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因素的教學方法革新分析

時間:2022-12-03 10:21:20

導語:基于利益因素的教學方法革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利益因素的教學方法革新分析

[摘要]教學方法是教學得以有效開展的途徑,是實現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現實中,高校教學方法存在過死、滿堂灌、照本宣科、沉悶無味等諸多現象。近年來,教學方法革新工作備受關注,革新呼聲與關注度持續高漲,革新政策持續強化,指導意見紛紛出臺。然而,革新工作卻出現推而不廣、倡而不施、流于形式、實質不足等現象,“實施難”已成常態。本研究基于利益視域,從意識形態、行為動機、政策制度及質量文化層面等方面闡釋制約教學方法革新的利益因素,進而提出推進革新的利益邏輯。

[關鍵詞]高校教學;教學方法革新;利益因素;實施難

近年來,專家、學者熱心聚焦于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工作,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風起云涌,然而革新理念與政策推廣卻難以落到實處,甚至出現舉步維艱的局面,“實施難”成為革新常態。限于傳統清高觀念,教師羞言利益,慣于淡化與回避利益矛盾和利益博弈,造成教學方法革新內生動力嚴重不足。依據馬斯洛對人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導向行為,行為指向目標。而利益恰是滿足需要的因素,故“利益是人的行為的唯一動力”。要想人的良好行為能持續保持,激勵不可或缺,這里的激勵就是外在誘因及利益反饋,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因此,需要、動機、行為、目標等正是激勵過程的關鍵要素,四個關鍵因素相互作用,構成了激勵過程基本模式,如圖1所示。可見,分析影響行為的利益因素,摸清其關系,激發內生動力,是提高教學方法革新執行力和落實力,破解“實施難”問題的切入點和關鍵點。

一、高校教學方法革新現狀

(一)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勢在必行。1982年,曾在高教戰線發文指出: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狀況應當改變。1998年,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在第一次全國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指出:高校教學存在“教學方法過死、滿堂灌、注入式的弊端”。1999年,鐘秉林在《中國高等教育》發表文章,要求高校應“采取切實措施推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2009年,周遠清在《中國大學教學》發文提倡“來一次教學方法的大改革”。2012年,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原副部長杜玉波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針對長期存在的高校教學方法問題,明確提出要“開展教學方法大改革”。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在《光明日報》發文指出:“有的高校課堂教學索然無味、沉悶壓抑,學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堪憂”。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陳浩在教學視頻會議做題為《不屑于教學方法:大學教改抹不去的痛》的報告,指出:流弊久遠深廣的舊教學方式方法嚴重影響辦學生氣活力,阻礙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不屑于教學方法改革是落后辦學思想觀念在作祟,是對學生和教育態度出了問題;提倡:以教育教學方法大變革為牽引,掀起一場大學“課堂革命”。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原副部長杜玉波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教育改革惠及全體人民》。綜上可見,一直以來,政府和專家高度關注高校教學方法改革,相關學術會議與文獻研究的倡導和呼吁聲連綿不絕。(二)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推出新政。在政府和專家們的高度重視下,推進高校教學方法革新相關政策、建議陸續出臺。199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2007年,教育部又頒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12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2016年,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倡力度之大,革新信念之強無不令人咋舌。頒布的這些指導文件無不強調:提倡和重視教學方法革新。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省、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改革方案與實施細則紛紛出臺,諸如:2014年粵教高函〔2014〕8號,《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財政廳印發〈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指出:“全面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5年粵教高〔2015〕16號,《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以學生為主體,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和研究型教學,擴大小班教學覆蓋面,支持教師將科研項目、產業技術、學術前沿成果帶入課堂,激發學生創新創業靈感;改革考試內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結果考核向過程考核、能力考核轉變,探索實施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單一考核模式,完善多渠道考核辦法。”綜上可見,教學方法革新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三)革新推而不廣革新推而不廣、倡而不施,“實施難”成常態。近年來,在專家呼吁、政府推進、高校推行及教師實施等因素的促進下,部分新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得到推廣和運用,比如素質教育、研究型學習、翻轉課堂、團隊參與等。高校教學方法革新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而言,革新進程仍舉步維艱,革新成效仍不盡如人意,主要體現在傳統教育理念牢固、原始教學方法依舊盛行,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推而不廣、倡而不施,部分革新工作重形式輕實質,浮于表面,革新未成為教師們的共同意愿與自發行為,導致革新內生驅力不足;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學過程重形式、輕實質;教學評價重期末、輕過程且形式單一等現象仍普遍存在。目前,“滿堂灌”的授課法仍舊盛行,教師上課“念PPT”“照本宣科”“念經式”“填鴨式”屢見不鮮,學生上課“腦袋不抬、昏昏欲睡、低頭玩手機”等現象在高校課堂依然盛行。

二、利益因素與教學方法革新關聯性分析

革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顯然已成共識,政府、專家和高校亦大力推行,相關政策、指導意見和制度紛紛出臺護航,但革新卻推而不施,或流于形式,效果總是差強人意,“實施難”是常態。出現如此困局,究其原因則與革新相關的利益因素有莫大關系。人類對利益尤其是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一切行動的指南。利益分析法以利益為立足點分析各種社會現象,把握社會關系的實質,理順人們行為背后的利益因素,理解社會現象的本質與根源,切中其動因,尋求解決對策。基于激勵過程模式(見圖1),本文以利益為立足點,從意識形態、行為動機、政策制度及質量文化層面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便為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實施難”探索破解之路,提供一個新的思維空間。(一)意識形態蘊含的利益因素分析。基于激勵過程,思想意識引導人的行動,利益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可見利益是思想意識的物質基礎,而革新一旦碰觸利益調整,人的意識和行為就會產生變化。現階段,利益競爭、利益摩擦、利益沖突等現象在任何領域、行業與職業中依然存在。利益因素對人的思想和思維起著決定性影響作用。利益的多樣化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呈現多樣化和多元化,從而使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看法、行為方式與價值取向產生迥然不同的結果。顯然,人們對待教學方法革新的態度有積極與消極之分,也有主動與被動之別,顯性上看是思想意識和認知水平之差異,隱性上卻是利益沖突與博弈的外在體現。政府重視、專家呼吁、政策支持均為高校教學方法革新保駕護航,但實施中卻面臨“口頭重視,行動無視或走形式、走過場”等“實施難”尷尬處境,出現如此困局固然與客觀條件不成熟、體制不完善等有關,但更與背后的利益分配矛盾脫不了干系。(二)行為動機涉及的利益因素分析。管理學中的激勵理論認為,內、外驅力同時結合才能產生行動。內驅力由未得到滿足的需要生成,而利益誘因則是動機生成的外驅力。支持人們追求與實現自身的正當利益,利用利益激勵手段調動人們參與革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學方法革新工作贏得支持并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近年來,相關部門為推進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工作,諸如“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創新強校工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程”等相繼推出,力圖依托項目立項以點帶面對教學方法革新給予重視與政策、經費支持,保證革新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從點到面、量變到質變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目前從試點到推廣應用的成果猶如滄海一粟。(三)政策制度涵蓋的利益因素分析。政策和制度的落腳點是對利益相關群體的社會資源和利益進行權衡,其有效性在于執行。在利益多樣化和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取向各不相同,政策和制度的執行必然存在人為的利益博弈現象。現實中,利益的分配與人們的行為存在正相關關系。當收益大于投入時,政策制度能快速、有效執行;當投入大于收益時,則政策制度會難以推廣實施。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出現推而不廣、倡而不施、流于形式、走過場甚至消極對抗等弊端,根源在于兩方面:一是政策制度設計不科學、不完善、不合理;二是政策制度在執行中存在人為過濾。(四)質量文化反映的利益因素分析。質量是品質的保證,而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保障。質量文化是人們與質量有關的習慣、信念和行為模式,是一種思維背景。質量文化主要通過發揮人的質量意識、價值追求和質量道德等“軟性”主觀文化因素的涵養、教化與規范作用,形成一種內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相較于政策制度的外在強制性即“硬性”,質量文化具有自身內化的“軟性”。好的政策制度不需外界強加執行,容易使人們形成信念轉化為質量文化自覺執行。高校教學方法革新,不能僅依靠外在政策制度強加推行,還要大力發揮人們質量文化的意識和信念,主動進行革新,剛柔并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推動高校教學方法革新應遵循的利益邏輯

(一)正視利益動力正視利益動力,增強革新的內驅力。馬克思說:“人們奮斗的目標即為利益。”霍爾巴赫指出,利益是人類行動的一切動力。偉大領袖認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鄧小平提出:革命由物質利益產生,只講貢獻不講利益就是唯心主義。尼泊爾表示:沒有買好銅碗,先別打碎瓷盤。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論家王韜認為: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導之,順民之意而能之。古語云:無利而不早起,有利盼雞啼。無數偉人的言論一致表明:利益是社會關系的核心,是一切行動的指南。利益原則是支配人們思想與行動的基本原則,利益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原動力。發揮利益的動力,增強革新內驅力,一是應正視人們利益需要的客觀性,放下思想包袱,摒棄成見,避免言利即扣“唯利是圖”“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的帽子,消除將利益等同于“私利”的偏見,正視利益的合理合法性,尊重和保護個人的利益需求。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們利益需求的內容與形式也在不斷改變,但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及平衡利益關系的向往不會改變。在當今現實環境下,倡導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奉獻精神固然好,但只強調奉獻和付出,忽視正當合理的利益回報,則奉獻將難以持續,呼吁終顯蒼白無力,甚至會對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來消極影響。二是要加強管理和監督,凈化利益意識,嚴懲不當得利行為,引導人們提高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從源頭上將不當獲利思想泯沒在萌芽階段。(二)從人性角度尊重教師正當利益訴求。管理政策和制度是否合理、有效,能否被執行,關鍵在于對人性的假設是否準確。麥格雷戈認為:對人性假設的判斷,是管理與決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對人的本性看法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追求物質報酬和經濟利益,是唯利是圖的典范。教育在社會上普遍被認為是追求精神境界、講求奉獻的行業與職業,不適合套用“經濟人”假設。馬斯洛認為,人有多種層次的需要,從低層至高層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只有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高層次需要才會凸顯。自古以來,高捧教師高尚情操的言論屢見不鮮,諸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蠟燭,點亮別人,燃燒自己。教師常常被塑造成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活雷鋒,但職業與職業人是有區別的,職業的性質不等同于職業人的性質,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教師首先是人,是人就應當有自己的合理利益需求。高校教師需要生存,必然具有“經濟人”的物質需求現實性,有追求自身合理利益最大化的現實需要。教師既是“經濟人”,也是“道德人”“政治人”“復雜人”和“自我實現人”。在所有人性特征中,“經濟人”特征總是處于基礎和決定性的地位。正視教師“經濟人”屬性,尊重其正當利益追求,保障其合法利益的實現,是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激發起教學方法革新內生動力的關鍵。(三)健全利益實現機制。在現實中,人們采取利益博弈行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教學方法革新表面上,政府、社會、學校、教師等利益主體已達共識,都是革新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實質上,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各異,且存在利益博弈,總體表現為“攬權放責、少投多產、減努力增成效,想方設法提高利益獲得與利益付出的比例”。表面與實質背道而馳使得革新政策與制度難以執行與落實,導致革新“實施難”困局。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教學改革,而教學方法革新則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各項推動革新的政策、制度、指導意見、實施辦法等均需經由教師執行,方顯其效用,才能使學生受益,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在長期的實踐和革新進程中,各行為主體間固化和穩定的利益格局早已形成,隨著革新的深入,利益調整與博弈將無法規避。教師的選擇和行為將直接影響教學方法革新成效。逃避現實,漠視教師人性本質,忽視利益博弈和利益沖突,光有口號和呼吁,或采取政治手段蠻橫推進,顯然都無助于革新“實施難”問題的破解。(四)正視利益與文化關系,充實質量文化的利益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質量文化屬于精神層面的范疇,離不開利益基礎的保障。只有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處理得當,形成共同認可的利益基礎和結構,才能尋得價值認同,實現文化認同和內化。當這種認同內化成言行習慣、意識和信念,也就形成了質量文化,并將影響其今后行為。文化是利益的外在表現,利益是文化得以彰顯的堅實基礎。只有建立在利益基礎和共同價值觀基礎上的質量文化,才能影響人們的理想信念和行為方式。

綜上所述,“利”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教師生存和發展乃至自我實現的物質基礎,是一切行動的原生動力。離開利益談革新,無異于畫餅充饑,望梅止渴,不利于實質問題的解決。高校教學方法革新存在成果彰顯不足、回報率低的不足。只有尊重教師的正當合理利益需求,正視利益與文化關系,健全利益實現機制,充實質量文化的利益基礎,才是解決“實施難”問題的應有舉措。

作者:黃小燕 盧集富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