國內旅行社簽訂合同,與日本沒有合同關系,法院一識別,這不是違約,而是侵權。由此,學生明白了識別就是定性,用來確定案件性質。又如,在講“法律規避”時,教師講到20世紀90年代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對表兄妹想結婚,卻無法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于是兩人跑到緬甸務工,一年后憑借居住證辦理了婚姻登記。回國后,丈夫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妻子與公婆對丈夫留下的遺產對簿公堂。按照我國婚姻法,二人屬無效婚姻,于是故意避開對其不利的法律,制造連接點使有效的法律得以適用,最終被法院直接適用國內法,判決其婚姻無效。因此,學生掌握了“法律規避”的幾個特點:一是故意制造連接點;二是規避不利法律;三是在我國這種行為的后果是法院直接適用國內法律判決。此外,教師還可以編一些順口溜,把冗長的法律條文用一兩句話總結,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如轉致就是轉出去了,最終適用他國法律;反致就是又返回來,折騰了一圈仍然適用本國法律。學生只要從轉、反兩個字上就能正確理解和掌握該知識點。(三)定期開展課堂法庭等活動。課堂法庭實則就是模擬法庭,通過組織學生對訴訟的中心環節———法庭審判進行模擬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其明白理論聯系實踐的意義。組織開展課堂法庭主要可從以下階段入手:第一,教師應提供難易相當、素材齊全的案例,該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意義,有一定的難度,不能一邊倒,這樣有利于原被告雙方各自尋找相關的法律和理論支持,凡是案例過于清楚、法律選擇與適用明確的都不適宜。第二,開庭環節。學生應進入所扮演的角色中,書記員宣讀法庭紀律,審判長核實原被告身份,宣告開庭,原告宣讀起訴狀,被告進行答辯,雙方進入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階段,法學教師作為觀眾,全程參與旁聽,不發言、不提示、不打斷,以保證整個模擬過程順利完成,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應變能力。第三,總結階段。開庭完畢后,邀請審判長、仲裁員、原告、被告、人對案件中涉及的實體法、程序法、沖突規范、自己的出庭表現進行點評,以此找出專業上的不足之處,教師對各位學生的表現做出綜合評價,既肯定庭審過程中的成功之處,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行為,又要指出還存在哪些問題,指導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動手能力。第四,學生撰寫感想。學生通過撰寫再次回憶庭審的整個流程和涉及的相關法律條文,加深印象,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判斷能力,而且為教師指導下一次的模擬法庭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三、結語
“國際私法”這一課程既有理論難度也有操作難度,再加上電大學生自身的情況,學習起來難上加難,但教師應充分發揮指揮家這一角色的能力,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與創新,認真思考、身體力行,唯有這樣,學生才會扭轉既定印象,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黃進.武大國際法評論(第1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詹艷.國際私法教學的探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4,18(6):119-120.
[3]龍湘元.國際私法教學改革之探討[J].湘南學院學報,2015(1):81-83.
[4]葉竹梅.國際私法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4):80-82.
作者:何靜 單位:綿陽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衛生法學教學實踐性研究
- 下一篇:黨校法學專題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