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程序設計類教學探索
時間:2022-06-03 03:18:12
導語:計算機程序設計類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
目前,不少高校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類課程的設置,大一新生一進校,第一學期就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或者C++程序設計,其理由是認為學生在中學階段進行過信息技術教育和簡單的程序設計基礎訓練。而結果呢,由于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在很多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得不到重視,或者沒有全面的開展實施,學生剛入大學時對計算機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就進入了C語言或者C++語言程序設計的學習,其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學生對后續課程如《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等課程的學習也將受到很大影響,顯得很吃力,而且學習效果也比較差。
2)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不夠恰當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如C語言程序設計或者C++程序設計,很多教師注重基本概念和語言的語法規則的教學,在相應的課程實驗中也只是對基本語法的訓練,而忽略了對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思想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強。因此,學生在學完一門程序設計類課程后,往往感覺到能閱讀程序,能讀懂程序,能理解別人寫的程序,可讓自己動手來編寫一個稍微復雜一點的程序,卻顯得很茫然,無從下手。
3)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不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學生對程序設計類課程的學習,很大一部分同學是:翻開教材,課本中的程序個個都會,能看明白;閉上書,自己來重寫一下這些程序,錯誤百出。其原因還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握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對課程知識理解不夠牢固[2-3]。如《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指針這一部分知識是安排在教學內容的靠后章節講授,學時短,應用少,但指針卻是這門課程的重點,后續課程中的應用很多,學生對這一知識掌握不好,勢必影響后續《數據結構》等課程的學習效果。
4)教材建設缺乏針對性,系統性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計算機專業都還沒有編寫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使用高校計算機專業規劃系列教材,而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材很多,每本教材都有作者自己的內容安排和章節設計方案,而且教材的選用也不固定,不同的授課教師常會選用不同的教材,這樣往往會有在程序設計類課程群的教材使用中,出現知識點和講授內容的重復、教材的難度與學生的知識水平不符等問題,教材建設針對性和系統性差。
2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方法及措施
1)調整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體系
針對在現行的課程體系中,學生由于C語言或者C++程序設計的學習效果不理想,而導致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受到很大的影響,應將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導論》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對計算機學科和計算機領域的研究內容有初步的認識,了解并掌握如數據在計算機中的存儲與表示、計算機工作原理、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硬件系統,計算機軟件系統,多媒體技術基礎,通信與網絡基礎等方面的知識。[4]在此基礎之上,大一第二學期開設《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講授內容可以是C語言程序設計或C++程序設計,目的是進行程序邏輯訓練,讓學生掌握程序的基本結構和程序調試基本技能。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程序設計基礎之后,再開設《高級程序設計技術》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程序設計方法和思想,其教學內容是程序設計中的一些高級處理技術,如數據類型、指針的高級應用,文件的操作,圖形界面與動畫設計,鍵盤與鼠標操作,以及一些典型算法應用。在學生掌握了程序設計能力和程序設計思想方法基礎上,再先后開設《數據結構》、《Java程序設計》課程。《數據結構》課程是培養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要求有效地組織、存儲、處理數據的能力;《Java程序設計》貫穿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新理念,讓學生掌握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和技術。在高年級,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還可開設VC++、C#、LINX等程序設計類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編程水平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軟件人才的不同需求。這樣,就形成了“基礎訓練+方法培養+提高能力+拓展層面+實踐應用”的程序設計教學新模式和程序設計類課程新體系。
2)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式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課堂理論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可將一個較復雜的項目分解到各章節去講授介紹。如在《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使用了一個學生成績管理程序項目案例,在講授數組這一部分知識時,就可以將這個案例引入進來,介紹為什么要使用數組來存儲多個學生的成績,要對學生成績排序應該怎么辦;當課程進行到函數這一章時,引入了案例中的模塊設計思路,介紹為什么要將項目分解為成績錄入、成績排序、成績查找、成績統計等多個模塊,模塊之間如何去調用;當課程繼續進行到結構體這一章時,讓學生分析理解案例中,學生的信息不僅包含成績,還包含姓名、學號時應該怎樣處理;講授到文件這一章時,讓學生理解要將案例中的學生成績等信息存儲到一個文件中去,怎樣去實現。這樣,通過這一個完整的案例貫穿到整個課程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課程中的基本知識,也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一個復雜項目的設計過程。
3)改善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
在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重新組織。在《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指針這一部分知識分散到各個章節去講授,在講到變量定義時,就引入地址和指針的概念,講到數組和函數部分時,將指針的應用也同時在案例中進行講授,這樣,同學們也很容易接受和消化理解。在《高級程序設計技術》課程教學中,不講授語言的基本知識,只講授指針、文件、圖形界面、動畫、鍵盤、鼠標等的高級應用操作和設計。《數據結構》課程中,講授各種抽象數據類型的定義,及相應的算法設計。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重在培養學生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和編程技術,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部分如常量、變量、數據類型、數組等進行略講或不講,只是在應用中進行簡單介紹該注意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將更多地學時放在對學生面向對象編程思想的培養上。
4)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
在程序設計類課程群教材建設方面,應該有區別的選取具有系統性的、適合自己學生水平的高質量教材,或者課程群相關教師合作編寫出版教材或講義,這不僅使課程群中的課程教學內容具有系統性,也適合自己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授課教師也能熟練駕馭教材和授課內容。近年來,我校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類課程群教師編寫出版了《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教材和相配套的習題冊,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
3結束語
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思想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課程體系設置應該合理,課程群間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應該相互協調、補充,教學方式應多以項目式案例教學為主,讓學生在案例中學會程序設計思想和對基本知識的理解,應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以保障知識講授的針對性和系統性,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林勇工作單位:陜西理工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 上一篇:農墾場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
- 下一篇:現代農業發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