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效性分析

時間:2022-09-05 09:45:35

導語: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效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效性分析

【摘要】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教學管理有利于提升教學效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由于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自制力以及自我管理意識等都比較薄弱,特別是中學生處于敏感的青春期,所以在教學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難度,還需要教師能夠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提升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對中小學教學管理的特點以及有效性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效性

中小學教學管理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以及學校的紀律維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教學的改革以及學情的變化,教學管理也必須要能夠跟上時展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新形勢下,中小學教學管理仍然是學校管理中的重點問題,所以還需要根據當前的教學情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為學生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中小學教學管理的有效性內容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也是一門管理藝術,具有內在的規律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傳統的教學管理無法滿足教學的要求,所以教師必須要針對當前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特點,改善教學管理理念和模式,使教學管理工作能夠與時俱進。教學管理的對象具有多元化特點,包括人的管理、事的管理、物的管理以及非物的管理等,而且所有的管理都必須是有組織的。教學管理的目標是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升教學效率,更進一步來說就是有效的維護課堂秩序,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在傳統的課堂管理中,人們總是錯誤的認為,教學管理就是要加強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紀律性約束,但是在實際的實施中,教學管理的意義需要更深刻。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做出正確的教學行為和活動,并不單純的指的紀律方面。

二、中小學教學管理的特點

1.學生的特點。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好奇心強,好動,自制力弱,同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特別是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最容易出現叛逆的情緒,也是教學管理中難度最大的時期。而學生要想能夠實現有效的學習,必須要配合教師的教學,并集中注意力。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能夠審時度勢,在管理上做到張弛有度,比如在上課前可以先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開場或者情境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同時針對學生們的自制力和好動問題,還需要加強課堂的規范化管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2.師生關系的特點。中小學生由于思想意識還不夠成熟,所以向師性還比較強,覺得教師的話都是對的。因此在這個階段中,教師還需要能夠以身作則,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發展最快,也是影響最大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不僅要像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品德的塑造。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人格會對學生的品格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還需要在言談舉止、語言習慣、思想品德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強自律性,進而為學生做好表率作用。具體來說,也就是當前的中小學師生關系不僅要保證課上、課下溝通的順暢性,同時還需要能夠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作用。

三、中小學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的途徑

1.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師生關系對課堂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喜歡一個教師,很自然的會喜歡他所教授的課程,并努力學好這門課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注重對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構建,使學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師生和生生交往的背景下實現的。課堂中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以及教師和學生教和學的積極性。同時良好課堂人際關系還有利于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通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建立能夠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緊張的課堂關系則會使學生長期生活在壓抑的情緒中,對人格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長此以往使學生產生人格障礙。所以要想提升教學管理的有效性,還需要注重對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2.為學生提供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教學管理中,教學規范是最基本的管理準則,也是保證課堂教學秩序的基礎,能夠指導和調整學生的行為,從而使課堂教學管理中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良好的課堂教學準則可以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的意義以及教學價值,進而懂得課堂上可以做的行為和不可以做的行為,加強課堂管理的規范化。同時教學規則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在學期的初級進行,使學生從開始就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此外,除了對規則需要遵守的條款進行制定外,還需要對違反規則需要付出的代價進行明確。規則建立后,教師必須要嚴格的落實,監督學生對規則的遵守情況,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整治,做到防微杜漸,防止微小的不良行為演變成大問題。此外,教師必須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進而樹立威信。通過對課堂環境的有效維護,可以使教學管理更加規范,有利于學生健康思想觀念以及健全人格的培養,使學生更加獨立,提升學生的自制力,樹立自信。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道德準則等方面的內化,使學生將內部的需求以及外部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相結合。而良好的教學氛圍也更有利于撫平學生的情緒,為學生提供安全感,降低學生的焦慮,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3.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思想。當前的教學管理方式對教學管理工作效率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還需要進行積極的改進,使教師和學生間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系,進而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管理工作中。由于中小學生正處于教學的基礎階段,所以在教學管理中也需要順應基礎教學課程管理。首先實行參與化的教學管理。教學管理并不是教師的單方面工作,而是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和管理,所以教師在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并能夠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針對教師的管理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建議對管理的方式、細節等做出相應的調整,保證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其次,還需要在管理中嚴格落實獎懲制度,如果學生違反規則必須要給予一定的處罰,同時對于管理上表現良好的學生需要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保證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4.培養學生善于自主管理的習慣。管理的對象為人或事,常規的課堂管理中一般認為管理者為教師,而被管理者為學生,但是通過多年的教學管理可見,這種管理方式并不是最佳的,所以在教學管理中還需要嘗試換一個角度,嘗試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而學生的自主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涉及到主客觀方面的很多因素,所以學生的自主管理難以有效的落實。那么學生的自主管理究竟應該如何落實,還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探索。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通過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秩序,進而幫助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良好班風以及學風的構建,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通過這種良性的引導方式,防止課堂秩序的混亂,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律性,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生自主管理的具體方式可以參照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可以采用分組管理的方式,一個學習小組的成員輪流擔任管理監督人,進而使小組成員可以互相學習,同時在正人先正己的理念下,使得每個人都成為管理者,進而實現自主管理;其次,學生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真正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進而使學生具有歸屬感,這種良好的班風和學風一旦養成,學生的自制力也會大大的提升。5.設計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中小學教學管理除了要加強對制度的建設外,還需要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制度體系和評價體系的互補,保證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管理評價中涉及到管理目標、方法、組織等多方面的內容,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系統化、實效性的規范和導向作用。對師生雙方都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可以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同時也能夠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規范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教學管理效率。

綜上所述,中小學教學管理不僅是對學生行為和紀律的規范,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的重要方式,更是學校營造良好校風和學風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中小學教學管理中,教師還需要能夠正確認識教學管理的重要作用,并轉變教學理念,改善管理方式,提升教學管理效率,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曉云.淺析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督導的有效性[J].新課程(上),2017(10):3

[2]郭霞.小學教學管理中的問題與策略探究[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7(09):76

[3]鄧琳.實踐哲學視域下的黑龍江省中小學教學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06):324-325

[4]李龍.如何發揮中小學教學管理的有效性[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12):84

[5]劉麗軍.開放理念下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6]高穎.提升中小學教學管理有效性探討[J].都市家教月刊,2016(11)

[7]武金泉.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有效性研究[J].魅力中國,2017(52)

[8]張智學.新時期中小學教學管理特征及方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12)

作者:董仁環 單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