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05-23 04:14:26
導語: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計算機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全世界都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網絡和計算機,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也不例外。在全球網絡信息教育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模式也探索出了具有建設性的計算機教學模式。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教學等方面闡述了當前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課程;互聯網+;教學改革
一、引言
黑板時代已經過去,在信息科技時代,教師逐漸增大了多媒體的運用力度。多媒體這種教學方式把電腦和有關網絡技術產品引進到教學活動中,尤其是PPT程序的運用,把文字、圖像、音視頻組合在一起,再加上投影機、大屏幕、擴音器和控制程序的運用,為教育工作者打造了優良的授課平臺,帶來學生全新地體驗,得到了教師與學生的認可。但是,該種多媒體教學方式依舊停滯在圖像、文字等內容的展示上,而實質還是教師主導,并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種多媒體教學模式僅改變了教學方式與措施,并未從根本上變革常規的教學方式。反之,其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誠然,近些年,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授課模式都是非常熱門的,但是離開互聯網,也只是熱在比賽和公共課程中,在平常教學活動中較少運用,大部分教師依舊運用常規的教學方式。該種教學模式過于注重信息技術的引進,而不嘗試運用先進的在線課堂方式是與目前互聯網社會的發展不一致的。當今社會,智能手機是高校每一名學生的必需品,特別是屏幕較大的功能齊全的手機。其比計算機更具有交互性和便攜性,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課堂低頭族已經成為教室的一條風景線。相當多的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入教室,一些學校在上課過程中被老師將手機沒收,這導致師生因為手機問題發生矛盾,乃至將手機摔倒地上,然而這依舊無法阻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這是老師當前面對的難題。智能手機給教師與常規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問題本質上是網絡教學與常規教學方式間地競爭,手機性能逐漸優化,互聯網覆蓋范圍逐漸廣泛,手機應用系統類型逐漸增多。我們好像沒有有效的舉措將手機阻隔到教室外邊。為此,我們能做的便是變革教學思想與教學方式,直面挑戰,把網絡引進課堂,構建全新的教學方式。
二、“互聯網+”下對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帶來的影響
(一)“互聯網+”下讓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了共享。在互聯網社會,在線課堂是一種全新的體現方式,其具有顯著地自主性、開放性、交互性、合作性、共享性,讓學校常規課堂無論是教學方式亦或是教學內容均產生了很大的改變。慕課與微課的問世讓學生的學習打破了時空的制約。2015年,國家教育機構明確提到,高校應聘用各類專業人才作為專業課程教授或指引教師創辦新形態地課程。然而部分高等職業院校的老師缺乏創立新課程的經驗,假如僅憑老師講解,無法取得理想地成效,我們可將“互聯網+課程”的形式將國內最好的資源集中在創業教育上,讓企業家和創業家為主的授課方式。(二)“互聯網+教學”,構成了科學的教學思想。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的出現為高等職業學校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資源。經過大數據剖析學生的實際訴求,能夠協助其找到恰當地課程、恰當地老師、恰當地班級。改變其陳舊的學習模式與學習思想。網絡的出現消除了時空對教學活動的制約,讓科研的最新成果得到及時地傳播。師生間的交流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引導功能。依托互聯網與移動終端,老師能夠第一時間對學生加以指引,改變常規的教學思想,轉變常規教學方式。教學成效與側重點大幅提升,教學組織方式產生了巨變。互聯網教學順應了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教育的本質便是推動社會經濟的穩步前進。實施教學方式信息化變革,能夠為當前網絡時代人才的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三、互聯網+下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計算機專業開辟了更優秀的平臺,計算機專業課程變革是我們當前亟待處理的問題。教學活動的安排、教學資源的利用、課標的調整是課程改革的思路。以學生的未來就業為基礎,在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在上課時間迷戀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情況下,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成效,和怎樣運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方式與教學策略的變革是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棘手的問題。(一)課程標準要構建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掌握先進技術、能上崗實操、懂管理知識、具有服務意識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標,高等職業教育的精髓在于“技術”。當前,國內高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共計二十個,大致分成兩個類型,一類是軟硬件研發和養護,另一類是安全防護。在軟件課程設計中,已采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例如,程序設計、數據庫、圖形和圖像制作、網頁制作、動畫等課程。而在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安全與預防、網站建立與、計算機硬件診斷與維護等硬件課程中,可以利用虛擬化技術構建計算機實驗環境,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大膽實踐,擺脫時空限制,促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教師的優勢,將核心課程設計成大規模的開放式網絡課程,鼓勵學生開展網絡教學,獲得學分。另外,老師應當設立互動環節來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且設計智能化的網絡評價程序。此外,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課程的制作,參與課程的討論,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專業技能。(二)教學資源要提供支撐個性化教學和基建式的資源。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成果,必須進入課堂。應能使用新教材,改變教學行為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使專業課程是一項真正的任務,真正的案例教學。當前的重點和難點是課改后校本的實施。如何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材、如何在項目教學過程中使原理與現實相結合,是當前時期高等職業教育需解決的問題。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專業技術的培養,并且還應當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包含培養專業素養和提高綜合實力,以及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能力等,構建基于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
四、結語
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改革必須與社會緊密聯系,適應社會的需要。網絡時代的到來,既是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改革的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因此,高職院校應抓住這一機遇,迎接挑戰。同時,計算機科學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異質性。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程麗麗.“互聯網+教育”打造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新途徑[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6(2):32-33.
[2]唐茹.“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4):8229-8230.
作者:梁姝 單位: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分析
- 下一篇:中職單片機教學改革與實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