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18 03:27:03
導語: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工業
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成立比較晚,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人才培養的特色不明確;實踐性教學的有效性不夠;教師隊伍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建立工作室教學模式,對于盡快完善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體現專業特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意義
其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工業設計專業致力于培養未來的設計師,所以該專業的教學應加強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培養。工作室教學模式由教師牽頭,讓學生參與實際的設計活動,模擬企業的設計程序,讓學生完整地參與每一步的設計實踐,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其二,有利于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近幾年,高職院校非常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工作室作為一種開放的組織形式,其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出具有較高教學水準和技術實踐能力的“雙師型”骨干教師。其三,有利于改革實踐課程教學方法。在以往的實踐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理論教學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缺乏對學生的實踐性指導,導致學生只是照著教師說的做。這種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不利于實踐課程的開展,也不利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導致教學停留在理論指導的層面,使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工作室教學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這種現象。工作室教學通過讓學生參與比賽、參與企業的真實項目進行第二課堂輔助教學。
三、改革目標
其一,初期建立工作室教學模式,作為實踐教學的有力補充。初期工作室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參加設計比賽和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這種形式能夠很好地增進師生感情,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工作室教學的短期目標,也是探索性階段目標。通過達到初期目標,能夠更好地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讓實踐教學更具有實質性,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其二,完善工作室教學模式,細化工作室方向。根據市場、專業及師資力量細化工作室方向,分成不同專業方向的工作室,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入相應的工作室進行學習與訓練。這個階段是真正實施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在這個階段,高職院校的特色可以獲得發展,師資得到合理的分配,學生獲得專業化、個性化的發展。其三,與設計企業對接,實現工作室教學的最終目標。工作室教學模式是連接教學與市場的橋梁,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紐帶,是校企合作的細化。它很好地提供了學生與設計企業對接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參與實際設計項目,從而提高實踐能力。此外,工作室教學模式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四、教學實踐
一方面,工作室教學模式將設計比賽融入實踐教學。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作品質量不高,對設計比賽更是缺乏興趣。成立工作室后,學生進入工作室學習,教師根據相關設計比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實踐。在這種情況下,在學校的創新點子大賽中,學生獲獎的幾率大大提高,同時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和設計作品的質量,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14級和15級的整體學習氛圍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學模式將畢業設計融入工作室教學。以往畢業生對畢業設計不重視,臨近畢業時才開始慌亂地設計,導致畢業設計作品創新不足,質量不高,甚至有的學生敷衍了事,對畢業設計很不重視。成立工作室后,學生在工作室學習,指導教師根據當今設計熱點和市場發展情況提出相應的設計主題,要求學生針對自己選擇的主題完成市場調研、草圖方案設計、建模及模型實物制作等完整的設計過程,每一個過程都由教師跟進進行指導、點評,指出作品中的優缺點、存在的問題、應修改的地方等,從而使每位學生都有“兵”可練,有“事”可做。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以前的不愿做、不想做,轉變為現在的積極主動地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從以前的一籌莫展、無從下手,轉變為現在的計劃明確,一步一步地踏實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這樣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設計能力,減輕了畢業設計的壓力。結語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以工作室為載體,將課程、教室與實踐融為一體,以承接項目、參加設計比賽、完成畢業設計和設計課題等為主要任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工作室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更好、更快、更專業地適應工作崗位,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從而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
作者:羅海妹 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龍安梅.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探討——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為例.新西部月刊,2007(4).
[2]李晴.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初探.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 上一篇:營改增對煤炭企業的影響及對策
- 下一篇:工業設計實驗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