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05 03:17:59
導語: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病例討論課的實施
由于細菌的培養需要一定時間,一般需要過夜,所以病原生物學中化膿性球菌分離鑒定和腸道桿菌分離鑒定這兩個實驗項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為幾次,其中化膿性球菌分離鑒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腸道桿菌分離鑒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續一到兩周的時間。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很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每次實驗課只是被動地按照任課教師的指導完成實驗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2007級本科臨床、麻醉、預防和全科專業開始,我們在不改變實驗教學時數的情況下,通過統籌合理安排,在這兩個實驗項目之前先進行4個學時的化膿性球菌感染和腸道桿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導學生進入一個臨床醫生的角色,課堂上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和醫學常識分析病例,解決如何進行病原性細菌的分離鑒定問題。通過兩次病例討論課,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離鑒定的程序,再接下來進行化膿性球菌分離鑒定和腸道桿菌分離鑒定這兩個實驗項目時,學生對整個實驗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明確每次實驗課的目的和內容。病例討論課的實施,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并把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醫學生豐富相關的醫學知識。
2實驗項目的整合
本科臨床、麻醉專業的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共計36學時,2009年將2007級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整合為16次。實驗項目及主要內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學時):微生物學實驗注意事項、消毒滅菌、細菌的培養方法、自然界細菌分布的檢測、紫外線殺菌試驗和細菌的生化反應;第2次(4學時):觀察上次課實驗結果、革蘭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鏡使用方法、細菌基本形態和特殊構造的觀察;第3次(2學時):化膿性細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學時):腸道桿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學時):化膿性球菌分離鑒定(一)和腸道桿菌分離鑒定(一);第6次(2學時):化膿性球菌分離鑒定(二)和腸道桿菌分離鑒定(二);第7次(2學時):化膿性球菌分離鑒定(三)和腸道桿菌分離鑒定(三);第8次(2學時):腸道桿菌分離鑒定(四)、流感病毒分離鑒定(一);第9次(2學時):流感病毒分離鑒定(二);第10次(2學時):綜述及實驗設計展示及總結;第11次(2學時):線蟲(一);第12次(2學時):線蟲(二);第13次(2學時):吸蟲(一);第14次(2學時):吸蟲(二);第15次(2學時):絳蟲;第16次(2學時):其他寄生蟲及食源性寄生蟲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為了更好地進行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決定將2011級臨床、麻醉等專業的病原生物學實驗內容和排序進行再次整合。將原來2次病例討論課,即第3次課和第4次課合并為1次4學時病例討論課;12h的寄生蟲學實驗課,即第11,12,13,14,15,16次并為3次4學時;第9次和第10次合并為1次4學時。調整后的實驗課學時數并沒有改變,但由原來的16次合并為11次。整合后的實驗課運行起來更加流暢和系統,每次實驗課的主題更加鮮明,更便于學生理解、學習和掌握,同時也降低了實驗課教學的難度。
3實驗項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離鑒定是醫學微生物學一個重要的實驗,能夠進一步加強醫學生對病原體分離鑒定程序的認識和理解。其主要的過程如下:樣本接種雞胚,培養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過血凝實驗檢測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過血凝抑制實驗檢測病毒的型別和滴度。以往的實驗中,血凝抑制實驗一直由教師做標本給學生進行示教,學生自己并不動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實驗中需要設置病毒、血清、紅細胞等對照,又要配置4個單位病毒液,血清還要進行倍比稀釋,實驗操作復雜,實驗原理也是難點,學生若不親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實驗效果不佳。因此從2011級本科臨床、檢驗專業開始,對血凝抑制實驗進一步完善,由教師示教變為學生自己操作。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對流感病毒分離鑒定的理解更加透徹,加強了對病原生物學實驗基本技能的學習,以往在該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教師授課也更加容易。
4開放實驗室活動的開展
自2009年(2007級學生),病原生物學教研室開始進行開放實驗室活動,實驗項目逐漸從微生物形態結構觀察、寄生蟲學標本檢查更新到目前的培養基的制作及消毒滅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檢查等項目。培養基制作及消毒滅菌項目正好與實驗課項目細菌的培養方法銜接,使學生對微生物學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強了學生進行微生物學實驗操作的無菌觀念,也為后續實驗打下了基礎。項目面部蠕形螨的檢查的實驗標本采自學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學與實踐生活聯系起來。該實驗項目深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在實驗時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
5創新實驗的開展
針對本科臨床1-8班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點,從2007級學生開始在臨床1-8班布置有關于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某一知識點的綜述寫作任務。學生以4人為一小組,組內自行安排各自任務,各小組要在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最后一堂實驗課上形成一份紙版的綜述報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實驗室進行展示,任課教師作簡短總結。課后挑選內容豐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領域最新進展,并能提出自己見解的水平較高的綜述推薦到校報發表。學生對命題綜述的寫作積極性很高,普遍反映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綜述的寫作任務,不僅掌握了相關內容的前沿知識,還學習了查閱文獻方法,加強了寫作能力,增強了小組成員的合作意識。
6實驗課考核方案的修訂
實驗課的考核本著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則,還要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和技能,初步形成科研創新思路。從2007級本科臨床、麻醉、全科和預防專業開始,實驗課考核方案逐年完善,實驗課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目前實驗課成績組成如下:實驗課成績30分,占本課程總成績的30%。具體評分如下:實驗報告、出勤、平時表現(3分);病例討論(4分);命題綜述(8分);實驗課考試(15分)。通過近年來對病原生物學實驗課的一系列改革,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逐步完善,實驗課的安排也更合理、高效。調查問卷反饋顯示學生對病原生物學實驗課滿意度很高,普遍認為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是加強對理論知識理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手段。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會隨著學科的發展而發展,實驗教學的改革也會隨著時代的要求不斷開展。
作者:唐小云周曉茵姬云麗石學魁李霞王妍劉洋王靜單位:牡丹江醫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
- 上一篇:地方高校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清明節墓區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