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研究

時間:2022-06-18 04:05:56

導語: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從美國傳入我國的診所法學教育模式是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以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為中心,符合我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但在本土化中遇到諸多問題,在非政法類的工科院校落實更具難度,本文擬就非政法類院校法學專業低成本法律診所的運作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診所;法學教育;非政法類院校

診所式法學教育是美國的法學院興起的一種新的實踐性的法學教育模式,其特點在于無論課堂教學還是診所實踐,均側重職業能力訓練,使用真實的案件和背景材料,讓學生會見當事人,調查取證、詢問證人,參與談判、調解甚至審判。以學生為主導訓練其律師的思維和從業技能。而隨著我國法學教育的應用型、職業化要求的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被提升,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便引入我國。

一、診所式法學教育在我國的實踐和發展困境

(一)診所式法學教育的中國模式。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職業道德,提供法律援助,促進社會正義。這種教育模式對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缺失具彌補性,因此,我國各高等院校借鑒“法律診所”教育模式,開設相應的課程,并依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探索各自法律診所的運做模式,形成各自的特色。比較典型的模式有:綜合診所模式、專門診所模式、特色診所模式和社區服務診所模式。綜合診所模式的實施者為法學教育實力雄厚的法學院,設立的診所依托強大的科研、教學機構可承辦民商刑事等各種類型案件,有比較充足的經費和相對比較完備的設施和師資;施行專門診所模式模式的學校一般結合學校教育資源和本地情況設立相關部門法診所。例如:勞動法、環境法診所;特色診所往往體現該校特色,例如: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社區服務診所是就近或在有特色的社區設立診所實習基地,將法律知識應用到社區建設中,為社區和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實現了社區法律服務與法治事業的共建。這四種法律診所各具特色,其共同之處在于都和其自身所處的地區和學校本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最初引進的各高校施行過程中產生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中美在法律傳統、教育理念、法學人才培養目標、法學人才培養基礎方面存在的諸多差異以及更多的設置診所的高校在師資、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本土化產生困境。(二)診所式法學教育在非政法類院校實施的困境。1.經費問題。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較為昂貴。美國法學院的學費高昂,民間也有向高校捐款的傳統,可以維持較高的運行成本。在中國的法律診所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法律診所活動的開展需要的辦公場所和設施,學生需要調查取證、承辦案件,指導教師對案件的全程參與指導等都需要經費,而我國各高校的經費來自學費和財政撥款,學費不高,來自民間的捐款很少,非政法類院校法學專業能夠獲得的資金支持更是比較有限。沒有穩定的、充足的經費支持,診所教育持續發展下去難度可想而知。2.指導教師問題。法律診所需要有法律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指導,其最合理構成是除法學專業原有的教師隊伍之外,還應另外聘請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律師。我國法律診所教師大部分為法律院系的教師擔任,本身需教授傳統的法學理論課程,還要專心學術研究,較少具有司法實務經驗,即便有兼職律師的實務經驗,往往因診所教育的報酬問題以及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全程的監督和指導,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不愿意擔任。在非政法類院校中這樣的問題更為突出。3.學生受眾范圍問題。診所式法學教育是一種專業化、精細化的教學模式。由于它需要老師的一一指導,在師資和設施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有太多的學生參與,在診所實踐中只適合采取類似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小班”方式教學,與通常法學課程教學幾十人甚至大合堂教授不同,這就意味著只有少部分法學專業學生有機會選修診所課程。4.法律診所案源問題。診所式法學教育需要使用真實的案件和背景材料,讓學生辦理真實案件和法律事務,在實踐中訓練律師的思維和技能。但是一方面因為法律診所的宣傳不夠,另一方面當事人不愿意將案件交由沒有執業經驗的學生辦理,導致國內很多法律診所面臨案源不充足,學生也無法在真實的案件中學習法律知識和技巧,無法培養律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心。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往往導致診所的名存實亡。對以上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經費問題應是阻礙診所式法學教育在我國各高校發展的最大困境,非政法類院校尤甚。經費困難不僅會直接影響診所辦公設施和硬件條件的提供,還對診所教師規模、教師對診所投入、學生受眾范圍、案源選擇等產生影響。

二、非政法類院校實施診所式法學教育的設想

非政法類院校法學專業在資金上的捉襟見肘意味著如果實施診所式法律教育就必須采取低成本運作方式。(一)法律診所類型的選擇。美國法律診所有三種類型:校內真實當事人診所、校外真實當事人診所和模擬法律診所。對于經費有限的非政法類院校的法學院系,主要適宜采取校內真實當事人診所和模擬診所形式,如果能有充足資金,也可進一步設立校外真實當事人診所。首先,校內真實當事人診所的日常管理相對相對容易,所須資金也不多,從學校的辦公用房中劃撥即可,還可利用學校的電話、網絡、廣播臺、資料室、辦公設施等現有資源,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診所值班極為方便,省去交通費用和時間,也便于教師的指導。其次,校內真實當事人診所既服務于全校教職工和學生,也爭取面向校外真實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梢蕴峁┓勺稍?,也由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辦理訴訟案件。這種模式的診所可節省資金,還可接待真實的當事人,并對有一定信任度的教職工和學生為其解決實際問題,保證案源和學生的訓練量。最后,模擬性診所練習可大量放在診所課堂教學中進行,首先保證選取真實、典型案件,相關證據和材料均為真實,進行接見當事人訓練、協商、談判訓練、法庭辯論訓練、職業道德訓練等,讓學生獨自解決問題,并可以進行角色互換,從扮演的角色考慮問題,準備策略。教師始終不給出標準答案,只在最后給予總結。這種訓練的針對性具備真實當事人診所沒有的優勢,訓練的成本只需支付教師的課時費用。(二)法律診所經費的保障。面對非政法類院校資金投入現狀,法律診所的運作和教育所需資金可通過對原有實踐和科研經費的整合取得:首先,爭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經費的支持,使法律診所的教育模式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這部分經費是每個高校每年必須支出的費用。其次,對原先的法學教育資源重新配置,將模擬法庭、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在法律診所的平臺上進行整合。模擬法庭目前在高校中是用來演示訴訟程序的,是法學實踐教學的一部分,其運作有學校的資金支持,完全可以供法律診所使用。而學生的實習占一定的學分和課時,面對很多高校分散實習有名無實,不如將實習的部分經費作為法律診所的運行經費。最后,可以舉辦模擬法庭比賽,以此作為診所課堂訓練的組成部分,運用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經費或通過冠名的方式爭取到社會資金的支持。(三)法律診所教育的主體選擇。教育的主體包括教師與學生。對診所教師而言,在本法學專業現有的做兼職律師的教師中確定更為現實。其教學經驗和法律實務經驗都比較豐富,應當說設立法律診所的師資條件基本具備,當然應為這些教師的診所課程設定合理的報酬,否則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可盡量爭取熱心的退休的法官、律師等法律界人士和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師免費提供診所教育指導。對學生而言,由于經費和師資問題,不可能使所有學生都加入到法律診所中。首先是選擇參加法律診所的學生的標準:不僅應當學完法律專業的核心課程,接受過法律專業較系統的訓練,有較好的法律思辨能力,而且有法律職業興趣和團結協作精神。因此,從第六學期和第七學期的本科學生中選擇更為合適。其次是選擇學生的人數,需要考慮診所的運行成本、教師的數量、精力及學生的受眾范圍等。每名診所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可結成一個5-8人的辦案小組,以小組為單元進行各種訴訟和非訴訟活動。(四)受案范圍的確定。對于非政法類院校的法學專業,選擇案件除了考慮案件是否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力培養,有助于為弱勢群體提供提供法律援助,還需考慮辦案經費、師資力量、學生情況。首先,立足校園,服務師生,法律診所的活動主要圍繞校園展開,為全體教工、學生提供訴訟和非訴訟法律援助。例如普法宣傳、代擬法律文書、參與談判、訴訟等??稍谛@網站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服務信息。受案范圍考慮難度不太高的民事案件。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在于許多的法律實踐活動都在校園內展開,案源有保障,可利用學校的原有資源,運行成本較低,學生的法律專業技能也能得到訓練。其次,可依托學校原有專業資源開展對外業務。在山東交通學院可依托原有的交通法律援助中心和交通司法鑒定中心,設置交通事故法律服務處,解答法律咨詢,并可承接交通事故訴訟和非訴案件。這種模式可以依托交通院校的專業優勢,擴大影響,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更利于吸引社會資源的資金支持。(五)法律診所教育的評估體系。基于法律診所教育的開放性、互動性,其評價也應當具互動性、開放性??荚u可以分為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外界人事對學生的評價。為達到評價的客觀和全面,可以對各種評價設計表格,對于參與診所訓練的學生從學生對法律的了解,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責任的承擔、團隊合作、工作態度、工作效率等方面進行評價。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評價,被評價的學生能夠及時自我反省、補救漏洞和創造性開展工作,有較大的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1]甄貞主編.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吳青玉、官玉琴.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中援助式診所教育實證研究——基于地方高校開展實踐教學情況調研結果的思考[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

[3]陳建民.從法學教育的目標審視診所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環球法律評論,2005(3).

作者:王卉 單位:山東交通學院交通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