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路徑探析
時間:2022-01-09 08:39:37
導語:醫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醫學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應用型、高技能醫學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才能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務工作者,是醫學高職院校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結合“互聯網+”時代醫學生特點,探析課程思政實現路徑:用“互聯網+”思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堅持課堂教學和教師的核心作用;多元主體參與課程思政;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設計;突出職業特點,將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始終。
關鍵詞:“互聯網+”;課程思政;路徑;醫學高職院校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醫學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應用型、高技能醫學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開展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醫學生培養成為品德高尚、知識淵博、勇于創新的合格醫務工作者,是醫學高職院校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新時代賦予醫學高職院校的責任。2015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大門已經開啟。醫學高等職業教育怎樣結合自身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以互聯網的思維理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提升醫學生職業素質、提高醫學生培養質量,是所有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特點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是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主要受眾群體,他們在思想上更易接受新鮮事物,善于應用各種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生活。在大學生中,高職學生數量占比已超過本科生,因此,全面了解新一代高職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思想和行為特征,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義。1.1思想活躍,但不成熟。當代高職學生有目標、有理想、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渴望通過個人奮斗實現人生價值,但他們中多數學生的政治思想認識不夠成熟,對于國家相關政策的改進與實施沒有太多關注和參與意識。部分學生過度看重物質生活,存在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思想。1.2動手能力強,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高職學生通常在完成一些應用型工作任務中,動手能力較強,對于各種互聯網平臺、應用軟件的使用掌握得較快,有較強的個性色彩和很強的獨立意識。多數人愿意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但對大學生在社會中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并不十分清楚,大多數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較弱。1.3信息獲取快速,但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弱。“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由于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對各種互聯網平臺、應用軟件的使用掌握得快,且網絡世界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對其產生巨大吸引力,因此,他們對信息獲取速度很快,學習和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但高職學生尚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其自我控制力弱,面對各種信息龐雜的網絡,很容易沉迷其中,缺乏對真實信息的鑒別能力[1]。1.4社交范圍擴大,但團隊意識淡薄。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社交平臺(微信、QQ等)的出現,使高職學生的社交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社交范圍明顯擴大。網絡交流的便捷給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使許多學生脫離現實,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導致學生間、師生間面對面交流逐漸減少,學生交際能力逐漸降低,很多人只注重個人感受,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團隊合作意識淡薄。
2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時代價值
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即高校的全部課程都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使所有課程都能與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單兵作戰”變為每門課程、每位教師都參與的課程思政,都承擔育人責任,形成全員、全程、全課育人的新格局。2.1探索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新路徑是時代的必然“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應用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思想還不成熟的當代大學生其影響更為明顯,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很難跟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重塑“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思想和行為就要對其實施正確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需要高職院校積極轉變教育模式,讓互聯網與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開辟各種以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為手段的新型授課形式,構建“互聯網+課程思政”的創新教育模式。探索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的必然。2.2職業教育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在各種教育類型中,職業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系最為密切,這種特點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要求最迫切。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積極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量行業骨干、技術能手參與到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學校的實驗實訓場所開展模擬或仿真實訓,到企業從事真實的生產實踐、頂崗實習。高職教育通過工學結合大大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也突顯出高職學生能力培養與德育并重,以及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職教育應堅持立德樹人,把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強以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養為社會所需要,既掌握熟練技術,又具備職業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然而高職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較差、心理素質較弱,與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高期望存在較大差距,也更加反映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素質培養的必要性。2.3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知識學習與職業素質教育并重醫學是救死扶傷、維系生命的神圣職業。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對醫生的職業道德和思想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高職院校是培養應用型、高技能醫學后備人才的主陣地,職業的特殊性要求醫學生的培養應堅持專業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和職業素質教育并重。因此,高職院校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認識、職業信念、職業感情和行為,注重在各門專業課程學習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不但深入了解,而且思想上高度重視思想品德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知識基礎薄弱,職業素質不高,在加強基礎和專業課教學的同時更應通過多種形式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全過程[2],將學生培養成有責任、有擔當的新時代應用型高技能醫學專門人才。
3課程思政的現實問題與困境
3.1時間碎片化。醫學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期一般為3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通常前兩年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最后一年在臨床見習實習,學生的活動在時間上涵蓋課內外,地點既有校內也包括校外,相關參與者除了學校教師、同學還有臨床帶教教師、同事和病人。課程思政的開展在時間上往往比較零碎不成系統,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通常無法收到好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以“互聯網+”思維模式、思維理念和教育方式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根據不同情境及時進行個性化、差異化指導。3.2技術過度應用。“互聯網+”時代,微課、慕課、遠程教育等多種網絡教學方式的應用,打破了傳統課堂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獲得了更加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由于一些高職學生自律性相對較差,沉迷于網絡虛擬環境中,導致人文情感欠缺,融入現實生活的能力下降。與此同時,教師對于“互聯網+”時代教學模式的構建不合理,沒能將網絡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很好融合,導致互聯網和移動技術在教學中過度應用,影響了對學生情感的引導,也弱化了德育的人文價值。3.3教師話語權弱化。“互聯網+”時代,學生可以從互聯網上看到各種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微課、慕課及各種虛擬課堂進行學習,不但豐富了知識而且開闊了視野。同時,互聯網上各種信息呈現多樣、開放、規模化的發展態勢,學生的思維及價值觀念極易受到網絡環境中思維意識及多元思想的影響,弱化了教師的話語權及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思想品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4課程思政實現路徑探析
4.1用“互聯網+”思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現在高職院校的在校生大多是“00后”,他們是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他們的學習、生活都與網絡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收到較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應尋找互聯網、專業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間的契合點,構建“‘互聯網+’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開展如微課、慕課、線上App等多種以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為手段的新型思政教育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學生建立全天候的互動、溝通,是“互聯網+”環境下引導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有效方式。4.2堅持課堂教學和教師的核心作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知識來源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實體課堂,教育主體被弱化。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在授課中注意利用臨床典型案例和思政教育資源,以教師嚴謹的科學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獨特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和感染學生,并通過豐富的課堂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得到思想升華和職業素質提升,增加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使課堂教學不僅傳授專業知識,同時也成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4.3多元主體參與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以專業課教學為載體,集課程教學、實驗實訓、臨床見習和實習為一體,由教師、家長、校外專家、社會其他人員等廣泛參與的過程[3]。高職院校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的同時,還應注重臨床見習、實習,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等多類型主體的共同參與,將其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載體,使學生的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病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對未來職業和醫療衛生條件形成足夠的認識。例如,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進行健康知識宣講及健康服務,廣泛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及尊重他人、助人為樂等精神。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在社會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及綜合素質。多樣的載體和多元主體參與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增強了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4.4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設計。目前我國醫學高職院校教學通常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臨床見習、實習,在授課時間和內容上存在相互交叉與重疊。但課程思政與各門專業課的融合缺乏不同階段、不同學科、不同內容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設計,不利于系統、全面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促進各門課程的溝通與銜接,進行高職學生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設計。具體講,一體化設計包括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在縱向上應按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以連續性特點逐步細化為若干個小階段;在橫向上,要將課程思政落實到不同學科的不同課程上。最后,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整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將具體學科與具體教育階段進行整合,實現課程思政在不同教育階段的連貫與統一,形成立體化、全方位課程思政育人。4.5突出職業特點,將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始終。醫學生將來要從事的是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的職業,在這個“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行業里,更應強調課程思政教學,并將其貫穿各門課程教學的始終[4]。首先,在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中融入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和職業品德教育。其次,在理論課教學、實驗、實訓及臨床見習、實習的每一個環節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針對學生的行為特征和認知特點,通過案例教學和臨床實踐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感和良好的醫德。再次,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職業理想與職業責任有機結合。最后,善于利用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中心、學生社團等,通過專業技能大賽等形式,提升醫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及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培養高技能型專門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無論是思政課還是專業課教師,都擔負著育人的責任。因此,高職教師應充分認識互聯網主導的時代背景,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特點,解放思想,不斷更新觀念,接納新事物,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將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樂于接受的方式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從而拓寬道德教育領域,實現與學生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有效交流與互動,最大限度形成合力,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技能型醫學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琳.“互聯網+”時代下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及行為規律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5):31-32.
[2]陳利紅.醫學高職高專人體寄生蟲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8):19-20.
[3]姜春云,徐涵.臺灣地區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的發展歷程、特點與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9(5):100-104.
[4]蔣碧梅.臨床醫學八年制消化系統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9(12):48-49.
作者:羅萍 馬菲菲 單位: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海洋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 下一篇:電視播音主持語言表現力探索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