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綜合素養下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19 10:24:59

導語:教師綜合素養下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綜合素養下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此來推動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形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是語文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自身的綜合素養做出決策,圍繞古詩詞的文本和主題確定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路徑,正確、深刻地解讀古詩詞能讓學生體悟到更有針對性的古詩詞意義,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教師綜合素養;古詩詞;古詩詞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素養”一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當今社會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同時具備閱讀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人們為了順應這種發展的需要就應該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這一職業就顯得尤為重要。教書育人始終是教師的一個使命,教師肩負著宣傳、繼承、發展文化的時代使命,教師要學會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以做好職能轉變,不斷地進行自我創新與完善。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的重要途徑,對培養新一代學習者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與地位,為了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以此來推動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形成這一目標,必然離不開語文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是語文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素養,教師不能只注重自身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生如果需要一碗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并能保持“源頭活水”“長流水”,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保持新鮮的活力。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做出很大的改變,要求語文教師擁有教師綜合素養的意識。古詩詞可以說是文學的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一塊至美的瑰寶,古詩詞可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見識,豐富接觸的文化內容,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了解、發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從先秦的中國第一部古詩詞總集《詩三百》到樂府歌到民間民歌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古詩詞的發展歷經千年,古詩詞的發展見證了古代的歷史興衰、記載了民風民俗、寄托了作者的志向愿望、給后代留下了很高的研究價值,可以說古詩詞內涵博大精深。《蒹葭》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用反反復復的景色來言自己的情,朦朧的水邊、搖曳的蒹葭都被愛情披上了溫柔的色彩。通過意象描繪出對愛慕之人求而不得的事件,通過求而不得的事件表達了憂心已久的愁思,以景起興,以情貫穿全詩;《行路難(其一)》書寫了往日一飲三百杯的李白因內心憂郁而“停杯投箸不能食”,但是隨后表示不甘沉淪,繼續向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才的壓抑,但是也突出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情感態度;《登高》一詩充分展現了杜甫的沉郁頓挫,杜甫的詩層次感明確,往往通過宏大的歷史背景來展現悲切的自我,層層遞進,句句對仗,形式工整卻不呆板,意象平常卻不俗套,語言悲切卻不感傷,情感真摯卻不淺陋;《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描寫了恩愛夫妻的生死永訣,隨著時間流逝,轉而十年,夢醒時分,愁斷腸。字字珠心,一切都是一場夢,只有愛到骨子里才會做夢都是你,年年夢到,年年腸斷此處,這是多么深厚的情誼。表達了詞人對亡妻深深的愛意還有割舍不斷的情愫。不管是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是民間小調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形式和風格,語言精煉卻能夠深刻地表達當時的意境,感情真摯而強烈,藝術手法各異卻又不失格調,可謂是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珍貴的文學價值。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古詩詞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有效地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崇高的情懷。對于教師來說,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和調動自身的各種技能,從而來幫助學生發現古詩詞之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

除此之外在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古詩詞教學占有很大比例,通過部編版教材的改編可以看出,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古詩詞試題也是目前中、高考語文試卷的主要部分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古詩詞學習是這樣要求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教師綜合素養對于提高語文教師的教育水平并且達到必要的教育效果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想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開一扇門最好是把制作鑰匙的辦法教給學生,而不是教師直接去開門,學生掌握了辦法后,不僅能開一扇門,而且能開一類門,這也就是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開門”和“授之以漁”之前,教師本身要擁有“配鑰匙”和“捕魚”的技巧,這個技巧就是所謂的教師綜合素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讓學生長期地、持續地保持學習熱情,最終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這些都需要語文教師綜合素養作為支撐,這對古詩詞教學的效果研究有著實際的意義。學生在實際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自身的綜合素養做出決策,圍繞古詩詞的文本和主題確定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路徑,正確、深刻地解讀體會古詩詞當中的人文內涵,能讓學生體悟到更有針對性的古詩詞意義,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奠定基礎。這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那么在教師綜合素養的驅動下,古詩詞教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決策:

一.知人論世,知識儲備能力

在古時候的兵法中,人們講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其實學生和學習的關系也可以看作是一場戰爭,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學習、積累、沉淀來打敗學習中的困難,所以說,我們也可以運用這個兵法去解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這一方法對于學生們了解古詩詞有著奠定的基礎作用,那么想要把知人論世這個方法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加以運用,這就要考察語文教師知識儲備的能力。在講授一首古詩詞之前,教師首先要對這首古詩詞的作者有一定的了解,這個了解必定是深入的、透徹的,是要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相結合的。古詩詞一定是作者在經歷了某些事情之后的內心感悟,是他對生活真切的體驗。可以說古詩詞就是詩人或詞人生命中某一時間點的縮影。通過古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詩人或詞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和人生態度。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就要熟悉掌握詩人或詞人的人生經歷,從而來理解詩人或詞人的思想情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并不僅僅是要講授詩人或詞人在一篇古詩詞中的處境,而是要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回顧詩人或詞人的這一生。融會貫通,縱橫古今才可以達到一個知人論世的效果。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李清照,她的作品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和后期情感有著明顯的態度轉變,這就要結合她人生的經歷來講授。不同詩人或詞人作品的情感基調不同,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同一詩人或詞人在不同時期,作品有著不同的情感基調,是因為他們在不同時期經歷了不同的人生。教師要根據這一特點,把一個詩人或詞人的人生經歷理解透徹,可以將詩人或詞人的作品以時間為軸進行整理、收納、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詩人或詞人情感的變化,只有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才能如行云流水般地講解給學生,從而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情感基調。

二.韻律之美,誦讀能力

品味古詩的韻律、格調,這要求教師擁有誦讀的能力。在這種綜合素養的帶動下,才可能深入透徹的理解古詩詞。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古詩詞是感受古詩詞的第一步,這里說的讀并不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的略讀,不是一種快時尚,而是一種身心投入的仔細閱讀體驗。我們在誦讀古詩詞時常常被它的美所吸引,這種美其實就源于古詩詞特有的韻律和節奏,閱讀者應該安靜地接受古詩詞的韻律美:在思想集中中去體驗、感知古詩詞的和諧節奏,感受作者在作品中精彩的語言以及領悟詞語組合出來的獨特意義。這個過程就像是用不同種類的獨特香料和豐富的食材碰撞而出的美食,有的酸甜苦辣,有的辛辣味十足,有的清新爽口。通過誦讀可以擺脫層層的畫面,進入詩人的靈魂,與詩人進行意境交流,聆聽詩人的故事。如果誦讀古詩詞的次數和時間不夠,都是空話。教師只有提高誦讀能力,才能真正領略古詩詞的魅力,在誦讀之中體會韻律、格調,加深興趣、挖掘知識、內化這些知識,并且傳授給學生。

三.品析意象,教育敏感能力

做教師一定要有教育敏感度,現在科技發展迅速、時代潮流變化飛快,每一天的事物都在發生變化,教育也要順應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教育敏感度。在古詩詞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要明確古詩詞是由多個意象組合而來的,學生對古詩詞理解不透徹主要是由于對意象的理解不清晰,那么學習和積累意象對古詩詞的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意象是由物象轉化而來的,所以需要教師學會觀察的同時豐富物象儲備。擁有的物象儲備越多,理解的層次越深,講授的內容就越生動、容易理解。因此,要博學多識、開闊視野、不斷拓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結合古代知識和現解來進行學習。教師應該學會接受新知識,把新科技和教學結合在一起,比如將網絡中的一些潮流用語和古詩詞中的意象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而且有助于豐富教師本身的意象寶庫。古詩詞是意象的寶庫,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多涉及意象的來源、特征、相同意象的詩句等等。也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增加積累,在頭腦中設置一個意象儲存庫,把意象存儲起來。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是國家大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是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博學多才、人格健全、品格高尚的人才,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覷。教師在加強自己專業素養的同時,也應該全方位的培養自己其他方面的素養,這不管是對教師本身還是對學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教師綜合素養已經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不只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會用到教師綜合素養,教師綜合素養其實是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所以,不管是大環境的要求還是教師自身的發展都要注重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嚴羽.滄浪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6.

作者:田原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