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與教育改革實踐分析
時間:2022-03-12 08:37:37
導語:工匠精神培育與教育改革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民經濟的新一輪發展中,高職院校迎來的新的機遇。而這一發展機遇也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師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精神品質及情感修養,是高職教育建設的終極目標、具體形式和核心價值。高職教育應以工匠精神為突破口,對辦學層次、教師隊伍、人才培養等進行全面提升,夯實發展基礎。在這一探索中,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對工匠精神培養中在高職教育理念及方法層面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并從內涵傳承、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等多個層面展開了多元化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教育;教育改革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結構中的有效構成模塊,以其獨特專業的培養模式,有效實現了學校教育與職業崗位的預結合,為各行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技能型人才。就一定層面而言,高職教育的成果將直接決定未來各行業發展的根基。[1]近年來,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越發地被推崇,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精神內核。時代的發展中,中國想要完成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蛻變,需要眾多“大國工匠”的支持和努力。高職教育應在這一背景下,對自身教育體系中的硬件設施、技能儲備、人才隊伍進行全新的鍛造,實現高職教育理念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對這一策略的深入實踐將最終為高職學校發揮其社會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職業培養視角下的工匠精神解讀
(一)工匠精神的精髓是崇尚技術。工匠精神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指工匠在對行業先驅的敬畏和景仰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工藝技能,內化自己的職業操守,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也使行業的精神得以固化和提升。而這一精神的傳承始終是以對技藝的推崇為先決條件的。沒有了高超的技術,精神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物質載體。因此,只有身懷技藝且技藝高超的人,才能在技藝和技術的產品呈現中實現對這一精神的詮釋。[2]高職教育的本質與工匠的培養過程是一致的。高職教育目標的核心便是培養具有高超技術能力和卓越職業道德的新一代建設者。高職教育中也應從最初的“技術習得”中解脫出來,完成向“技藝習得”的轉變,讓高職學子在學習歷程中所獲得的不只是專業的技能,更是專業技能背后的“精神”追求。(二)工匠精神的精粹是追求完美。工匠精神本身是對技術的一種虔誠的追求,是在工作中不斷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而成就自己立行、立業之根基,這一對行業的完美追求、做到極致的態度,是工匠的崇高的價值理想。而這一尊重技術、尊重職業的態度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的核心目標是相同的。高職教育的初衷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造就一批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行業基石。而行業的實踐證明,在行業發展的進程中,其人才規模越發龐大、人才之中的大國工匠越發突出,行業的發展就越容易實現新的涅槃。(三)工匠精神的靈魂是執著創新。在工匠精神的傳承中可以發現,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外化體現,也是其靈魂所在。工匠精神的技藝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在對某一技術的實施中,工匠不僅需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地工作,更需要充分地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千錘百煉之中不斷地總結和改進,并進行創造性地工作,以不斷滿足行業發展的新需求,并提升行業技藝的新高度。而這與高職教育中的創新教育也是一脈形成的。[3]社會的發展有賴于行業的高度,而行業發展的高度是由從業者在一次次的創新和突破之中所不斷標新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技能總有一天會落伍,甚至被淘汰。只有不斷挑戰自我、勇于創新,才能滿足其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而學校在學生身上培養的創新精神,將幫助他們在未來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實現自身價值。
二、工匠精神對高職教育的改革的啟示
(一)工匠精神有助于高職教育改革核心目標的實現。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應將質量提升作為主題,以滿足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各行業的建設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能的內涵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已從單一的專業術語延伸為專業技能、文化精髓,即工匠精神內涵發展的蘊意。這一技能在日常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為務實的工作態度、堅定的追求、積極的創新、不斷的提升等。這與高職院校的價值內核是相通的。工匠精神的植入,將使得高職教育改革的目標更為明確,內涵更為豐富,有利于高職教育成果的全面體現。[4](二)工匠精神有助于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上檔升級。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是從業者的一種價值取向,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行為表現,是特定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影響下的職業態度、職業思維以及職業操守。工匠精神是更高級別的職業能力,工匠精神也是職業能力的顯著標尺。工匠精神在統籌傳統職業能力的同時,更為注重對從業者職業精神的塑造,特別是培養從業者的“精益求精”的精神。[5]高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成果的追求也應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態度。這與工匠精神是不謀而合的。高職教師只有在“做得更好”的價值認同中,才能越發地展現出堅強的意志品質和高尚的職業品格。工匠精神的踐行將在極大程度上提升高職教師隊伍的能力,進而為高職教育的改革提供人才支點。(三)工匠精神有助于高職學子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工匠精神的培養實質就是對從業者的意志和追求的鍛造,并在這一鍛造中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高度匯聚。而這也正是高職教育所欠缺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高職教育過分地關注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獲得,而忽視了學生在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上的終身成長,導致高職學子在就業中快速到達職業的“高原期”和“倦怠期”。工匠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技術,還要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高職教育中將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入使得學生對職業觀念和職業價值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和追求。他們或是表現出不服輸的干勁,或是表現出勇于創新的魄力等工匠精神。高職學子將在未來的工作中真正地愛上這份工作,而不是將它看成一個崗位,一種任務,以更為快樂、積極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6]
三、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中的推行阻礙
(一)辦學理念滯后。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過分地看重硬件的提升和技術的引進,這就導致高職教育在學生的人文關懷層面存有不足。一份對高職學子的跟蹤調查顯示,部分專業的高職學子在畢業之后,從事本專業或相關專業的人數占比較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對高職教育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偏頗,忽視了學生在精神層面需求的滿足和引領,導致學生對所從事的職業沒有真正的熱愛,在未來的就業過程中難以在技術和技藝上再獲得。而這一現狀也成為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推廣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教師思維固化。在工匠精神的推廣中,教師作為行動和精神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其對這一精神的推廣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而當下高職院校教師在這一方面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的。其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開始突出。各職業院校為擴大生源,鞏固自身地位,展開了多維度的人才引進策略,一批具有較高學歷的碩士、博士開始進入教師隊伍。而這些新入職的教師并不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多數技能型操作仍多由老教師完成,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人才短缺并未能在根本上有所好轉。同時,缺乏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也導致高職學生在技藝和理論的學習中,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符號化,成為一種形而上的價值追求。
四、工匠精神背景下促進高職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重視內涵傳承。高職教育的改革進程中,應注重對“工匠精神”在基本內涵、文化精髓等方面的傳承,要讓高職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可以領悟到工匠精神,更應能夠在與教師、同學的互助性成長中得以受到工匠精神的文化熏陶。在日常學習中,在教師的言教、身教的影響下,學生所應獲得的是技術,更是技術背后所承載的獨特內涵。值得關注的是,工匠精神中的文化元素具有復雜、多元、隱性等特點,因此,在工匠精神文化培育上,必須有全方位的考慮。[7]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可通過多種形式對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行傳播和弘揚,在高職校園文化的宣傳陣地中有效地開發工匠精神的版面和內容,使院校的學子能夠在文化的浸潤中達成對這一精神更深層次的認同和踐行。(二)師資隊伍建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靈魂,任何脫離了教學設施基礎的課堂改革無異于空中樓閣,而脫離了教師基本素養的課堂要求也無異于鏡花水月。工匠精神的踐行對教師職業素養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師要能夠認真地把握高職教育價值及理念,不斷地運用新的方法和模式來完善教學活動,做不斷創新的教師,并在多層次、多途徑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同時,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踐行也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職業成長的動力。因此,能創新的教師,必然能夠更好地接受和應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成為高職科研的踐行者和領頭羊。(三)深化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改革應以院校培養為載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構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平臺,從而為工匠精神的踐行提供切入點。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可逐步實現院校與企業招生與招工、入學與入廠的一體化的培養模式。院校招生方案應以企業需求為前提,而企業招工需求則以院校招生方案為保障。在人才的培養進程中,高職院校要著力實施“校企共管、人才共育、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育人模式。高職院校需承擔學員相關專業系統的理論和技能學習,負責綜合培養模式的理論環節;企業需承擔崗位實踐訓練,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貫通綜合培養方案的應用環節,從而讓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落到實處。[8](四)推動精神踐行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傳承的受益者必將是這些未來各行業的前端從業者。在工匠精神的培養中,高職院校應將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的計劃,并就此建立起相應的評價和考核機制。同時,高職教育改革可有效實現工匠精神培養工作的前置,為學子的工匠精神的踐行建設完善的素質拓展體系,如開展“工匠精神”專業技能競賽、升級學術與技能交流、校園創新大賽,在“第二課堂”中提升學生的技能。
綜上所述,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在各行各業鑄就工匠精神已經成為被廣泛接受的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而為國家新一輪發展培養高規格的大國工匠也將成為高職院校新一輪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高職院校的改革進程中對工匠精神的踐行,將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的育人層次和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高職教育的改革中工匠精神的滲透在有力提升高職教育水平的同時,也使得高職學子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可通過重視內涵傳承、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推動精神踐行等策略,推動“工匠精神”融合中的高職教育改革進程,開創高職教育發展的新紀元。
參考文獻:
[1]彭楚鈞.“互聯網+”時代高職工匠人才培養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7(18).
[2]袁國瑞.任務驅動導向下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廣東教育,2018(8).
[3]胡雙雙,王志娟.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與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探討[J].中國高新區,2018(20).
[4]張江,蔡敏.基于“依—集—定”模式探究營銷工匠人才的培養[J].人力資源管理,2018(4).
[5]周焱.工匠精神與高職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J]才智,2018(6).
[6]郭巍?。呗殞W生工匠精神培育與核心素養提升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12).
[7]張宏,涂瑋,石莉,等.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7(34).
作者:王甜 單位: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研究
- 下一篇:“雙師型”教師準入制度研究
精品范文
3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