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職業能力問題探討
時間:2022-04-26 04:38:27
導語:高職教師職業能力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不少高職教師基本職業能力薄弱
高職教師的基本執教能力,包括要具備必要的教育理論知識,熟知高職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生活學習習慣、情感興趣愛好,能研究教材教法,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有較好的口頭、書面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能力等。為數不少的高職教師不能很好地研究高職學生個性特征,實施因材施教,教育熱情不高,人文關懷不夠,尤其是駕馭課堂和鉆研教材的能力不夠強。無論是與中學教師相比,還是與普通本科高校教師相比,高職教師的入職門檻相對偏低,而且國家也沒有制定嚴格的高職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很多高職教師并不是畢業于普通師范或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普遍缺乏教學規范和職業教育背景,對教育規律、教學技法、學生心理等缺乏基本的理論指導。崗前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規的培訓往往時間短,靠死記硬背條文,不能對教育規律、教師職業規范有深入的理解。新教師到崗也直接安排滿額的教學任務,沒有一個適應教學的過程。雖然大多高職院校也有“青藍工程”,但因為教師的工作量普遍很大,老教師指導新教師常流于形式。青年教師在口語、書面表達、課堂組織、教材教法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導,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另外,還因為高職學生學業基礎不扎實,學習習慣不太好,學習熱情不高,教師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近幾年,為了應付教學水平評估以及平時對外招生宣傳,學校引進新教師主要看是否是高學歷、高職稱,對其基本職業素質、實際教學創新能力等重視不夠。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學校對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考核也沒有放落實。所以,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都不足以促使教師基本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專業知識更新、專業技能提高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高職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已占了大多數,但面對“必需、夠用”的教學內容以及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們往往只依賴自己上學時的知識,使用幾年才換的教材,教學內容單調、貧乏。他們不少人長期囿于課堂教學,專業技能與產業發展脫節。近幾年,高職院校規模擴張迅速,師生比達不到科學合理的要求,教師教學任務超負荷,教育教學壓力大,自我支配時間少。在現有的考核評價機制下,教師的職業理想主要是為了達到職稱順利晉升的目的。較差學生的素質,不能對教師形成良性促進的作用,談不上教學相長。教師實施教育教學方案時心理上倍感困擾,久而久之,逐漸形成職業倦怠。雖然現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門給予高職院校較多的國內外進修機會,學校也舍得花錢讓教師專業進修,但大多是到國內外的大學,鮮有進入管理與技術領先的現代企業。對進修學習的成效也缺乏有效的監控和考核。諸多因素造成教師自我提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知識更新和技術進步難以跟上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產業服務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
高職生優于中職生的主要方面應該是具有創新能力,能參與技術革新,具備較強的職業遷移能力,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授之于魚,又要授之于漁。但現實中教師自身的實踐經歷嚴重缺乏,甚少參與區域經濟服務,與外界的科研合作也不多,專業教師追蹤產業發展的意識薄弱。實踐項目匱乏就不能激發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而且也導致對產業文化的內涵了解不全不透,對企業寄予高職教育的角色期待認識模糊,對應用技術的最新發展狀況不敏感。從國家層面上來說,還沒有像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一樣從制度、政策等方面保證產業界積極接納高職師生深入企業一線。我們的企業因為擔心正常的生產秩序被打亂,不太愿意接受師生的階段性實習,有時勉強接受,也只是安排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從經濟效益考慮也不會安排師傅真正做好傳幫帶。因此,高職院安排師生實踐常常面臨困境。從教師層面上說,高職教師個人經歷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從受教育者到教育者,很少有實踐考核的要求。高職教師資格的獲得和職稱晉升也與實踐經歷及其業績關系不大。目前高職院校除了專門從事實踐指導的教師,大多數專業教師的任務是從事理論教學,他們與產業聯系不緊密,即使是工學結合的帶隊和指導老師,也是側重學生的紀律管理,不與學生一起參與生產、服務的過程。這樣不僅自己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有效指導學生的實踐訓練。另外,教師脫離產業一線,適應能力差,公關能力不強,不能了解日新月異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新手段,所以也談不上運用知識去服務區域經濟。
二、高職教師職業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政府部門要出臺促進高職教師職業能力提高的制度
雖然國家近幾年制定了一系列利于高職教育發展的宏觀政策,但在促進產學結合、科學評價高職院校教師方面還有待完善。首先,政府要向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學習,從法律、政策等方面明確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責任、義務、權利等,解除高職院實踐安排的后顧之憂,還可以通過財稅等政策優惠鼓勵高職院校自創生產性企業。其次,政府要盡快制定適合高職教育特色的教師資格標準。開發適合高職的教育教學法課程,促使高職教師掌握高職教育規律,明確教師參與實踐活動的要求。改變目前對高職院校教師考核評價以科研論文、課題數量等為考量的標準,制定適合高職教師職稱晉升的條件,把技術服務、技術創新作為重要的要求。第三,雖然高職院校也屬于高等教育體系,但對其辦學水平的評價要有鮮明的高職內涵。如果要彰顯高職特色,就應在評價導向上側重于對區域經濟的服務能力,考量其培養的學生在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受歡迎的程度,在不同周期內的崗位發展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院建設真正符合高職實踐特色的教師隊伍。
(二)高職院校要為教師職業能力提高創設良好的環境
目前高職教師面臨的職業困境是科研考核本科化、教學任務中學化,因而需要改善教師職業能力成長的外部條件。首先,要建設教師隊伍,改變師資不足的窘況。適當減少教學工作量,讓教師有精力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潛心教改科研,參與實踐活動。對上崗兩年內的新教師和“青藍工程”的指導老師更應該適當減少工作量要求,同時規定兩者之間的相互聽課數量和質量考核要求,以便于新教師的觀摩學習和指導老師的有效指導,使“青藍工程”真正有實效。同時還要強化對教師尤其是新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法規教育,重視師德建設,在《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規指引下,從獎懲、評聘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學的職業能力管理和評價體系。其次,要經常組織對高職學生素質、高職人才市場需求、高職教學理論與實踐內容的動態調研。通過教研活動、專題論壇、業務學習等方式讓教師了解高職生培養目標的需求,以便做到教學內容和方式與時俱進。比如經常聘請職教專家介紹國內外最新職教動態,定期舉辦德育工作年會、教學工作年會、職教論壇等,讓那些在教學、管理中有成績、有經驗、有感悟的教師談體會、授經驗、指方向。再次,將專業課教師和實踐教師培訓一體化。企業生產一線是激發教師提高研發服務能力最有效的舞臺。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對企業目標、價值觀、管理風格、工作模式、職業規范等企業文化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教師如果從實踐中獲得這些內容,就能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企業文化的真正內涵。學校應鼓勵教師全程參與學生企業實踐活動,明確教師參與企業一線實踐和服務的具體要求,并把實踐工作的績效作為考核和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組織教師觀摩學習各種高規格的新產品、新技術展示會。激勵教師參加勞動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建立合乎高職教育特色的師資結構,從產業界引進具有較高管理經驗和技術能力的人才做專兼職教師。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經驗,在消費性實習工廠之外,學校適當投入資金成立市場化運作和盈利模式的生產和經營性公司,在全真的項目式實踐教學中,讓教師帶領學生完成計劃目標制定,技術公關、工藝革新和產品營銷等。
(三)高職教師要強化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職教師要強化自己的職業自覺,要懂得自己在推進產業轉型中的責任和使命,加強自我修養,愛崗敬業,養成良好的師德風尚。在教學技能方面,一要自覺學習高職教育教學理論,研究高職學生心理和學業特點,探索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創新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還要通過科研促進自己原有知識更新、專業技能提高,還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涵養,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的知識;二要增強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敏感度,第一時間了解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要求,并融入自己的教學中;三要充分認識實踐對知識更新、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利用實驗實訓、工學結合、企業掛職等機會深入產業第一線,重視應用技術開發與研究,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服務,主動爭取企事業單位的科研合作,成為真正具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鄒云虹工作單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教師教育模式分析3篇
- 下一篇:高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