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4-17 11:03:45

導語:美術學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學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摘要]視覺傳達類平面設計課程與美術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實踐存在一定關聯性,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未能充分地增強兩者之間的銜接聯系,導致課程在過去的教學成效不夠顯著,而“共創工作坊”教學模式則能體現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安排,與社會需求、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本研究以“人本主義”為教育理念,從分析本課程特色入手,結合美術學專業學生的特點,對當前相關課堂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共創工作坊”新教學模式的引入及其可行性,設計出適合于本專業學生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方案。

[關鍵詞]美術學;平面設計;共創工作坊;教學改革

美術學專業的全面穩步發展帶動了各類文化產業的興起,使得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傳承與推廣受到社會公眾的推崇與重視,而文化藝術作品的管理包含了藝術品展覽策劃、文藝評論、展品宣傳與推廣、文宣衍生品的包裝等,從專業屬性和特點可反映出視覺傳達設計基本能參與到每一個工作環節。作為本專業的大學生,如果未能熟練地掌握視覺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那么將來的學業和工作都會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藝術院校普遍開設了平面設計基礎課程,務求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設計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平面設計課程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材內容側重基礎理論,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概念知識,卻忽略了實際操作的技能,當參與到企業項目時便遇到許多困擾,這讓學生對設計課程的安排產生顧慮,也難以意識到當前教學安排與將來工作的聯系性。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將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下降,教學成效不顯著。因此,探討適合文化藝術管理方向學生未來發展和就業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新模式,改進現有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實現教學內容與當今社會的需求緊密聯系,就成了具有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問題。

一、藝術高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當前大部分藝術院校平面設計基礎教育受到造型藝術教育理念的影響,亦受到20世紀歐洲包豪斯“三大構成”教學體系的束縛,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很少采用新的教學媒介和軟件工具,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采用的視覺表達技法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一方面畢業生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學習軟件的操作,增加用人單位的培養成本。另一方面,盡管“以學生為本,教師引導為主”教育理念已逐漸深入各類設計課堂中,然而縱覽各個藝術院校,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通過命題設計的訓練方式來驅動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由于缺乏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忽略了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與期望,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導致在平面設計基礎教育中,課程內容與課程設計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相當部分的學生課后并未充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在操作技能方面較少達到熟練的程度,所能獲得的設計方法及技巧與社會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在本科階段平面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提倡采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通過分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他們感興趣的設計知識與技能,依據目前就業市場的發展動向和需求情況,重新設置課程的教學方案,甄選就業市場所需要的平面設計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平面設計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方法,從而全面提升美術學專業學生的視覺傳達設計水平,這正體現了“共創工作坊”教學模式中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平面設計作為人文學院美術學專業文化藝術管理方向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作用是讓學生掌握視覺傳達的相關理論知識和表現技法,為四年級的畢業展和未來的工作實踐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以及圖形創意的表達水平。因此,本課程亦作為本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方面都緊扣培養目標,課堂的授課方式及訓練安排都會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整。總體而言,目前本課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課程注重基礎理論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平面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及相關的從業技能。由于平面設計涉及多個分支學科,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會涵蓋應用面較廣的字體設計、圖形設計、色彩設計等多個領域。2.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內容方面增加軟件的學習環節,教師在理論講授后布置命題給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在課程中需要運用計算機輔助軟件進行設計實踐,以其創作的作品來驗證所掌握的知識點。3.課程注重形式美感的認知與探索。由于本課程的基礎內容基于“三大構成”的知識體系,在課程教學過程的前期會引入平面構成及色彩構成的理論知識點,力求使學生更快地理解設計的基礎理論,為之后的設計實踐環節提供前提條件。

二、“共創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引入及其意義

“共創工作坊”教育模式,是以團隊協作的方式為前提,通過任務驅動的參與式學習,讓學生在共同實踐中學習課程知識,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及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全面的人格,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溝通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人本主義教育理念能貫徹于整個教學環節中。“共創工作坊”平面設計課程的教育目的不僅是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視覺審美及表現能力的專業型設計人才,亦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完美人性的形成,使學生在參與工作坊的過程中能挖掘自身的潛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究新視覺傳達方式的積極性。在新型教學模式引入之前需要對學情進行分析和充分了解。美術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方向主要分為三個領域:視覺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以及藝術市場管理,其中視覺藝術管理就業方向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對審美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上,視覺藝術管理方向的學生都能運用視覺的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意圖,而其他兩個方向的學生屬于普通高考生,并不具備美術基礎。在設計類軟件的教學方面,三個方向的學生都對軟件實踐抱有較大的期望,導師通過課堂操作演示及操作輔導,能有效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應用技巧。總而言之,美術學專業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較為認可且易于接受。當前平面設計課程引入“共創工作坊”教育模式,經過一學期18周72學時的教學,導師對整個教學過程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與分析,梳理出新模式引入的局限性和可行性因素。以2016級美術學專業(文化藝術管理方向)學生修讀平面設計課程為例,全班35名學生按工作坊規則自由組合出7個小組,每組5名學生,以抽簽的方式選出每組的題目,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來進行共同計劃、頭腦風暴、小組討論、創意遴選、創新點整合以及分工完成作品,最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來進行作品匯報,導師再進行點評。在觀察整個授課過程時,發現工作坊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帶動學生投入藝術創作活動中,調動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從而讓課程更加生動有趣。同時,由于學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存在一定差異,各組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和視覺轉換的手法亦千差萬別,因此評價作品的標準和依據就需要仔細斟酌,力求體現“共創工作坊”教學模式中作品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公平性。

三、“共創工作坊”模式下的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根據“共創工作坊”模式的實施目標與要求,教師應以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為依據,對本專業學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在課程設計前進行授課班級的學情分析,根據學生的過往教育背景、共性特點以及個性特質,制訂長效且靈活的教學計劃,務求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位學生的需要。另外,教師也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由以往的灌輸知識逐漸轉向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知識,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社會企業的實際項目有一定關聯,明確提出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點和操作技能。我院為了讓本專業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平面設計的基本知識,開展了人本教學理念下“共創工作坊”模式的課程學習和實施,從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學習重點、教學活動設置到教學過程都要重新考量和修訂,然后再設計實施。在具體的平面設計基礎課程中,實施重點是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為確保學習內容與企業實踐相適應,教師在分析教學目標與意義之后,在整個教學路徑中劃分出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包含一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圍繞一個主題,主題的范圍都涉及相關的企業商業項目[1]。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根據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原則,我們挑選了最前沿的設計案例與代表性的創意范例,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培養他們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為了能讓學生在互動交流與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體驗企業的創意工作模式,依照課程教學內容和授課計劃,我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一)情景代入。在課程的第一階段,將本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為6名學生,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組織互動式交流活動和導入本課程的學習內容,通過一種類似游戲的互動方式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氣氛。然后引入當前典型案例,導入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學習重點以及難點,使得學生明晰課程的教學內容。為了能夠有效了解所教班級的學生情況,在導入本次課程的教授內容以后,模擬企業的設計工作坊模式,以輕松歡愉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做簡短的自我介紹,并且與其他同學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平面設計案例。教師在鼓勵和肯定學生的情況下,也要適時提示相關案例的可行性,以及設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激發學生對平面設計學習的興趣與探究的熱情。(二)案例討論。經過情景代入階段以后,教師呈現國內外最前沿的平面設計案例,通過案例的呈現引申出本章的學習內容及相關的知識點。教師在講授范例時,也會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案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提出若干與范例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積極的回應與指導。在這個教學階段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采用展示、陳述及分析案例的方式,傳授主要理論知識和最新業界技術。通過讓學生共同討論和思索優秀設計范例,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加深對案例理解和認識,為下一階段的實踐教學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三)分組實踐。本教學階段,根據第一階段的分組情況,實行分組討論與實踐。教師向學生介紹本項目的背景及相關內容,再為其講述項目設計的程序圖,并布置一個題目,每個小組圍繞題目進行創意發言與執行,具體流程包括:資料分享、集中討論、自由發言、創意遴選、構思產生及草圖表達、第二次集中討論、細節完善及定稿、設計表達及提案匯報環節[2]。通過小組實踐,學生能夠在共同協作的過程中,鍛煉他們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有助于適應企業單位的創意工作模式,一方面,學生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與指導,減少他們獨自面對問題時所產生的焦慮感和失落感等負面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共同協作的學習方式可以培養其洞察問題、提煉創意、解決問題、手繪視覺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對其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畢業后的工作實踐都有一定的裨益。在實踐階段中,本課程的共創協作方式與一般分組設計有一定的區別。首先,一般分組設計都以分工創作,再整合完成為主要特征,共創協作方式更強調討論與設計表達的相互關系,而且最終以個人完成為主要特征。另外,共創協作方式雖然以分組討論、分組頭腦風暴等形式開展,但最后的個人構思與提案都需要以前部分的討論分析工作為依據,兩者密不可分,然后通過分組協商的方式遴選創意和評判方案,而一般分組設計中,學生之間共同探討創意的時間較少,只是各自完成分配的任務,導致參與的積極性不足。采用共創協作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其團隊協作意識,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意構思與技能操作的水平。教師在本階段既是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協作者[3],在教學的過程中適時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給予適當的強調與講解,對實踐中普遍出現的疑惑和問題,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解釋和指引。(四)匯報互評。在匯報互評階段,學生以個人為單位,現場展示設計成果和陳述作品,每位學生匯報控制在10分鐘以內,教師在作品匯報后,對展示作品跟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并現場點評作品,結合學生的陳述給予評分,在場的其他學生也參與作品的評分。在此環節中,教師并非唯一的衡量作品優劣的發言人,而是與學生一起共同評價匯報的設計成果,通過相互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4]。在共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預先列出評價的具體指標,例如提案的創意程度及新穎性、市場接受度與認受性、生產制作的可行性、作品的美觀程度和作者的現場演示與表達狀態等方面,并對相應的指標制訂出量化的評分標準,以便學生能依據標準進行客觀的評價。

四、結論

“共創工作坊”模式下的平面設計教育是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一種新探索與新實踐,對于藝術院校中美術學專業學生的設計教育更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因為設計教育是屬于專業型教育,其既有理論探究性,也有技能應用性,與當今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因此,本科階段的設計教育已經成為具有明顯職業特征的專業教育。“共創工作坊”模式的平面設計教學目標是要求課程設計與活動安排都必須跟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實踐相關聯,作為一種企業項目引進課堂的新教學模式,為今后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改革提供了前期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同時,“共創工作坊”教育模式在大學設計教育中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探究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陳躍娟,吳小波.淺談平面設計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措施[J].金色年華,2011(4):102.

[2]李磊.工作坊教學模式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3(14):100-100.

[3]鄒先容.結合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淺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5(1):182-183.

[4]李星光.淺談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督導,2013(10):128.

作者:林道佳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