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專業課程教學反思與改革

時間:2022-06-08 04:23:58

導語:淺談專業課程教學反思與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專業課程教學反思與改革

課程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和落腳點,教學方式改革最終應落實在課程教學上。森林生態學課程是林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為認識與探索林木發生發展規律、分析與指導林業經營與生產提供理論指導。通過森林生態學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林木之間、林木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林木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對認識自然、指導林業生產與管理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1]。筆者在近年的森林生態學課程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缺乏專業興趣、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2,3]。同時,老師也缺乏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教師角色定位不夠準確、教學理論與技巧不完善[4,5]等問題,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

以往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存在脫節問題,理論知識與實踐不能緊密銜接,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的學習,以課程為載體,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相關技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時,應依據學生的基本情況,按照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不同層次設置教學內容。塔里木大學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緣,風沙危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植被的生長必須要面對干旱、鹽堿等逆境條件,即使這樣也有胡楊、灰楊、檉柳等植物可以存活。通過森林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可以將周邊自然環境特點與傳統優秀文化內涵融入課程教學的知識點,既讓學生深刻掌握專業知識,也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與傳承。

二、課程教學實施

過去課程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體,多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致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與學生之間存有距離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大學課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定位是引導學生的認知,使之掌握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課前應將相關教學資料通過信息平臺在線提供給學生,包括課件、教學大綱、閱讀資料與閱讀要求、相關授課視頻資料以及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目的是要求學生明確自己所學的課程內容、課程要求,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使學生做到課前預習,提出自己所學內容的困惑和難點,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努力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課堂教學的開展與課前學生自學材料有著重要的連接性,要求學生按時閱讀或觀看老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料。課堂開始,首先針對課前提供的問題讓學生以組進行討論,分享各自的觀點,總結出組內觀點。各組向大家展示觀點,調動學生參與思考和總結,分享觀點,積極開拓學生思維的活躍度。老師針對每組觀點進行點評或總結,透過問題對課堂所講內容進行講解。最后進行課程內容總結、學生質疑、課堂小測驗或者布置課后作業。課堂教學知識點如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筆者以森林生態學課程為例,可在以下課程教學內容中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結合。例如,個體生態學中以胡楊、檉柳等新疆植物種為例,從個體生理生態學角度來認識其對脆弱惡劣生態環境的適應性,結合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道德提升、胡楊精神、老兵精神進行教育和引導。以荒漠干旱區主要植物種群的發生、發展,群落結構的形成開展專題講座,結合兵團精神、兵團發展史、學校發展史進行主題教育。以恢復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針對荒漠干旱區極端脆弱的環境開設專題講座,結合生態文明教育,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三、課程實踐教學實施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應用于實踐。通過實踐教學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確如何認識自然,應用于生產實踐。以往的森林生態學課程實習僅僅要求學生提交實習報告,考核僅僅依靠出勤率與實結來進行,考核形式單一,考核覆蓋面不完整,并不能完全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該課程屬于綜合性實習,應以分組的方式來開展實習,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基本野外調查方法,系統了解荒漠干旱區自然環境及植被狀況,通過分析測定、數學計算、分析結果、解釋原因,最后以PPT匯報的方式來展示匯報。考核應貫穿于整個實習過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隊的合作意識、吃苦耐勞精神,并通過小組匯報的形式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程考核與評估

過去程課程考核過于單一,課堂考勤、提問、作業完成情況占30%,考試成績占70%,因而出現了學生“課堂出勤不出力,考試前突擊學習”的現象,這種應付考試的狀態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大學教育中考核不是目的,關鍵是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課程考核與評估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課程考核成績應包括五部分: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課程互動參與度、觀點陳述表達能力、實踐技能考核、課程考試等,其中課程考試成績占整個考核成績的50%,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占10%,課程互動參與度占10%,觀點陳述表達能力占15%,實踐技能掌握情況占15%。

五、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變化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具備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學歷較高,但是缺乏正規師范院校所具備的教學基本理論知識,僅僅是在入職前進行過簡短的培訓,但缺乏系統性,同時在走上講臺之前,并沒有經過嚴格的試講程序,只是在后期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摸索與學習,這對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具有較大的影響。系統化地了解高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們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能力。(二)與時俱進,運用信息化的手段信息化時代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互聯網+教育”使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與途徑更加多樣化。例如,梅西大學專門開發的學習管理平臺,為教學資源分享、課前課后師生互動、遠程教學提供了平臺,方便了學生們的預習與復習,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條件。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可以選擇視頻舉例、在線問答,利用信息平臺如TopHat、PollMaker、SurveyMon-key等豐富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近年來,國內MOOC(慕課)、微課、雨課堂、微視頻等新型在線學習與教授方式,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了更多的互動平臺。在此背景下,要求大學教師在擴充自身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花費部分精力在網絡、軟件的學習與應用上,迅速適應新型教育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侯繼華,張春雨.以人為本的“森林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15(1):49-52.

[2]陳平.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理論思考與體系構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2):28-30.

[3]胡其昌.中新高等教育專業教學差異比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16):142-144.

[4]馬寧.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與提升策略[J].時代金融,2018(2):342-343.

[5]趙菊珊.中國、新西蘭重點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比較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7(3):86-90.

作者:呂瑞恒 陳家力 梁繼業 周正立 單位:塔里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