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工程引發的一些思考

時間:2022-07-11 10:03:14

導語:美術工程引發的一些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工程引發的一些思考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政府牽頭大型美術工程的首次回歸,試圖將革命歷史題材和中華五千年文明題材全納入到國家、民族的重大歷史題材范疇之中,體現了當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在需求。歷史題材創作再次承載了作者或是主流意識形態所賦予的歷史觀、價值觀,也代表其所處時代的思想立場和政治文化訴求。國家力推這二個美術創作工程正是基于繪畫主流價值不明確,導向正確、客觀公正、層級分明的藝術評價體系未曾確立的現狀,發揮體制優勢以歷史題材繪畫為契機,旨在引導過分追求流行時尚而疏離對歷史文化深度思考的主題性創作的當下藝壇;試圖用政府行為來引導更多的現實主義題材繪畫創作,避免泛繪畫作品泛娛樂化、膚淺和低迷,從而修正某些當代繪畫背離藝術原則和社會責任,一味的迎合不健全的市場的問題,逐步建立核心藝術價值觀。

它山之石

橫向細觀現今國外可行的、有價值的歷史題材繪畫中,政府行為的確能激發藝術工作者的社會擔當,益于共同的精神指向的確立。掌握“藝術標準話語權”的西方藝術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多元,而在核心的主脈上并不多元。縱觀西方的繪畫、影視、音樂、文學等,都承擔著輸出和鞏固其核心價值觀,傳播和發揮文化普世價值作用。諸多發達國家都擁有完整的引導評價體系如:沙龍、收藏、拍賣、鑒定、基金、私人及公立館藏等。例如:國家藝術基金,與專項資金或是某個單一的繪畫工程相比,藝術基金是長期借助社會各界力量的公開的資助形式,資金可以來自于非政府的、其他領域的。但不論藝術基金最后的組成形式如何,在起步階段恰恰亟需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也就是國家藝術基金的確立。例如:美國完備的國家藝術基金體系構建的長效收藏機制,保證其國家文化價值強力輸出,持續影響世界的繪畫藝術走向,當然也嚴重沖擊了中國原有的繪畫藝術評價標準。故任何體制、任何的意識形態下的國家都有政府行為在正確導向,以期讓繪畫工作者心無旁騖,不受非藝術因素干擾如市場,去創作出更多能代表自己國家文化形象的作品,客觀看待國家美術工程的必要性,意識形態和藝術性之間的關系。

如何長效

二十年未有出現的方式,投資規模空前,作品如同工程競標的產生方式的確聚集了相當一部分美術家的參與。也沖擊和考驗著經由市場培育的當代美術界,能否準確體現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工程的重要性和相關現實意義。回首前一個工程很多問題值得思考解決之道:運動式的工程如何避免流于小范圍美術家的圍獵?全以工程的方式進行命題創作如何避免作品面貌單一的問題?如何吸引更廣泛的藝術家積極參與,怎樣把創作工程建立成長遠有效的鼓勵優秀人才出優秀作品的長效機制?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要藝術創作規律,“成教化、助人倫”(唐代:張彥遠)無疑是藝術的重要社會功能,藝術還具有:情感宣泄、審美需求與人的自我完善的功能。從題材內容的拓展、形式語言的創新、主題意義的挖掘等方面展現更為開放的狀態。政府開放的藝術態度對藝術家思想的解放會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更為開放的狀態也能充分釋放藝術家的創造力,通過藝術家的個人藝術修養、繪畫能力站在當代高度用藝術的創造來闡釋未來歷史的內在真實。甚至達到“藝術應該是中國人的宗教”[2]的局面,創作出有別于西方、體現國家水準的作品,畢竟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最重要的還是基于藝術家個人的才情之上,也“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偏離,并高明地打破這些規則”(威廉•弗萊明語)。[3]從而找尋到中國繪畫藝術發展之路,建立長效機制和美術評價操作系統,無論主旋律或是當代藝術都是基于這個操作平臺的。如同蘋果公司一樣建立屬于自己Mac操作平臺,才能使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不受Windows的局限。通過各方向智力的協同攻關,同時借鑒西方世界已有的評價方式、方法,根據繪畫藝術規律,摸索出一個符合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現狀和滿足國情需要,立足人類繪畫藝術普遍規律之上的可操作性高的評價標準與評價體系。

工程過后何為

歷史題材在政府推動的主流美術創作中仍占據著絕對主力的位置,但需看到新時期的變革,藝術創作審美的個人化、平面化、表現化對公眾的整體審美趣味影響在不斷擴大,反過來也多少的影響到主流美術在社會教育中的功效與形象。美術工程作品有所體現,可以得到印證,形式風格和表述態度的相對多樣化、理想主義政治激情的逐漸消退回歸作品本身都是新特點和趨勢。值得一提的是:巨幅版畫作品《重于泰山》(著名版畫家、清華大學教授代大權、賀秦嶺共同創作)推翻了版畫不適合大型題材創作的論調,打破國、油、雕的傳統藝術門類組合,用什么形式創作可否交由創作者決定?多個工程過后如何促使主旋律繪畫與自由的藝術市場對接、融合,或者說:怎樣建立有效的藝術評價體系來完善藝術市場,從而使得一大批有擔當的藝術家進行自主的創作,既不必去迎合官方口味也不會因盈利需求而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政府積極倡導建立長效的藝術基金或許是突破口。通過國家財政設立藝術創作基金,用于鼓勵、支持謳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重大民族藝術創新性美術創作,也能為經典作品的產生創造良好條件。設立國家藝術創作基金,還可以鼓勵美術以外的多個藝術領域的創作,這也與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的大方向相符合。

結束語

誠然,構建適合國情的評價體系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藝術家、批評家、文化工作者和美術機構的共同努力,建立評價體系絕不是要禁錮繪畫藝術的自由性。“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將文化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舞臺。”(波茲曼的主要觀點)如果在繪畫傳播和繪畫創作領域不呼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那么,政府的引導就變成了監管,繪畫作品就很有可能淪為宣傳手段;若完全交由市場來導向,繪畫作品會變得趨利甚至是娛樂至死的消遣品。通過開設國家藝術基金或是地方藝術基金來建立長效機制,才能讓類似于歷史題材和中華文明這樣的大型創作工程持續的、自發的進行下去,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特色的開放式長效收藏機制。

作者:王海鷗薛豈凡單位:重慶大學藝術學院